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研究以2009-2013年五家卫视频道在黄金档播放的内地电视剧为对象,分析内地电视剧类型的变化趋势并讨论其与我国行政规制的关系。研究发现播放数量最多的是家庭伦理剧,其次为戏说剧,再次依次为谍战剧、军旅剧等。其中,因行政规制的影响,家庭伦理剧和戏说剧的播放数量都呈现上升趋势;而谍战剧、军旅剧、涉案剧等三种类型呈现明显的下降,其他电视剧类型则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王淏清 《东南传播》2010,(1):104-106
近几年来,讲述平凡人家日常生活故事的家庭伦理电视剧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此类电视剧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特点:一是在主题设置上较为集中,表现在对于传统伦理观念的呼唤以及传统伦理与现代道德的冲撞对接等方面;二是在人物的塑造上以平凡普通的大众人物为主;三是在情节上注重从普通百姓家长里短的琐碎生活中进行构建。《金婚》、《王贵与安娜》、《咱爸咱妈六十年》就突出体现了我国家庭伦理剧的这些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3.
纪君 《今传媒》2020,29(3):118-120
电视剧《遇见幸福》作为2019年广电总局开展"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的首轮播出剧,表现了当代中年人在家庭责任、社会压力下对于友情、爱情、亲情的追求与抉择,展现出一代人笑对挫折、勇逐幸福的积极态度。本文以此剧为例,从叙事学视角出发,结合剧中人物的塑造、情节的铺展、意涵的延伸三个维度,探究此剧独到的叙事特征与策略,提出电视剧对于中国梦个体化微观呈现的重要意义,为中国电视剧更好地实现时代正能量的弘扬探寻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4.
2010年,是电视剧平稳发展的一年,荧屏上不仅出现了一大批以现实生活为视点,以都市生活的生存状态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都市剧,也播出了相当数量的家庭伦理剧和历史剧,而文学著作类、经典剧目、红色经典等电视剧翻拍则成为本年度电视界引人注目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电视剧创作的人文呼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同其他文化事业一样,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电视剧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正是由于电视剧能够为制作机构和传播媒体创造丰厚的经济回报,所以在数量剧增的同时,也在风格样式上呈现出空前的多元景象:时装剧、古装剧、青春剧、少儿剧、都市言情剧、家庭伦理剧、涉外剧、涉案剧、武侠剧、反腐剧……层出不穷的品种名目繁多,几乎令人目不暇接。然而,面对如此之多的数量和品牌,不少观众仍在抱怨无剧可看:“按了一晚上遥控器,没什么可看的。”这样的反馈,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莫玲玲 《今传媒》2013,(1):82-83
谍战剧和婆媳剧作为目前屏幕上较为火爆的两种电视剧类型,二者风格迥然不同,但是可否让这两种反差较大的电视剧类型相互糅合,相互促进?电视剧《独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独刺》首次将谍战题材和婆媳家庭题材相融合,通过构造巧妙的人物关系来设置矛盾悬念,展现多维人物,将情感谍战剧开拓到一个新层面。  相似文献   

7.
陆笑 《今传媒》2013,(8):80-82
本文从家庭伦理剧的涵化作用这一视角,对社会变迁时期下几部具有代表意义家庭伦理剧进行分析解读。笔者在阐述家庭伦理剧的定义和产生的背景后,以《渴望》、《中国式离婚》、《蜗居》、《裸婚时代》为例,分别对其在社会结构变迁下演变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受众产生的涵化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陆笑 《报刊之友》2013,(8):80-82
本文从家庭伦理剧的涵化作用这一视角,对社会变迁时期下几部具有代表意义家庭伦理剧进行分析解读。笔者在阐述家庭伦理剧的定义和产生的背景后,以《渴望》、《中国式离婚》、《蜗居》、《裸婚时代》为例,分别对其在社会结构变迁下演变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受众产生的涵化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因社会语境的变迁,家庭伦理剧的更新换代也刻上了时代的烙印.1990年,《渴望》揭开了我国家庭伦理剧发展的序幕,经过成型期、发展期、繁荣期的发展,家庭伦理剧正处于理性反思和回归个体对家庭责任和义务的成熟期.基于女性受众的定位,家庭伦理剧大多着眼于女性形象的塑造,随着社会和文化语境的建构,我国家庭伦理剧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对传统价值坚守到现代多元回归的流变.  相似文献   

10.
医疗剧是电视剧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类型之一,而《外科风云》是本年度最为值得关注的医疗剧.在这部电视剧中填补了以往国产电视剧的空白,在行业剧表达上注重个人价值的言说,并给观众呈现出了客观真实的医患关系,人物塑造也更加真实丰满.  相似文献   

11.
《声屏世界》2004,(8):50-50
记者从闭幕不久的第十届上海电视节获知,四类题材成为电视剧市场的热点。上海电视节组委会对本届电视节节目交易市场进行了分析,共有11868集电视剧参加市场交易。其中家庭伦理剧占17.04%,历史剧占14.15%,青春偶像剧占14.15%,生活喜剧占12.54%。由于国家广电总局对涉案剧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2011年上映的家庭伦理剧《新上门女婿》不仅打破了以往此类电视剧聚焦婆媳矛盾并放大婆媳冲突的传统,将叙事焦点对准了丈母娘和上门女婿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且通过剧中人物的言行传递了许多正面的价值观念。本文通过对剧中典型人物的分析,从感恩与回报、宽容与奉献、骨气与尊严、担当与责任四个方面对本剧传递的宝贵人性光辉进行挖掘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旋律电视剧一直占据着中国荧屏的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观众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久而久之,"主旋律"约定俗成地被定义为一种电视剧类型。人们一提到主旋律电视剧,首先想到的就是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剧、军事题材剧、英雄模范人物剧,甚至一定要赋予某种政治意义才能称得上是主旋律电视剧。因此,主旋律电视剧和商业  相似文献   

14.
正在大众传媒主导人们日常生活的今天,电视剧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主要艺术样式。从广义上说,家庭伦理剧能反映大众宽广的日常生活及其生活状态。狭义上来说,家庭伦理剧指那些主要反映维系于时代社会背景中的夫妻、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生活的电视叙事作品。近几年以来,家庭伦理剧已占我国电视剧播出的大半个天地,学者的评论和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主要围绕叙事理论、女性形象构建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代法治语境下,农村现实题材剧实现了从过去一味强调物质生活改善到追求精神文明、崇尚法治的突破。《幸福到万家》以法治为主线,聚焦女性励志成长,通过在题材样式、人物塑造、叙事特点、价值导向等方面进行创新表达,以小见大,展现了乡村振兴美丽图景,也为相关题材电视剧叙事创新提供了样本。  相似文献   

16.
高鑫 《现代传播》2013,35(1):81-82
我一般不大喜欢看现实题材电视剧,特别是屏幕上总也播不完的家庭伦理剧,无非是街坊邻里,公婆儿媳,丈夫、妻子、小三,争争吵吵、哭哭啼啼、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那点事。看了,心里烦得慌、胸口堵得慌。最近,由倪学礼编剧,姚远导演,王茜华主演的34集电视剧《小麦进城》,它甚至比一般家庭剧还争争吵吵,比一般伦理剧还婆婆妈妈,可我却看得津津有味、饶有兴趣,一改我对这类电视剧的长期印象,不仅让我深深爱上它,而且还引  相似文献   

17.
李洁 《东南传播》2010,(1):107-108
韩国家庭伦理剧在近年我国引进的韩剧中占有重要比例,以叙事独特、新颖,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为特点,以《黄手帕》等为代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韩国家庭伦理剧与以《金婚》为代表的中国家庭伦理剧在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8.
罗弦 《现代视听》2012,(2):45-47
《昌晋源票号》、《驼道》、《龙票》、《乔家大院》、《走西口》……这些荧屏界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晋商题材电视剧的代表之作。在晋商剧十余年来兴盛不衰的创作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把拍摄视点对准了座落在山西的一座座晋商大院,不仅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还传递出韵味深远的大院文化和民俗风情。从晋商剧看大院文化,无疑是电视剧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审美和观察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9.
夏颖  孙小涵 《视听》2023,(5):39-42
电视剧《麓山之歌》凭借新颖的美学风格、审美趣味和主题构建给观众带来独具特色的视听质感和追剧体验,在2022年热播剧中成功“破圈”。它不仅填补了工业剧在荧屏的空缺,也在叙事策略和精神表达上为新时代中国工业题材电视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时代的工业剧要以扎实、创新、优质的内容,奏响兼具社会意义与文娱意义的工业之歌。  相似文献   

20.
张帆 《青年记者》2016,(30):40-4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些重视人文趣味、淡化情节、追求散文诗风格和文学性的电视剧作品,这些作品通常被称为“文人剧”,如《南行记》《围城》.它们一般采用现代西方电影中的“套层结构”,突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和文学意境的营造,但也被人们批评过于“文艺腔”.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的“新文人剧”则摒弃了“文人剧”的文艺印记,消除了商业模式的浮躁,以一种新的姿态进入中国电视剧的视野.其唯美的画面、华美的台词、俊美的造型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将悲剧选择、悲剧价值、悲剧审美等入木三分地呈现剧中,为将精英意识融入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