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胡素梅 《天中学刊》2009,24(5):70-72
先秦儒家、道家都注重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修养道德、节制嗜欲以养生,但先秦儒、道养生思想又存在不同.儒家重养生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抱负,道家则是为了保全人的生命价值;儒家养生重在修养道德,道家重在顺应自然;儒家养生偏动,道家偏静;儒家养生主张怡养情志,道家主张保精守气.先秦儒、道养生思想在今天仍然颇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道家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复归于补”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关、“万物齐一”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道家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思想学术派别,形成于春秋时期,道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世界观。道家认为"道"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起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记录在《老子》一书中。关于《老子》一书的编纂过程,有不同的意见,但人们普遍认为它反映了老子的思想。在《老子》一书中,老子管理思想的基础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管理谋略是"柔弱之术",而老子的社会目标则是"小国寡民"。  相似文献   

4.
嵇康乐论以道家思想为指归,从自然之道的美学观出发,强调音乐的自然和谐和音乐本质的唯美意义,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古时期首家哲学美学思想,其所追求的“大音希声”和以生命琴弦奏出的《广陵散》从一个侧面对魏晋风度作了最好的美学诠释。  相似文献   

5.
苏轼三咏赤壁的思想底蕴,并不在于佛教和道家的影响,而是植根于一种具有实践取向的生命意识。苏轼对人和物的自然生命,持肯定乃至乐观的态度。基于此,他对儒、释、道的汲取与调和,以是否成全人性的自然成长、生命的自由展开为归依。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以尊重人的自然生命为出发点的道家生命伦理思想强调返朴归真、守柔处弱、谦下不争、无为而治。道家生命哲学蕴含着最永久的生命伦理。道家思想对物欲泛滥和人心异化的现代社会保持内心世界的自由自在具有重要启示,但却不具备被推广被实践的普世伦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有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着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堪称其中的典范,他的"自然之道"思想涉及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造成的.道家老子"自然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值得考察的问题.通过分析老子的"自然之道"理论,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当下社会发展仍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谈道家的审美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的审美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人法自然的生命观、通向逍遥游的生命教化思想及审美人格塑造的思想等方面。人法自然体现的是其顺应自然规律以关爱生命,从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思想;通向逍遥游体现的是其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而审美人格塑造则是道家审美教育思想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道法自然”与教育生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生态观,道家所向往的自然之道,可以弥补“模拟世界”带来的缺失;道家所推崇的天真之性,可以平衡高科技引起的情感倾斜;道家所乐谈的虚静之心,可以造就有利于生化育的精神状态;道家所追求的中正之路,可以帮助人们改变由于走极端所造成的种种失衡现象。《道德经》对生命本真的深切体悟,为我们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提供了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影响人格的视角出发,对道家之"道"的特征及道家思想文化对中国人特定心理行为特征的影响进行了论述与阐释,并藉由对道家人性论的分析,最终形成了道家人格结构的理论模型,包括自然本真和知-情-意-行五大领域,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以道家"道"之"自然本真"为核心且一以贯之的有层级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1.
道家哲学博大精深,是一个系统而完善的理论体系。道家哲学认为自然之道是无为自化,道具有自由的特性,顺应自由之道,才能维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要实行无为而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本性,让世界处于平等状态,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人生境界上追求人的自由价值与自我、社会、自然的完美和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道家哲学关于自由的思想以独特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来平衡身与心、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今天仍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可以为普世伦理的构建提供一定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2.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和谐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道法自然、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深刻的和谐思维特征。道家的自然之道,强调天人合一,彰显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考;道家的无为之道,倡导顺应天道人道,突出了对社会生态的关怀,诠释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人文意蕴;道家的养生之道,信奉节欲尚俭,调和身心,凸现了对人自身的关爱,揭示了人之身心和谐的价值诉求。道家生态伦理和谐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之身与心的和谐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新道家思想是对稷下黄老思想和汉初体现黄老学说的著作思想总体特征的概括。新道家思想注意以儒家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丰富和深化道家哲学的思想内涵,又以道家思想统领全局,把儒家思想置于道家自然观念的范畴之内,追求人的精神的绝对自由。新道家对于儒、道两家伦理要素的整合,深刻地影响了传统文化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精神面貌,并使其具有了现代性的蕴含,为发挥其对现代人伦危机的救赎功能提供了形式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关注生命是道家与道教的基本价值取向。一代“隐仙”张三丰道迹道论甚丰 ,其中生命观是其思想中最具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的部分。主要体现在道化性命的生命生成论 ,修道成仙的生命价值观 ,性命双修的生命修持说 ,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上  相似文献   

15.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孔子同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开创者。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基于对现实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的不满,老子形成了自己充满强烈批判精神的独特思想,这些独特思想为我们的教育过程提供了参考。一、"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返璞归真"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道,即自然规  相似文献   

16.
道家以“道”为最高信仰,以《老子》为主要经典。《老子》言简意骇,博大精深,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宇宙、自然、治国和修身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以无穷的启迪。道家的“无为”思想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已经内化到当代中国人的头脑中。道家“无为”思想中的政治哲学思想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自然,贯穿于其始终的是对生命的思索。"自然"与"生命"其实质是两个相融相生的问题,它们共同构成人们由观乎物质世界到体悟内心世界的人生历程。作为道家思想代表的庄子以天地万物为大美,并在生命中浸透其对自然本质的思考;庄子睿智,遨游于自然,超然于生命;渊明豁达,皈依于自然,淡然于生死。本文试图于从"自然观"与"生命观"这两个角度,对庄子思想进行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道家"善治"的管理思想不仅为当时动荡的社会提供了一种有效地借鉴模式,而且从现实的层面对"道"本体做了现实意义的回归。"善治"的管理理念是对道自然无为的品性最生动的描述,其中内含的管理思想也为当代社会管理中的瓶颈提供了参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程肇基 《江西教育》2012,(Z4):61-62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道家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以"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让事物按照自身规律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魏晋时期,玄学美学本体论由自然宇宙观转向了人文本体观,玄学的"自然"主义思想是对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继承方面:"自然"即"道性"本体。超越方面:"自然"即"精神生命"的自由性;"自然"即返归本真存在的生命自觉。魏晋玄学作为人生本体之学,其命意在于精神生命的自由与解放,其目的在于借本体的追问,给生命的自由找一个终极的依据,借对"自然"本体的确认,为无限的、自由的、自然本真的生命作注释,从而使生命返归本真的存在状态,成就个体生命的诗意自然、自由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