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历史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是一种教学主体意识 教学是一个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其本质体现在两个“转化”上:一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二是教师同时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对教师来说,基本上是已知向他知转化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则基本上是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在于研究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恰当地指导这两个“转化”的实现。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在由教师、学生和科学知识这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三角形教学结构中,学生是客体,而从整个学的过程而言,学生又是主  相似文献   

2.
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也就是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自己的真知。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只有实现了这两个转化,才有好的课堂效益,教与学的矛盾是促进这两个“转化”的动力,但是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始终主导着教学过程的进展与发展方向,是影响课堂效果的最根本、最关键和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如何做好高职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是教师一直探讨的课题。这一课题的探讨研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要在精通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不断学习新知识和增强动手能力,以适应高职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上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以使学生尽快地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把文本解读状态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状态的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专业功底的表现,也是语文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表现,因为这一转化反映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智慧和教学智慧.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总能选择适当的形式来进行转化不同形态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总习惯于把学生划分为优、中、差三个档次.对优等生最为放心,对差等生最为操心.有的学校甚至要求教师把转化差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写进计划里,认真实施,把转化差生所取得的成绩记录在教师档案里,以之作为评先晋级的硬件.这对鼓励教师强化差生转化工作,使教育教学获得大面积丰收本无可非议,但同时却忽视了促进优等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也就是说.一手抓得硬,一手抓得软,这实在是工作中的一大失误.形成这种局面,是人们普遍认为优等生是资质决定的.毋需为其操心,他自会德才兼备。其实,比较起转化差生来,促进优等生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更复杂、更艰巨.如果说转化差生是求得教育教学的大面积丰收的话,那么,促进优等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学就其本质和内容而言,乃是教师把人类数千年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此同时,还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转化就是教师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实质。那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完成“引导转化”的任务呢?我们认为:一、要善于激发学生探求学...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强调,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转化",即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把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特级教师于漪语)其中“创造条件”是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努力做好的重要一环。这一环节,在某些课文的教学中就显得尤其突出。如一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学习教学过程经历由观察学徒到职前教师再到新手教师乃至专家教师几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如何干预与转化基于观察学徒期的朴素体验形成的一系列先入之见是教师教育必须直面的难题之一.通过对35名高中新手教师的访谈调查发现,关于教师形象的先入之见经历了从"教师是'神'"到"教师是'理想化的人'"再到"教师是'真实的人'"的转向;关于教学的先入之见经历了从"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到"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再到"教学是师生、生生以及'教—学—研—思'之间的相生相长"的转向;关于学生的先入之见经历了从"学生是自己,学生是'小大人'"到"学生是朋友,学生是'人'"再到"学生是孩子,学生是'老师'"的转向;关于自我的先入之见经历了从"我喜欢谁因而我想成为谁"到"我向往谁因而我想成为谁"再到"我是谁因而我想成为谁"的转向.基于此,教师教育需要有效利用重要他人、实习实践、研究反思等促动因素,制造认知冲突和心理落差,促使职前教师和新手教师先入之见的显性化,并对之进行干预与转化,进而使职前教师教育、入职指导和专业发展成为影响教师学习、成长与发展的"强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从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来考核其水平与成果,这样不利于教师潜心教学,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把教师职称的评定条件严格限制在教学范围内,要从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出发,使教师在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集中精力和时间从事教学,教师职称的评定才能转化为推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一、课堂气氛要活 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活',想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创新,教学关键就在于教师把握这一个'活'字."事实确实如此,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难以想象课堂气氛过于拘谨,甚至死气沉沉,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思维能活跃起来?因此,教师要尽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树立学生自信心,活跃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12.
影响教学互动的非理性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与学生是组成教学活动的两个基本的因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教起主导作用.教师是系统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把对学生来说外在的东西转化成为其内在的东西.教师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教学生去认识客观世界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   ……  相似文献   

13.
教学是一种交流,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把前人认识转化为自己认识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只有对教学进行不断改良和发展,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这看似一端无关痛痒的话,但正因它而引导出我们讨论的主题--课堂组织!  相似文献   

14.
一次,我看了五年级数学课的一个教学片断.内容是教学九册58面上的例5: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审题、分析,将工程总量假设为"1",再列式、解答后,便顺利地结束了新课.教师针对例题,将工程问题的解法作完小结后,询问:"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这时,一个学生举手问道:"二程总量可以不设为'1',而设为其他的数吗?"听此提问,教师面露难色,思绪也显得慌乱.他一会儿说"能",一会儿又说"不能",说来说去,总难自圆其说.最后,对此问题作结论时说:"不设工程总量为'1',还是不行,只能设工程总量为'1'.你们看,书上都  相似文献   

15.
在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系统工程中,简单应用题教学是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很重要。在教学简单应用题时,为了达到使学生既能懂得用什么方法去解,又懂得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解的目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就要注重让学生学会两个转化,即把应用题中的日常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再把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式子。实践证明,学生能把一道简单应用题概括为一道相应的文字题,进而根据基本概念列出算式,就能够真正地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略读课文的教学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把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来教学,从字、词到句、段、篇,一个都不少;另一种是放任学生自己读,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学到什么地步就到什么地步.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对的.略读课文的教学也应有教师的引导,但教师在引导时不是一切从简,而是要敢于省略,要让学生在品读文章的基础上走入文本,获得情感与思想的升华,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近年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对`两课'的高度重视,意味着对`两课'教师具有更高的要求.`两课'教师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发展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因此`两课'教师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在应用文写作课中借鉴案例教学法 ,目的是通过教学把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案例教学把学生当作主角 ,教师只是引导者。  相似文献   

19.
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的实施,带给我们新的教育理念,给教学工作注入了活力,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教育理念的实施者,应力求用新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学行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单调、枯燥的氛围,以更好的方式把课程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应用文写作课中借鉴案例教学法,目的是通过教学把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案例教学把学生当作主角,教师只是引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