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183;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出亡事时,有“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一语。语中之“块”一般释为“土块”,实则大谬不然。“块”即“凶”,亦通“蒉”,是盛土的器具。“野人与之块”即野人将食物装在盛土的器具中进献给重耳。  相似文献   

2.
课文《土地》后边的“练习四”引了《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卫国的史料,并将“野人与之块”里的“与之块”注释为:“给重耳泥块”。这是不对的。陆宗达《训诂浅谈》认为“块”在《说文解字》卷十三下《土部》里写作(?),结构很象是土装在  相似文献   

3.
著名作家秦牧在散文《土地》一文中曾生动地描述了一则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亡的故事。这是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里的一段文字改写而成的(原文可详见高中二册《土地》后的“思考和练习”)。“野人与之块”,课文注释是“(乡下人)给重耳泥块”,将“块”,释为“土块”、“泥块”,查新编《群海》、《辞源》即如此释义,一般选本也几乎全持此说。新近中华书局出版的《左  相似文献   

4.
最近,《中学语文教学》刊登了对“野人与之块”中“块”字释义的争论文章,涉及陆宗达先生在《说文解字通论》和《训诂简论》两书中关于“块”字的解释,我应《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的要求,在这里向同行和读者提供一些有关情况。陆宗达先生在《说文解字通论》谈及“运用《说文解字》所列的字形解释古书的词义”时,对《左传·德公二十三年》述及晋公子重耳出亡时所说的“野人与之块”的“块”提出了一种解释,认为这里的“块”应作“土筐”讲,此后,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训诂简论》里,在讲到“以形索义”的训沽方法时,又举了这个例子,重…  相似文献   

5.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一文中“乞食于野人 ,野人与之块”之“块 ( )”字 ,应训释为“土块”或“一块土” ,而不能如陆宗达、陈桂申两位先生所说的那样 ,将其训释为“土筐”或“草器”。  相似文献   

6.
<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出亡,“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其中“块”字,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没有正面注出,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徐中舒先生编《左传选》及新版《辞源》均释为“土块”。近年来有人对这一注释提出了异议,例如刘法绥先生就认为,把这个“块”字解释为“土块”,“实在是与一般情理相悖”,“块”义通于“蒉”、“‘块’与‘蒉’均为盛土的草编筐子”;重耳饿了,向田间劳作的人讨食,“田间劳作的人,把食物放在盛土器  相似文献   

7.
“块”是“一块土”吗?山东滨州地区教育局陈桂申作家秦牧在散文《土地》中引述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卫国时向地里干活的农民要食物吃,农民给他一块土的故事辗转表达对土地无限热爱的感情。这个故事流传很广。然而据陆宗达先生考证,"农民给晋公子重耳一块土"说法是不...  相似文献   

8.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一文中"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之"块(凷)"字,应训释为"土块"或"一块土",而不能如陆宗达、陈桂申两位先生所说的那样,将其训释为"土筐"或"草器".  相似文献   

9.
高语二册秦牧同志的《土地》一文,在运用词语和引用史料上有四处明显的错误,今不揣浅陋,以就教于语文界的同仁方家。第一处是重耳亡命途中的故事。秦牧所本是《左传》鲁僖公23年的史事。据《左传》鲁僖公4年记载:12月晋献公因受骊姬的谗言,逼太子申生自缢而死。在此情况下,重耳、夷吾二公子也只好出奔。重耳“奔蒲”,夷吾“奔屈”。次年,晋献公伐蒲,重耳又“奔狄”,重耳的主要谋士、舅父狐偃(字子犯)等人随同前往。鲁僖公23年,晋公子重耳一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  相似文献   

10.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一文中"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之"块(凷)"字,应训释为"土块"或"一块土",而不能如陆宗达、陈桂申两位先生所说的那样,将其训释为"土筐"或"草器".  相似文献   

11.
    
何为诺?诚信也。一个人要有诚信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得到朋友的帮助。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收留了他,并以诸侯的礼节款待他。有一天楚成王问重耳:“公子如果回国了,用什么来报答我?”重耳说:“我要是以后和君王在战场上相遇,我当退  相似文献   

12.
这一捧土     
烈日当头,枯骨堆积成片,路过的人掩目而过,晋国公子重耳从这里出逃。他坐在颠簸的马车里,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连水壶中也没有一滴水。太阳亲吻着地球,火舌舔着这片大地。他被太阳灼烧着,饥渴难耐。“公子,有农家了!”随从A兴奋地叫道,“小的去给您弄点吃的来!”正欲跳下马车的随从被重耳叫住:“我亲自去……你不懂说话。”“我是晋国的公子——重耳,逃难路过贵地,数日粒米未进,望老先生能予一饭之恩,来日定当涌泉相报。”他边说边作了三个揖。老农头也不抬,锄开一片干枯的杂草,弯下身抓起一块泥土,捧到重耳面前,塞给他。重耳呆了,晋国公子…  相似文献   

13.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的五霸之一,卒于鲁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这没有问题。在《左传》、《国语》和《史记·晋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均有明确记载,且完全相同。但是,他生于何年?《左传》、《国语》和《史记》却都没有明确记载。只是在记述重耳出亡的过程时,《国语·晋语四》载僖负羁对曹共公说:“……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从之,可谓贤矣……。”而《史记·晋世家》却云:  相似文献   

14.
《史记·晋世家》认为“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许多史学著作采用此说,使《史记》说一直是学术界主流说法。与《史记·晋世家》不同,《国语·晋语》记载“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一些学者认为《史记·晋世家》记载有误,应采用《国语》说,却得不到学术界认可。本文认为,《史记》所载重耳年龄有失,学术界应予以改正,《国语》说虽相对合理,然又有其自身的不足,关于重耳的年龄,学术界应以存疑的态度对待。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的事物,往往有惊人的巧合,将它们拾掇在 一起读读,无形当中就给同学们的平淡生活增添了油然 之雅趣。譬如"十九"这个数吧,历史上巧合之者就有多 处。 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左传·僖公二十三 年》载:"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 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 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  相似文献   

16.
你知道吗     
足下及陛下、殿下、阁下是怎么来的? 在古代,上下称谓,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以表尊敬。溯其源,“足下”原并非敬辞。其辞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对介子推怀念时的悲呼称谓。晋公子重耳出逃路上,介子推曾割股为公子充饥,后公子(晋文公)回国执政当朝后,大赏同难侍从,唯忘介子推。后有人为介子推抱不平。于是文公寻访介子推,介不肯下山,有人建议纵火烧山,介就会救母下山。结果介子推与老母抱木而死。为纪念介子推,文公命令立祠封号。又叫木匠用此本做了一双木屐。文公每俯视屐,就想起介子推的割股之功,拍双膝悲鸣:“足下,悲乎!”后演变为一种敬辞。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中表示比较的句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用“与……孰……”“、孰与”表比较。如: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我与徐公比谁更漂亮呢?②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智囊全集》)意思是: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看廉将军比得上秦王厉害吗?”二、用“孰若”、“莫如”“、不若”表比较。如:①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孰若”可译作“哪如”。全句意思是: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如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徐公比不上你漂亮啊!③莫如以…  相似文献   

18.
左、右二字都可以用作姓氏。1985年第6期《文史知识》在《尊左与尊右的源与流》一文中,曾有“中国姓氏有‘左’而无‘右’”的说法,但实际上我国用“右”字作姓氏的,比用“左”字的还要多。例如:①右汉有右公弼,宋有右嘉祥(见《万姓统谱》)。②右公卫右公子之职,后以官为右公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③右尹楚公子辛为右尹,子孙氏焉  相似文献   

19.
说“让”     
《信陵君窃符救赵》里有这样一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司马迁用这个“让”,是当时的口语,应读rang,《说文》里还没有收“嚷”字,司马迁当时用“让”是不错的。豫北方言里有这个常用词嚷rang,“责备”的意思,例如:“我怕他嚷,没敢去”。  相似文献   

20.
举手=举首“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的“举手”一问,教材未作注,教参亦似有意回避,译为“举手看着公子”。这未免使人心生疑窦:晋鄙“看着公子”时干吗要“举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