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听、说为主的学习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效果不错,在此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2.
王世朋 《辅导员》2010,(20):50-5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不难看出,"体验"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有效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品德教学中提高"体验"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1.立德为本——把握体验的基点。找"点",即找准课标中明确要求的教育点。课标中指出的教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教育源于生活,是对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万珊  孟超 《四川教育》2008,(2):88-8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编排意图 <我想和你做朋友>是<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三单元"认识好朋友"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针对刚入学不久的孩子实际,培养他们交友兴趣,消除在新环境中拘束、紧张情绪,帮助学生学会发现朋友优点的活动型综合课文.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顾名思义,是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融于学生的生活当中.这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教学切入点,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使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使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再去指导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社会性发展.依据这一特点,<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比较有效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下面本人结合冀教版教材,就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要求教师"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教学已成为品德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由此,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活动轰轰烈烈.我想,实效性应是我们品德活动教学不懈的追求.不管活动怎么设计,有效的才是最好的.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来引导儿童更好地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方面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化、活动化和综合化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即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引导学生在乐于参加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寓教于活动之中,真正做到"有教无痕、润物无声",最终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培养良好的品德。当然,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上不好  相似文献   

10.
润心无痕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使儿童获得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下面  相似文献   

14.
万珊  孟超 《四川教育》2008,(3):88-8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编排意图   <我想和你做朋友>是<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三单元"认识好朋友"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针对刚入学不久的孩子实际,培养他们交友兴趣,消除在新环境中拘束、紧张情绪,帮助学生学会发现朋友优点的活动型综合课文.……  相似文献   

15.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生活性,是以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儿童生活的逻辑"就是孩子的成长规律,品德课堂上的活动设计应关注儿童成长规律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活动、交流、探索的学习方式。笔者结合浙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实验本《品德与生活》第~册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胡碧莲 《考试周刊》2014,(77):117-117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联系的密切。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因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教学不离  相似文献   

18.
万俐华 《江西教育》2005,(14):53-54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时下风行的"生本教育"是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与方法提出来的,其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让学生"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而这一特点正与<品德与社会>课所坚持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相吻合.我从前年起尝试改"师本观"为"生本观",运用"生本教育方法论"改进<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虽然实验的时间不长,但三年来我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得到了同行们的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