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晓钟  张洁 《情报科学》2017,35(10):55-62
【目的/意义】探讨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的路径,为促进我国农业跨越发展提供有益思路。【方法/过程】构 建了农业信息化就绪度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实证研究我国农业信息化就绪度水平,并采用聚类分 析、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区域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结论】2003-2014年,我国农业信息化就绪度水平可以分为起 步、发展和相对成熟阶段,但是存在区域差异,东部较高,中部次之,西部普遍较差。我国农业信息化就绪度水平不 断提升,得益于政府的作用、信息网络技术工具的运用、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等,而数字鸿沟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 要原因。农业信息化就绪度水平提高对我国农业经济效益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区域非均衡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晓宁  辛岭 《资源科学》2020,42(9):1801-1815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间不平衡对于中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极为不利。因此,研究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区域非均衡性问题,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质量效益现代化、农村社会经济现代化、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5个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对中国2004—2017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制约因素。研究表明:①2004—2017年,全国以及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是发展水平与提升速度差异明显。②各个子系统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贡献率及带动作用差异显著,导致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呈非均衡;③2004—2017年总体来看,各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东部地区农业生产现代化子系统发展水平较低,中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子系统发展水平较低,西部地区农业质量效益现代化子系统发展水平较低,东北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现代化子系统发展水平较低。可以看出,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空特征来看:2004—2017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导致各区域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也各不相同。文章最后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董静儒 《华夏星火》2016,(10):14-15
日前,农业部正式发布《“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旨在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全面深度融合,确保“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有力引领和驱动农业现代化。
  “十二五”时期,农业部编制了第一个《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五年规划》,推动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渗透融合,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基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但是,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正处在起步阶段,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水平还不高。为此,《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以建设智慧农业为目标,着力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着力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全面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刘国斌  车宇彤 《情报科学》2019,37(1):148-155
【目的/意义】在中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梳理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联系,分析 二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方法/过程】构建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利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评 价了全国及主要区域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度,并对融合度进行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结果/ 结论】近五年来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融合度属于中低水平,中部和东北地区处于中度水平,同时中西部地区在 近五年来农业发展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最后,结合各区域的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促进二者融合发展的建议,包括加 强区域协作,加大地方农业财政支出,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纽带连接作用以及实现带头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5.
胡莉莉  牛叔文  李怡涵  张馨 《资源科学》2011,33(9):1768-1774
我国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本文根据我国各省份1990年-2008年农业生产用能和农业产值数据,把我国划分为四类区域,并构筑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经济增长均存在协整关系,模型分析进一步定量揭示各地区间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增长之间关系的差异,以及分区内部各省份之间也存在差异;详述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密切程度,以及继续增加农业投入与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出现差异的原因。最后指出,在农业现代化普及地区,重点是提高农业物资利用效率和实施合理的种植结构,而在农业现代化中等及欠发达地区,应注重农业物资投入及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3~2008年中国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模糊物元分析法对农村信息化水平和农村生产发展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对测评得出的各省市各年的农村信息化水平值和农村生产发展能力值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及回归分析,进一步得出28个省市的农村信息化对农村生产发展的弹性效应.实证结果得出,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生产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农村信息化对农村生产发展是正向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信息化建设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各种信息传播手段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国内外农业发展形势以及经济政治形势等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的过程。仁化县是广东省的北部山区县,随着我国农业政策的放宽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县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逐步提升,农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日显重大。在我县农村,农…  相似文献   

8.
如今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愈加广泛,日渐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为了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拓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文章主要以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对提高河南省农业发展的智能化水平,发展河南省“互联网+”农业和完善河南省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3个方向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以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早在200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对中国农村自90年代以来涌现出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发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通过技术集成、辐射和转化,促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和产业化经营,推动区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帮助农民增收所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特征及障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芮旸  李炬霖  李同昇 《资源科学》2020,42(1):172-183
通过构建县域层面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Theil指数、Wolfson极化指数及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揭示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障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3—2017年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经历“上升(2003—2009年)—稳定(2010—2014年)—下降(2015—2017年)”演进过程;②Theil指数和Wolfson极化指数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区域内部不均衡性是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率达86.81%;③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时空分布格局,关中渭北旱原、宝鸡市和榆林市北部区县是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值区和热点地区,且高值区沿主要河流分布以及向三大地理区域过渡地带扩展的趋势明显;④质量效益是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最大准则层障碍因素,年平均障碍度为41.58%,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劳均经济作物产出以及畜产品产出水平是主要障碍因子。最后,针对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突出问题,结合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9—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区域差异。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各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以衡量区域绿色创新水平,基于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和绿色创新效率两个指标,将30个省份聚类划分为四种发展模式;在控制了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水平、政府支持力度以及环境规制等变量后,回归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绿色创新的提升;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产业协同集聚对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需进一步发挥要素投入在产业协同集聚中的作用,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区域绿色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科技的推动下,信息化建设已经深入各行各业,包括农业相关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新的生产动力,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发展。现从灌区管理的角度入手,来谈谈信息化建设在灌区管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当前存在于灌区信息化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指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加强灌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解决信息化管理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城市信息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龙头,城市现代化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确立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国家信息化正在从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各方面、各层次展开和深化。显然,区域信息化不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是走“以城市辐射农村,以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于是,城市信息化就成了区域信息化的核心和龙头。另一方面.我国在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与新动力,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日益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城市信息化建设可归类为四大部分。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诸多行业发生深入的变革,在将农业生产与信息化技术结合后,催生出了农业信息化,这一农业发展的新形式。农业发展的信息化势必会优化农业的生产,而当代的农业工作者还要重视信息化发展中的细节问题,加快信息化技术的普及、推动信息化系统的健全,并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水平,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农业的生产。根据当代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研究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构建基于相容性检验的SFA(随机前沿分析)、TOPSIS(理想点法)和改进熵值法用于测度效率的线性组合模型,并应用合作博弈模型确定线性组合的权系数,测定2000~2007年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结果表明:组合评价具有更好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偏低,区域差异明显,存在明显的效率损失,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主要集中在0.5~0.9之间,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政策等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价值链视角,运用熵权法,从价值链高度和价值链结构优度两维度构建区域制造业高级化水平评价模型,通过实证方法,对中国典型区域制造业高级化发展水平做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高级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价值链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优度较低和区域间差异明显等问题.根据研究结果,从加大创新投入、扩大开放程度和拉动内需等方面设计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提出基于工业工程的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按照农业部下发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将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具体指标包括:农业生产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12%;农业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20%;农业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60%;农业服务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50%等.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三生"理念,从农业生产质量、农业生态质量和农民生活质量三方面出发,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和核密度估计法对2008-2018年四川省21市州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四川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随时间推移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一定波动;各市州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五大经济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区域差异逐渐扩大;农业发展质量较高地区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经济区附近.为实现整体农业高质量发展,四川省政府应在保持农业高质区持续发展的同时,兼顾农业低质区的发展,推进区域农业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区域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区域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而区域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又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逐步实现经济"趋同",就要求各区域,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加快信息化建设,实施以信息化促进区城经济快速发展战略: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人才培养,完善用人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及变化态势,需要进行动态评价。在灰靶理论基础上,增加时间维度,提出基于灰靶理论的动态评价方法,利用靶心度可以进行模式识别、分级和选优。构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灰靶理论的动态评价方法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整体和分项评价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3年期间中国省域协同创新能力整体和分项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产出能力较弱,需要提高。各地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长,展现出较好发展趋势。地域差异化明显,就总体名次来看,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东部地区较强,北京、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和上海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等级较高,排名靠前。西部地区较弱,东北和中部地区处于中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