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解读理查德.柯内尔的短篇小说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间的象征含义并探讨他们的冲突与联系。雷斯弗德、惠特尼和扎罗夫分别对应精神分析的三个概念:自我,超我和本我。冷酷凶残的扎罗夫按"本我"的快乐原则行事,理性善良的惠特尼信奉"超我"的至善的原则,二者思想的激烈冲突使代表"本我"的雷斯弗德左右为难、备受煎熬,而小说正是通过揭示主人公雷斯弗德内心的矛盾、困惑与痛苦,达到反思人性和人类战争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高中生作文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达成立意深刻的目标:聚焦人性、揭示矛盾、提升境界。写作时要理性审视生活、辩证看待人性,既要看到人性阴暗的一面,更要观照人性趋向完美的一面。其次,要揭示人性的矛盾,透过层层社会生活表象剖析人性的本质矛盾。再次,要力求达到理性境界,同时努力追求超理性境界,构思选材时处理好"生活"与"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生活现象揭示文化内涵,用琐碎的生活细节阐释文化内涵;剖析材料既要有时代高度,又要有历史眼光。  相似文献   

3.
对人性的假设引导着制度设计的方向。现行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是以"理性人"为人性假设,师德规范则是以"德性人"为人性假设。这两种制度在学校并行,其人性假设的冲突引发了教师的角色冲突与内在焦虑。此种状况提示学校管理者应以系统的思维开发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加强对制度设计的人性考虑,以更加复杂和全面的人性假设来支持制度的设计与运转,对人性中的积极因素既要加以合理的利用,又要提供必要的约束和引导。  相似文献   

4.
人性关乎人的本质及发展等重大问题,是其他学科的根基所在。对人性的探究自古至今从未间断,形成了诸多流派,但多囿于善恶二元道德评价体系之中。比较而言,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性学说侧重对人性本体的研究,最终发展为独特的"体用不二"人性哲学体系;西方人性学说侧重于相论的研究,而对人性本体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跳出传统的人性二元框架的束缚,从"体"、"相"、"用"三界说的角度对人性进行系统考察,乃是研究人性的崭新路向。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人性哲学体系,亦即人性动态一元论,能有效的弥补东西方人性学说的不足,更合乎人性本身和指引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5.
对于自然人性的描写和追求是迟子建一以贯之的价值目标,对鄂伦春人代表的生命的强力和自由的赞赏,对儿童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的讴歌,对"傻子"所代表的另一世界对正常世界的观察,都表达了她对于现代文明的反思和批判,体现了一种悲悯的情怀。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西作品中"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分析比较,展现出两部作品的人性观点的侧重点,并对两部作品的人性观的融合点进行阐述。同时,从作品的比较研究中说明中西方感性与理性的不同的文化理念,进而指导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通过意志战胜先天的"恶",寻求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7.
伴随全球化的浪潮,以"圣诞节"和"情人节"为代表的西方洋节以其"时尚、娱乐、狂欢、人性"等时代特征,借助西方强大的经济实力,迅速传入中国,很快赢得中国年轻一代的青睐和追捧。西方洋节在中国的盛行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有:丰富和繁荣中国节日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深入;刺激消费、繁荣商业;调节民众生活、缓解生活压力。对于西方洋节在当代中国传播的文化现象,只有在深入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引导人们科学理性地对待西方洋节。  相似文献   

8.
托克维尔以自由界定了现代人的存在及其意义,自由是托克维尔最为根本的价值追求。通过对托克维尔相关文献的梳理,文章指出托克维尔基于人性之本能的角度确立了其自由思想的源起,从而表现出与现代早期自由主义思想家们基于"天赋权利"与"理性建构"的角度确立现代人之自由的不同立场。  相似文献   

9.
袁枚重情欲,背传统,具有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运用通俗小说的手法写作"性灵"诗,公开否定传统人格,打破人性的枷锁,号召人性的全面复归。他的诗作代表了历史的前进走向,真正体现了迥异于唐、宋的“清诗”特色。  相似文献   

10.
人性理论一直是哲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重大问题之一,由此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在西方,马克思之前的人性理论非常丰富。例如:以柏拉图和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人性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主张“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以费尔巴哈为代表重新提出“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物”,等等。但是,马克思认为它们都属于抽象人性论。抽象人性论,  相似文献   

11.
尊重生命应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之一郑新蓉德育,从某种角度可以看成人性的养成教育,即通过教育使社会的新生代能够凭借社会的或类似的"理性良心"处理自己与同类的交往关系和矛盾。这里讲的"理性良心"是指人的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共存的最基本的道德律令和准则...  相似文献   

12.
传统理论仅从"作家的心灵表现"来理解"表现说"还很不充分。"表现说"作为现代文学理论诞生阶段的学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才是这一学说的思想基础。与"表现说"思想的相适应的总体形式观念可以用"审美形式"来概括,它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康德的"中介审美形式"重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形而上的审美沟通抽象思辨方面,席勒的"实践审美形式"重在形而下的艺术的社会审美教育和人性养成方面,黑格尔的"理念审美形式"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以"历史"贯穿了康德和席勒的抽象思辨与社会实践,完成了审美形式思想的综合。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所走的文学道路是一条有悖于现代文学常规的道路。他对民族现代化的主流话语采取了一种保留的态度,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精神的"不合作者"。他的湘西作品系列以一个逸出主流社会的生命群落展现了人之生命存在的本然样态,在这里,人作为原初生命的自然原则和淳朴人性与人作为社会动物的理性原则和"道德"人性判然有别。沈从文取前舍后,于二者的张力中寻找到了提升人之生命境界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刘丹  徐勤 《考试周刊》2011,(46):28-30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分别从生态岛人性、男权社会的依附品、男权统治的牺牲品和唤醒女性意识四个方面,揭示铁凝的小说《咳嗽天鹅》由生态的忧思发掘出人性的深邃,把人性的深层世界的善恶组合体予以充分地展开,在对人性的理性审视中,进而更深一层探究作者对女性在现实中的软弱与被主宰的命运进行了冷峻的揭示,旨在客观公正地评价《咳嗽天鹅》中香改这一形象,阐明在男权社会里,女性作为"第二性"的他者位置。  相似文献   

15.
熊璐 《文教资料》2011,(9):123-124
中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异促成了两者在教育思想上的区别。西方文化中关于如何锤炼人性的讨论由来已久,把人的教育中理性和感性的作用分裂开来,两者泾渭分明。而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和合"精神,这一特点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上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6.
"阶级论"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曾产生较大影响。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是建国后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指导思想较早编写出版的教材,是体现"阶级论"同时又保留个人思考的著作。丁易和刘绶松在王瑶的基础上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推向了唯"阶级论"是从境况。"阶级论"将阶级性从人性中剥离出来并取代人性,只关注政治革命作用的高低忽略了中国现代文学启蒙理性和人文价值的存在,其背后的支撑点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绝对并片面化的认知方式导致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未能反映现代中国时期文学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17.
人本主义思想由西方传播过来之后,新时期文学中的佛教徒形象不再是"自我典范"的完美化身,人性中的本我意识在其形象中得到挖掘和表现。在这一形象的转变过程中,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分的探索和展现,人性本我价值被执着地追寻和追问,美好人性的复归愿望一次又一次地被表达和描绘。  相似文献   

18.
小说散文化倾向的出现是"五四"时期现代小说文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陈衡哲的散文化小说淡化故事情节的戏剧性,着力抒写人性中自然、健康和美好的一面,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陈衡哲的作品叙事清新自然,情感抒发从容而理性,在叙事中着力追求"平淡"之美,为读者营造出了一种自然与意趣相融合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先富"思想改变了建国初的平均主义思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先富"思想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内涵,既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体现了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可变性,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人性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先富"思想的重大创新,正确诠释了新时期人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明正处于转型阶段,其代表特性即"第三波现代化"。18世纪以后的西方大工业化是第一波现代化运动,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是第二波现代化,而21世纪的"金砖四国"经济发展是第三波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的不同阶段考察,这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种新观念。作者认为,第三波现代化的主体思想是辩证理性而不是技术理性,是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理论更新。第三波现代化的代表形态是中国文化,这是辩证理性指导下的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