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中的阳光     
孩子淘气,这不足为奇。那么,如何看待淘气的孩子?是横眉嗤之以鼻,还是报以灿烂的微笑。请听一个美丽的故事。一次,几个淘气的小男孩想为难达尔文,就故意把蚂蚱的腿、螳螂的头、蜻蜓的翅膀和知了的肚子拼接在一起,然后“一本正经”地问达尔文:“先生,您知道这叫什么虫吗?”达尔文一看就明白,此“虫”是四种昆虫的组合,如点穿它的“身份”将会使孩子们大失所望,如回答“不知道”又会使孩子们因满足而得意,于是故做惊讶地问了一句:“天!我的孩子,你们捉住他们的时候,它是不是正在嗡嗡地叫?”孩子们回答:“是的。”达尔文马上笑笑:“那就对了,它…  相似文献   

2.
怎样与孩子们交往,是教师一直都在琢磨的问题。工作几年来,回顾与孩子交往的点点滴滴,我觉得只要能“正视孩子”,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正视孩子”呢?我认为应做到下面三点。平视“平视”就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交往,要像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这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最重要的基础。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尊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因为这需要教师彻底抛开所谓的“师道尊严”等陈旧观念。  相似文献   

3.
怎样与孩子们交往?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一直都在琢磨,可琢磨的结果似乎总不能令人满意“。计划没有变化快”,孩子们的变化,似乎总在我们的意料之外。但是有一点我们都认识到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切有效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正如古人所说的“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工作这么几年,回顾与孩子交往的点点滴滴,我觉得其实只要能“正视孩子”,也许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正视孩子”呢?下面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聊聊我的一些体会。平视“平视”就是要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交往,要像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她)。这是构建良好师生关…  相似文献   

4.
聪明的力量     
聪明是什么?聪明其实是一种力量。为什么?因为聪明人总能提出许多奇妙的办法战胜困难,解决问题。请听科学家达尔文的故事——为了搞科学研究,达尔文曾养过许多兔子,不料为此招来一大帮看热闹的孩子,吵得他很难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怎么办?如果驱赶孩子,那将会使孩子们失望,如果听任孩子们吵闹,又会影响自己的工作。达尔文想了想,突然发现兔子要吃大量青草而自己又偏偏没那么多时间去张罗,于是想了个绝招,故意笑眯眯地问孩子们:“你们爱兔子吗?”孩子们回答:“爱!”达尔文笑笑,就势提了个美丽的“建议”:“那就给小兔割草去,看谁割得多,谁割得多…  相似文献   

5.
心中的阳光     
请听一个美丽的故事。一次,几个淘气的小男孩儿想为难为难达尔文,就故意把蚂蚱的腿、螳螂的头、蜻蜓的翅膀和知了的肚子接在一起,然后,一本正经地问达尔文:“先生,您知道这叫什么虫吗?”达尔文一看就明白此虫是四种昆虫的组合,如点穿它的“身份”将会使孩子们大失所望,如回答“不知道”,又会使孩子们因满足而得意,于是故作惊讶地问一句:“天!我的孩子,你们捉住它的时候,它是不是正在嗡嗡地叫?”孩子们回答:“是的。”达尔文马上笑笑:“那就对了,它叫嗡嗡虫。”孩子们听了,不由得暗暗叫苦,但也深切地感到面前的科学家亲切无比。真佩服达尔文,…  相似文献   

6.
心中的阳光     
请听一个美丽的故事。一次,几个淘气的小男孩儿想为难为难达尔文,就故意把蚂蚱的腿、螳螂的头、蜻蜓的翅膀和知了的肚子接在一起,然后,一本正经地问达尔文:“先生,您知道这叫什么虫吗?”达尔文一看,明白此虫是四种昆虫的组合,如点穿它的“身份”将会使孩子们大失所望,如回答“不知道”,又会使孩子们因满足而得意。于是达尔文故作惊讶地问一句:“天!我的孩子,你们捉住它的时候,它是不是正在嗡嗡地叫?”孩子们回答:“是的。”达尔文马上笑笑:“那就对了,它叫嗡嗡虫。”孩子们听了,不由暗暗叫苦,但也深切感到面前的科学家亲切无比。真佩服达尔…  相似文献   

7.
“学会感激”是学生的必修课。在某地的一次研究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中,发现许多孩子对于“我感激……”这样的作题目竟然觉得无从下手。很多孩子可能真的没有被感动过。父母、学校、社会对他多么好,他都不会感动,因为他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们只知道享受别人给予的爱,很少知道爱也是需要回报的。  相似文献   

8.
怎样与孩子们交往?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一直都在琢磨。可这琢磨的结果似乎总是不能令人满意。“计划没有变化快”,孩子们的变化,似乎总走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工作这么几年,回顾与孩子交往的点点滴滴,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正视孩子”。平视“平视”就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  相似文献   

9.
碰到“好问题”游戏结束后,我和孩子们讨论着今天的游戏。当讨论到一个物品归类游戏时,奇奇突然问:“为什么剪刀既是学习用品,又是厨房用品?”我很惊讶,做教师十几年我第一次碰到这样的问题,但我意识到这是个好问题。“其实,剪刀还是木工工具。”有个小朋友在一旁补充。于是,我追问道:“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所有的孩子都哑口无言。霎时,我真有那么一丝冲动想告诉孩子们:“因为剪刀本领大”。但我还是忍住了,和孩子们一起把问题记录到了“问题树”上……周五,寄宿制的孩子要回家了。临走的时候,我问:“谁还记得奇奇的问题?”没想到大多数孩子…  相似文献   

10.
“严是爱,松是害,不管教,要变坏。”自我从教以来,这句话一直根深蒂固于我的脑海之中。因此,我对每一个学生都从严要求,严格履行我的教育原则。我把这看成是一种敬业和尽职。因为我坚信:只有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给达到目标的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使孩子们不断进步。也许正是因为我的严厉,孩子们既尊敬我,又害怕我。在我出现的地方,孩子们经常望而却步,我却不以为然,依然乐此不疲。后来,一件小事改变了我坚信多年的信条。 这年,我任教四年级语文,担任班主任。同时,还兼任乡团委副书记、乡兼职教学辅导员…  相似文献   

11.
我们是朋友     
我喜欢孩子们,孩子们也喜欢我,每天我都可以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疯”。我和孩子们之间没有距离,因为我们是朋友。在与这些孩子第一次接触时,我便对他们说:“我们做朋友,好吗?”孩子们都疑惑地看着我,我又补充说:“你们在和我说话时,可以称呼‘你’,不必叫我邱老师,可以吗?”孩子们笑了。果然,他们常常会主动地与我交谈:“你昨天在干什么?”“你喜欢看动画片吗?”“给你玩我的玩具”……改变与孩子之间的称呼,这是我和他们成为朋友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2.
“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在我极富激情的语言的引导下,孩子们将这首《乡下孩子》朗读得抑扬顿挫,颇有感情。“你觉得乡下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见时机成熟,我抛出了问题。“我觉得他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因为他小时候有爸爸妈妈的疼爱。”“我觉得他是一个能干的孩子,因为他捉一只蝴蝶就能编织一个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就能吹出一首动听的曲子。”“我觉得他是一个爱帮助人的孩子,因为他挖野菜给小猪吃,让小猪把肚子吃得饱饱的,还捉小鱼给猫咪吃。”看样子,通过大半节课的朗读,孩子们已经对诗歌所描绘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学校图书室门口的树荫下,每逢课间常常围聚着一群孩子,他们伏在地上在玩玻璃弹珠的游戏。因此不论寒暑,这儿总比校园里的其他地方要热闹些。原本这个景象是我偶然发现的,也不曾往深处想,可有一次图书室尹老先生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老先生说:“孩子们只剩下这一点泥土地了,所以一下课就来,我这倒是热闹得很。”望着窗外孩子们活跃的身影,我心里蓦然一动,“只剩下这一点泥土地”这具有禅意的暗示让我的思维活跃起来。环顾校园,留给孩子们的泥土地确实很少了,几轮“现代化”下来,几乎所有的地面都已经成为坚硬的“水泥土地”,孩子们远离泥…  相似文献   

14.
豪豪是刚从外地转来的小男孩,我早就听说他很“特别”。来园第一天,他不参加户外活动,独自跑到活动室玩去了。我刚进活动室,就有孩子跑来告状:“豪豪把那七星瓢虫撕了……”我扭身一看,豪豪正在撕墙饰“神奇的大树”上的七星瓢虫,这可是孩子们画的!见此情景,我很生气。还没等我走过去,已有几个孩子把他拽了过来,让我“发落”。“豪豪,怎么回事?”只见豪豪摊开双手,我看见他手里满是撕下的纸片。旁边的孩子认为他撕了别人的作品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似乎都等待着一场“风雨”。我接过他手中“杰作”。奇怪,怎么全是七星瓢虫?“你是不是觉得这没…  相似文献   

15.
漫画·心声     
今年“六一”期间,某杂志做了一个特别策划,征稿主题为:“修饰童年”。我对这个题目很感兴趣,就在课余时间把题目告诉了孩子们,希望他们能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或许是童言无忌吧,孩子们都很坦诚,并以不同的方式叙说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我翻看着孩子写给我的纸条,一幅刺眼的铅笔画映入我的眼帘:《离婚》,仅这标题就让人心痛。  相似文献   

16.
向孩子讨教     
每天户外活动前的排队成为我最头疼的一个环节。我发出的“站队”口令就像是混乱的导火索,有的孩子会连椅子都顾不上插好,就拥到我身边来,你推我,我挤你,经常会听到“他挤我”、“老师他是站我后边的”。我只能用更大的声音盖过他们,把队整好。我琢磨老这么乱可不是事儿,于是开始着手调查乱的原因。 游戏时,我分别和排队时最爱制造混乱的小淘气们聊天:“你们为什么排队时总爱挤?”“我想排第一个!”孩子们的回答很一致。这第一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我忍不住问:“站在第一个与站在最后一个有什么不同吗?”孩子们想了想,说:“没有什么不同。”“那为什么小朋友都争着站第一个呢?”没想到,我刚一问完,孩子们就迫不急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站在第一  相似文献   

17.
林链娇 《师道》2009,(6):53-54
这是我第一年从教,孩子们伴着我在教学的路上成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精彩,我想用文字记录他们的故事,记录走过的教学之路。而这个故事,关于小麦……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而且把它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探讨。有一天,一位贵妇人抱着一个婴儿从远方专程来请教他。“请问达尔文先生,我想教育好这个孩子,你说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呢?”“亲爱的夫人,”达尔文瞅了贵妇人一眼,很关切地问:“请问这个孩子几岁了?”  相似文献   

19.
我与赵牧同学第一次见面时,他母亲也在场。那是我刚走上工作岗位,第一天给孩子们注册报到。“李老师,这孩子的基础很差,又贪玩。真过意不去,给您添了一个‘包袱’。”他母亲深表歉意地说。现在,赵牧就站在我面前。他显得很拘谨,低着头,不敢正面看我,目光一直盯着地面。“快坐下吧,看得出来,你  相似文献   

20.
《幼儿教育》帮了我的忙前些日子,我突然发现班里一个孩子说话时结结巴巴的,严重时,叫声“老师”都很困难。我纳闷,这孩子以前可不口吃。为此,我进行了一次家访,原来孩子是跟他的小表哥学的,孩子的家长也正为此事犯愁呢。于是,我和家长共同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当他口吃时,让他慢慢说,或者想好了以后再说,等等。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的口吃一点儿也没减轻,相反还有加重的迹象。我和家长都困惑了,这该怎么办?正在这时,《幼儿教育》2000年第四期到了。我像往常一样,习惯地先看目录,突然,眼前一亮,“家教诊所”中有一篇《孩子“口吃”怎么办》。我急忙翻过去看。专家说,对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