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为了给公园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全面数据信息,同时解决目前公园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无法全域覆盖和全天候监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公园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实现全方位、不间断地采集、存储公园生态环境数据,对该过程进行了系统模拟,为将来公园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野生动物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野生动物保护难度加大,研制了一款能够全天候监测动物的生活习性的系统。系统节点采用具有Cortex -M3内核的CPU和永远在线的GPRS模块SIM900A。节点通过GPS和单总线分别获取经度值、纬度值,环境的温度值、湿度值,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通过GPRS及时地发送到数据中心。系统测试证明:GPS定位误差在150cm以内;温湿度误差在±3%左右,数据传输稳定,具有良好的远程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3.
针对田域环境面积大,有线组网方式成本高,布线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以ZigBee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田域环境监测系统,并给出了节点能量优化方案。该系统包括信息采集部分和数据接收部分。信息采集部分由田域环境里布置的终端节点、路由器节点和协调器节点组成,终端节点和路由器节点负责采集空气温湿度,土壤电导率等参数,协调器节点负责汇聚信息。数据接收部分由网关服务器与手机、电脑组成。重点阐述了数据采集部分每层节点的硬件与软件设计,节点能量感知应用还有监测软件开发。试验结果表明:使用了能量感知方法和能效优化方案的网络,生存期最长,传送了更多的数据。系统的设计开发可为精细农业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有线水环境监测系统布线难、成本高、监测范围受限等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CC2530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对水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该系统以Zigbee CC2530芯片和CDMA模块为核心,利用分布在监测水域的各传感器节点采集数据,数据经zigbee无线网络传至中心节点,再通过CDMA模块传给远程数据管理中心,中心管理人员可利用监控平台方便观察水质状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在汉江流域湖北襄阳市一桥至二桥段布置50个传感器节点和10个中心节点对其水质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水环境多种参数的实时采集和可靠传输,通过监控中心可以方便地对各个参数进行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5.
采用基于STM32的单片机对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进行研究。该监测系统由监测节点、WIFI无线路由、服务器和手机APP组成。监测节点放置于不同房间内,采用嵌入式MCU STM32实时监测室内甲醛、TVOC和空气温湿度。通过WIFI网关无线通讯方式与监测节点通讯,收集监测数据,处理数据后传送至服务器,手机APP与服务器交互获取监测数据并实时显示。  相似文献   

6.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结点组成,存在传感器节点密度高、网络拓扑变化频繁以及节点的功率、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有限等不足。介绍了基于分簇结构的两层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远程监测的软件与硬件总体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环境监测中细粒度、重点监测的实际需要,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感知节点和ZigBee+WiFi多媒体感知节点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在普通环境监测区域,通过ZigBee无线感知节点采集环境温度、湿度、烟雾等数据,并上传至附近多媒体感知节点。多媒体感知节点在接收ZigBee节点数据的同时,摄像头、语音采集单元和Wi Fi网络实现了对重点环境监测区域的图像、语音数据采集和传输,此外,通过对附近ZigBee节点上传数据的分析,结合舵机云台、姿态感知和GPS定位系统,多媒体感知节点实现了对异常区域图像、语音数据的定向采集。试验证明,该系统实现了对环境的细粒度感知和异常区域定向监测,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供水管网中的节点流量具有不确定性,为了研究节点流量不确定性对供水管网漏损定位能力的影响,建立供水管网节点流量分布在不同条件下的需求分布水力模型。一种是供水管网中各节点平均分配流入量的均匀模型,另一种是在供水管网各节点按需分配流入量的分配模型,比较两种需求分布模型的漏损定位性能。利用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完成供水管网水力模型的漏损定位,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具有模型精度高和计算效率高的优点,该方法通过计算供水管网中监测值与水力模型模拟值的差异,判断是否发生漏损,并能准确定位漏损节点。最后通过实例证明供水管网节点流量的不确定性对供水管网漏损定位性能有突出影响。  相似文献   

9.
《莆田学院学报》2016,(2):32-37
茶叶的品质与产地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针对茶叶的栽培特点和山地茶园的环境特征,研究设计一套基于ZigBee技术和GPRS网络的无线茶园监测系统。为使系统具有布网灵活、功耗低、运行可靠和数据传输及时等特点,系统选取CC2530低功耗芯片进行传感器节点开发,通过GPRS-DTU进行远程数据转发,构建无线监测网络;采用VB和PHP语言开发的上位机软件以及Web监测页面,能够根据要求实时显示监测数据和曲线。  相似文献   

10.
给出了一种低成本、易安装的远程无线传感器火灾监测与报警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及数据融合处理方法.采用典型感温探测器和一氧化碳传感器,以ZigBee透传模块组网,监控节点模块化和冗余设计.监测现场数据经节点、路由器汇集到协调器后,由GPRS DTU远程传输,远程上位机采用Cortex A8嵌入式系统,实现监测节点的轮巡和故障管理.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云计算数据中心能源消耗过高问题,分析了当前数据中心节能的相关研究成果,将数据中心计算节点的能耗优化方式分为基于动态电压频率调整、基于关闭空闲服务器和基于虚拟化技术的能耗优化3类,分别以综述方式进行总结。讨论了数据中心其它设备的能耗优化策略,预测了未来研究方向,可为数据中心能耗优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MDS4监控模型的基础上, 设计了基于可靠存储与容侵数据网格的监控模型, 分析了监控模型中计算资源的负载特性、指标. 然后, 设计了基于SVR的时间序列自回归预测模型, 提出了用于数据网格负载预测的监控ARSVR方法. 最后, 利用AR模型对历史观测序列进行建模, 确定模型的阶次. 根据历史数据对SVR进行训练, 得到回归函数. 仿真实验结果表明, ARSVR方法能对节点的负载进行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13.
3S技术在城市生态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海市生态环境调查中,通过3S和遥感的技术手段,将野外采集到的地块数据进行了坐标变换和匹配,并将之与历史影像数据进行了对比判别,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实现对土地利用的遥感监测.最后,提出了一套通用的城市生态环境遥感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苍山洱海的立法保护,为民族自治地方的生态立法保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当中有不少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例如,充分利用立法自治权制定保护条例、制定配套的政府规范性文件、设立专门的行政执法机关、根据形势发展及时修订法规、编制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等。另一方面,苍山洱海的立法保护也有不足而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应当确立生态保护立法的宗旨和基本原则,通过立法建立完善的生态利益补偿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三网融合的进程不断加快,视频转换业务呈现出数据海量化、多平台共存、编码标准多样的显著特征。云计算技术作为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具有低价高效、支持虚拟化、高可扩展性、通用性等特点。文章从视频转换业务的角度出发,基于云计算和视频转换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海量视频转换平台的设计方案,详细设计了平台的架构,叙述了云控制层、集群控制层、节点控制层的具体功能以及具体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网格技术在校园网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和OA系统的功能,利用教育网关键网络节点,构建了一种基于网格技术的OA系统扩展应用平台,以期对网格技术的推广和高校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罗剑 《教育技术导刊》2009,19(8):151-155
为了更好地开展大数据实验教学与研究,提高大数据实验课程质量,克服传统大数据实验建设弊端,基 于 KVM 技术与超融合架构设计一种新的大数据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方案。该方案将计算和存储融合在X86 单一物理节点中,分布式存储成本低,提高了 IO 性能,具有开放兼容、易于扩展,方便维护、高可用等特点。该大数据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能够简化大数据实验平台环境搭建,提高教学实验效率。基于该平台可以定制各种实验环境,通过弹性分配计算资源,保障实验教学环境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8.
洱海及上游主要湖泊底泥营养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洱海全湖范围内的7条采样样线及上游3个主要湖泊的底泥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总氮、总磷2个参数,分析洱海沉积物的氮磷含量及其分布特性和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洱海7条样线底泥中总磷的平均值达到266.80 mg/kg,极大值为818.20 mg/kg;总氮含量的平均值达到513.60 mg/kg,极大值为1 975.40 mg/kg。洱海上游3个主要湖泊底泥总氮、总磷含量实验测定结果为总氮的平均值为370.00 mg/kg,极大值为1 397.20 mg/kg;总磷的平均值为52.43 mg/kg,极大值为140.20 mg/kg。总氮、总磷含量与辐射乡镇的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呈正相关,总氮含量还与年人均收入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教育应用逐渐走向纵深,使得学习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亟需探究符合时代背景、面向新型学习环境的教与学交互理论,探究如何设计学习环境来应对新兴技术支持的学习情境。通过分析学习情境的基本特征,探究多空间融合后学习情境革新带来的学习环境设计原则的变化。基于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等对教与学影响的思考,最终提出学习情境的描述框架。学习情境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现象,基于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储存技术等的应用,学习情境客观存在于虚拟环境中,成为一种具有目标性的长期存在的学习活动,借助互联网实现教学知识传播与知识共享,并可以实时进行学习分析、导航、评估、反馈、调节等,学习情境成为学习的连接器和促进有效学习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