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中叶至清中叶文艺发展的两次否定曾宪祝明中叶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刺激下,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文艺领域中,就是出现了一股与封建正统文艺对立、折光地反映当时时代精神与市民思想感情的文艺洪流。这股洪流表现出一些新的特质,如提倡世俗...  相似文献   

2.
艾青诗论的导向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青诗论的性质艾青的诗论是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诞生的,是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成熟的,是在祖国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发展的。他的诗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个人风格。艾青的诗论很少引用中国古人的诗话,却继承与发展了中国的古代诗论;艾青的诗论也很少引用西方洋人的言论,却借鉴与刷新了西方洋人的诗论。他的诗论既没有食古不化的毛病,也没有食洋不化的缺点。他的诗论立足于中国现当代新诗发展的历史实际,静观默察,以古人和洋人的诗论作为参照系,融汇贯通,成为一家之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特定的时代精神。他的诗论…  相似文献   

3.
引发认知冲突并突破原有认识,这是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从筛选高三总复习习题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引发认知冲突的三个维度,通过不断打破已经建立的较低层次认知平衡,化解认知冲突以实现新的较高层次平衡,逐步形成科学的物理观念和物理思维,从新旧知识架构两个层面,双向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社会控制,也就是社会秩序的控制.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控制是各种手段综合运用的过程.在唐宋时期,除天命信仰、崇圣而形成的对圣人、圣王的权威崇拜、民间法在正统法制以外功能的发挥等手段外,其社会控制的特点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具体内容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即儒佛道的冲突与融合,以及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德礼政刑、综合为治手段的运用.德礼政刑,综合为治的思想经过两汉时期的充实和发展,至唐朝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唐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为以后历朝历代所承袭.  相似文献   

5.
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其主要理论依据是认知发展平衡化理论。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过程是“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起初,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系统认知,处于某个较低发展水平的平衡状态;继而,学生觉察到与当前的系统相冲突的、该系统不能同化或顺化的事物,从而使认知系统处于某种不平衡状态;最后,学生通过修正认知系统,以使原来感知为不一致的东西可轻易地加以同化,从而使平衡化得以在某一较高水平上重新确定。  相似文献   

6.
席扬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41-249
“十七年”文学思潮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表现为鲜明的“统一化”和“一元化”状态。它一方面通过对1942年以后“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全面继承体现了政治与文学关系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要求对于那些在“战争语境”中产生的审美理念。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文艺运动”的交替更移中——“文艺运动”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实际步骤,也是确立“文学新秩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运动”不仅是文学思潮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形式,而且从“文艺运动”之间的“间歇”中,还可以了解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节奏和主导趋向。在文学创作实践领域里。文艺思潮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提倡“写什么”、“怎么写”和反对“写什么”、“怎么写”的两个方面及其两个方面的张力与冲突。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从“围城”外和“围城”内的民俗心理冲突出发,来分析它们对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影响,进而对小说主题进行重新解读;而“围城”民俗意象恰好象征了民俗心理冲突的必然结果,从而把“围城”内外的民俗心理冲突联结在一起,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8.
万州历史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而欠厚,物质文化遗产多而欠精。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可从民俗文艺到文艺民俗的路径三个方面培育万州特色文化品牌:文艺是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形式——打造三峡文艺军团;产业是文化遗产的固态传承形式——打造"三峡人家、美丽平湖"文化产业集群圈;宣传是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形式——"三峡人家"文化大特写。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裂变中民俗的作用刘晓荣在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裂变中,文艺与民俗联姻承担过重要角色。我们知道,鸦片战争是近现代的分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发端,也是现代民俗学研究的开始。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开始了唤醒...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民俗学的视角对文艺的灵魂现象进行探讨,以期在一个新的层面上透视文艺的社会本质及其审美价值。灵魂不死,是原始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由此而来的梦魂神游和祖灵信仰,构成了色彩斑斓的文艺现象。其中的民俗传承是主要的线索,本文据此展开论述,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在古希腊神话体系中,掌管文艺、科学的缪斯女神主要神职侧重在文艺方面,而在中国民俗信仰的神谱中没有较为清晰的文艺神祗.中国古代戏曲业界供奉的是行业的守护神或祖师神,与艺术无关;古代民俗崇拜中的文昌神、文昌帝君、魁星所掌管的文运是读书人的科名禄籍前程富贵;两宋时期盛行的请紫姑习俗是当时民间“淫祀”风气的表现,主要目的是为了占卜预测,与文学创作无关.由对中国民间信仰中文艺神祗存否这一问题的辨析,可以窥探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某些层面,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的民俗文化和民俗心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对鲁迅、梁实秋的著名论争作出新的阐释。文章认为,这些论争不是阶级意识的分歧,而是文化观念的冲突,从本质上讲,梁实秋所代表的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正统”观念,而鲁迅所代表的却是反传统的“异端”思想  相似文献   

13.
康熙一生不仅留下十多篇诗论,而且也留下数篇词赋文论。其词赋文论虽数量不多,但与诗论一样都贯穿着他以实用为本的文艺思想。这些正统雅文学在清初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共同起着凝聚人心、加强统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艺发展需要继承 ,这是必然 ;继承什么 ,怎样继承 ,又是偶然。文艺的继承就是这种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文艺继承中偶然性的复杂状况表现在三个方面 :文艺的繁荣与萧条 ;艺术天才能否出现与其历史地位及作用如何 ;艺术风格与流派的多样与否。艺术生活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就与文学发展中的这些偶然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从目前对教师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和可用性的质疑出发,重新认识教师怎样发展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正视并解决冲突。教师发展的机制是平衡冲突。从教师发展的不同语境来看,规则语境揭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冲突,问题语境揭示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冲突,文化语境揭示了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冲突。平衡冲突的实质是平衡教师内在力量与外在力量之间的冲突,需要教师在习惯中创新、在抑制中促进、在保留中提升。  相似文献   

16.
学者大多将“学衡派”放置在一个与新文学者尖锐对立的层面,笔者细读诗论原典却发现,“学衡派”与新文学者的诗学理念既对立冲突,又相反相成。其冲突集中在变革是否须付诸实践尤其是诗的体式是否须变革,但有关中国诗歌面临困境亟需变革和承继中国诗学优良传统等方面,却心存默契甚至相反相成。文学革命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比较健康的发展便与此有关。本文试以胡先骕与胡适为代表,从两种诗学理念之冲突焦点;两种诗学理念之主要区别;两种诗学理念之内在默契三方面,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并探寻形成他们之间差异及默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等新的语境下,有着浓郁乡土情结的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契机,而民俗体育的发展又是新的文化语境形成的现实需要。在新语境下应通过把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放在首位,对民俗体育传承人要准确把握;民俗体育产业化要适度并本着"人无我有"的原则进行;有意识地扩展民俗体育文化空间等策略来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戏剧作品主要是通过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而元杂剧多采用民俗纠葛构建戏剧冲突,尤其民俗信仰组成的民俗纠葛所构建的心意冲突表现得更为突出。悲剧中都有统一的中心冲突,创作者用民俗信仰组成纠葛来构建戏剧冲突、表现主题思想,同时又展现了传统的民俗心理特征,为元杂剧艺术的民族化灌注了生命。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诗学观念对现代诗人臧克家的诗论产生过两次重要影响。第一次影响的结果是,一个政治家、革命家的文艺观念衍变为一个诗人的诗学论题。第二次影响导致了这位白话诗人对白话状况贴近现象本真的评价和创作文言诗的努力。这次的影响所产生的一些新的诗学理论因素,在中国诗歌及诗学研究上具有意味深长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主体利益的多元冲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与追求适合需要的平衡等原因,在法制建设中应充分认识和开发法的平衡机制。法的平衡机制的价值目标,是使社会各种矛盾、冲突、对峙因素处于相对均衡、协调的和谐状态,保障社会经济有序地发展。法的平衡机制渗透于法的整个领域和全部过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处于经济转型和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运用法的平衡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