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收获指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黑龙江省春小麦育种史上有典型代表性的8个春小麦品种:克强、克壮、克旱6、克丰2、克丰3、新克旱9、克丰4、克旱16,结合高产、超高产小麦育种目标,分析了不同春小麦品种的产量特点及源库关系.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年代代表性小麦品种在各自适宜的密度条件下产量是递增的.克强、克壮、克旱6号、克丰2号、克丰3号随着密度的增加倒伏率增加,适宜密度为650万株/hm^2,新克旱9号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增加。但是达到一定程度后产量增加不明显,适宜密度为750万株/hm^2.克丰4号。克旱16号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明显增加,适宜密度为800~900万株/hm^2.粒叶比、收获指数与产量的关系表明,克强、克壮、克旱6号的粒叶比、收获指数高,但产量不高,克丰3号、克丰4号、克旱16号产量高,粒叶比、收获指数也高.表明收获指数高,产量不一定高.但产量高的品种却常常伴随着较高的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2.
2018年6~10月在秦岭北麓东部灌区的渭南市华州区柳枝镇南关村试验基地,选择有代表性的主推早熟、中熟和晚熟夏玉米品种陕单636、郑单958和陕单8806进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的适宜密度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夏玉米品种的产量、千粒重、行粒数、株高、穗位高和双穗率有显著影响,但对穗行数、生育期影响不显著.密度从45 000株/hm~2到75 000株/hm~2,产量增加,但当密度达到90 000株/hm~2时早熟玉米增产,中熟品种和晚熟品种均减产.千粒重、行粒数、株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穗位高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双穗率显著降低.因此,在秦岭北麓东部灌区,早熟夏玉米品种适宜密植,密度可超过75 000株/hm~2,中熟和晚熟夏玉米品种密度不宜超过75 000株/hm~2,中熟品种比晚熟品种更适宜本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在山西临汾建立了大豆、油葵、玉米和休闲4个茬口。对不同茬口下的8个不同专用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个体和群体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量性状适宜大豆茬口的品种1个,玉米茬口2个,油葵茬口3个,休闲茬口2个。8个品种在各茬口的平均产量以玉米茬最高5985.0kg/hm^2,大豆茬最低5602.5kg/hm^2。个体生长冬前表现较好的为油葵茬,拔节期表现较好的为玉米茬。不同茬口对同一品种的群体消长动态影响不同,不同品种间的群体消长动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先玉335夏玉米高产栽培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密度、氮、钾肥施用量与先玉335玉米品种产量的关系,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各因素与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筛选高产栽培优化模式。结果表明,最佳农艺方案:种植密度62.175-71.160千株/hm2,配施纯氮266.875-284.010kg/hm2和K20207.645-246.270kg/hm2,产量可达10125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掖单19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冀南平原生态条件下,通过大田实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掖单19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花后果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Chl)、光合速率(Pn)、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增大,实测产量结果,以6.0株/m^2密度下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回归设计试验和夏玉米高产攻关田生育动态调查,经统计建模和系统模拟,优选出吨粮高产玉米农艺措施决策方案为:密度5.64-6.24千株/亩,追纯氮28.20-33.85kg/亩,P2O512.39-14.22kg/亩K2O23.16-24.24.80kg/亩;并明确了高产玉米的株高及叶面积增长动态,从而为田间管理提供了依据。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偏相关分析 启示,要进一步夺取产高,应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以力争穗粒数兼顾千粒重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7.
2016—2017在陕西关中东部引黄灌区富平县流曲镇藏村试验基地,选择主推和主栽夏玉米品种8个进行适应性筛选试验,并在筛选基础上选择郑单958、浚单20和陕单609 3个品种进行8个密度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陕单609、浚单20和榆单9号丰产性较好,较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显著,其增产幅度不同年型之间差异显著,2016年增产1.7%~3.1%,2017年增产8.7%~17.6%.综合抗性好,适合关中东部引黄灌区种植.不同密度对产量影响显著.密度不超过90 000株/hm~2时,密度由低到高,产量增加,密度超过90 000株/hm~2时,随密度增加,产量降低.郑单958和陕单609高产的适宜密度为82 500株/hm~2~97 500株/hm~2,浚单20高产适宜密度在82 500株/hm~3~90 000株/hm~2.  相似文献   

8.
张栋 《华章》2009,(21)
以青贮玉米龙青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3种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重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同一品种不同密度下的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干物质重量各有差异.龙青1号玉米在公顷保苗7万株做为优质青贮玉米可在黑龙江集贤县周边种植推广,青贮玉米品种的青贮生育日数、株高、穗位、茎粗、收获期绿叶片数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
玉米新品种郑单958高产栽培密度技术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郑单958密度技术效应系统研究,密度与产量回归方程为:Y=0.296x-0.002x^2-0.885,干物质积累、根系伤流液与生长动态密切相关,又受密度大小影响.在每公顷产量1.1万公斤以上的栽培条件下,郑单958适宜密度为7.5万株/ha,适宜叶面积系数为5-6。  相似文献   

10.
优质小麦不同生育期施用纯氮与浇灌浆水的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拔节期追施纯氮120kg/hm^2、不浇灌浆水的产量为7884.0kg/hm^2居冠,显著高于孕穗期追施纯氮105kg/hm^2、灌浆初期喷施纯氮15kg/hm^2,并浇灌浆水处理的产量,其它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此外对三个超7500kg/hm^2的高产小区的群体动态、植株干重、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1.
豫东平原夏花生生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增产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豫东平原夏花生生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公顷株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单株果数次之,百果重居三.因此,在高产栽培中应在保证一定公顷株数的基础上,力争增加单株果数,提高百果重.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比叶面积和气孔密度是植物叶片的重要的性状,它们在不同的海拔下存在着差异。通过对不同海拔珙桐比叶面积和气孔密度的测定,探讨其对海拔适应性,结果表明:比叶面积随着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气孔密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海拔1500~1700m珙桐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玉米杂交制种高产技术是以亲本自交系的综合栽培技术为基础的,在同一试验田中分别进行数学栽培模式和叶龄栽培模式的研究,既可减少自然环境和气象因子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又可相互弥补两种方法上的缺陷.数学模式定量化的研究结查表明:自交系478种植密度为89400株/公顷:尿素612.45公斤/公顷;磷酸二铵为194.55公斤/公顷,可获得5885.7公斤/公顷的繁殖产量.叶龄模式定性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交系478夏播栽培技术要点为:“一磷,二水,三锄”.  相似文献   

14.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式,探讨和比较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两种不同供氮形态及其供应水平(0、3、7.5、15、22.5、30、37.5 mmol/L)下,供试玉米利民15和皖玉9号的生物学性状对以磷酸钙模拟的低生物有效磷胁迫的适应性差异。结果表明:当供氮水平低于22.5 mmol/L时,对玉米供应NH4+-N或NO3--N均可产生提高其对低生物有效磷胁迫适应性的效应。随供氮水平的升高,在两种供氮形态营养条件下,玉米幼苗植株生物量、地上部和根系干重、株高、叶面积和根体积的变化趋势均基本呈现报酬递减规律,而当供氮水平在0~7.5 mmol/L变化时,玉米的生物量干重均出现最高值。不同品种玉米对NH4+-N和NO3--N营养的响应既存在共性:NO3--N营养玉米植株株高和根体积始终高于NH4+-N营养植株,但也存在基因型差异。从植株含磷量分析,当氮水平高于3 mmol/L时,NH4+-N营养利民15的磷含量始终高于NO3--N营养玉米;而皖玉9号则在供NH4+-N水平高于22.5 mmol/L时,出现磷含量低于等氮水平下的NO3--N营养玉米的现象;其中利民15的植株磷含量与其生物量干重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77**,n=11),而皖玉9号的植株磷含量则与其生物量干重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6**,n=11)。此外,在等氮水平下,两种供氮形态营养玉米的叶面积、单位叶面积光合速率、单株水平的根系活力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低生物有效磷胁迫条件下,玉米在不同供氮形态营养条件下的适应性机制不同,其适应性强弱主要取决于是否为适宜的供氮水平。  相似文献   

15.
用40%达科宁胶悬剂500、750、1000倍液,在常年花生叶斑病发生较重的地块上于花生盛花期,喷施花生茎叶.试验表明,用40%达科宁胶悬剂500-750倍液防治花生叶斑病效果好,促进了花生生长,提高了花生产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基施氮肥用量及播种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基施氮肥用量以 91 .1kg/hm2 纯氮为宜 ,播种量以 1 1 2 .5kg/hm2 为宜 ,小麦产量达 8380kg/hm2 。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了柑桔潜叶蛾为害六年生沙田柚树秋梢叶片后,失去光合能力的叶片量,被害秋梢当年生长量及翌年的春梢和夏梢生长量,次二年的果重及叶片被害程度与潜叶蛾幼虫密度的关系。从试验结果确知,秋梢叶片受害面积在20%以下时,对沙田柚树生长和次二年果重无明显影响。本文据此建立了产量损失率与叶片受害面积关系模型。用Chiang提出的模式计算沙田柚树秋梢期潜叶蛾的经济损失阈值为平均每嫩叶0.85头。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hypothesis that stagnation of soybean yield on the farm can be improved by selection of a physiological trait favoring carbon assimilate partitioning to terminally placed pods versus genotypes having axillary pods at close plant spacing. 13C was fed to source-sink units comprising a leaf, axillary/terminal pods, and petioles at upper and lower positions of the stem axis in two soybean cultivars, namely Shakujo and Enrei, at different densities of populations. The cultivars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architecture, Shakujo bearing a few hundreds of pods in close succession to one another in a terminally placed raceme, in contrast to Enrei having axillary racemes. Pod yield per plant was higher in Enrei than in Shakujo at low density, but Shakujo out-yielded Enrei at close spacing. Population density decreased yield per plant and altered the pattern of assimilate partitioning significantly within the plants for both varieties. At high density more assimilates moved to the upper parts at the cost of the lower parts. The terminally placed pods of Shakujo were advantaged to receive assimilates under density stress. No benefit was accrued to pod filling of Enrei, however, under this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9.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为了便于测定叶面积系数和生产率,编制了有使用价值的叶面积表。从8个回归方程中筛选出叶宽与叶面积相关密切的方程Y=aXb(相关系数达0.95以上),编制出叶面积表。该表应用方法简单,实用性强。通过对叶面积的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了三种不同样地条件下巴山水青冈叶面积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引种和栽培试验表明,华杂2号油菜适合安徽省种植,尤其适合一年二熟地区种植.单产3000kg/hm2的最适农艺措施为:9月中旬播种育苗,MET化控,10月下旬移栽,密度15万株/hm2,施N180kg/hm2,P2O590kg/hm2,K2O105kg/hm2.硼砂15kg/hm2,磷、钾、硼肥一次性基施,N肥按底肥:苗肥:苔肥=5:3:2施用.注意防菌核病,集中连片种植确保优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