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陆修静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道士,他一生潜心修道,在长期的宗教实践活动中,对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以及传教等方面,为道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针对当时卷帙浩繁的道教经籍书文,编纂了我国第一部道教目录著作《三洞经书目录》,以其"三洞"分类法为基本原则,对后世道教目录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为我国的道教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陶弘景(456—536),南朝梁著名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人。他有一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倔劲,碰到疑难问题,非要弄清才肯罢休。  相似文献   

3.
元代文学艺术大观园中增添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品种,这就是道教戏剧。顾名思义,道教戏剧就是以道教活动为题材、以道教的基本宗旨——修炼成仙或隐居乐道为主导思想的戏剧。 过去,学术界尚未有人使用“道教戏剧”这个概念,但类似的概念却早已有之。明人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元戏分为十二科,其第一科叫做“神仙道化”,第二科叫做“隐居乐道”。从内容上看,朱权分类中的一、二两科基本上属于道教的,故而我们以“道教戏剧”概称之。 道教戏剧的发端当在元代以前,但其鼎盛时期毫无疑问是在元代。据钟嗣成《录鬼簿》所载,元杂剧至少有400种,就其题目、正名来看,属于道教戏剧一类的至少有40种,约占元杂剧总数的十分之  相似文献   

4.
光明 《新闻三昧》2008,(12):19-19
10月8日上海某晚报《批“伪劣诗”挑“七处错”》一文中:“……他点评道,赵忠祥的诗平仄明显错乱,第三句和第二句失沾,致使全诗声韵大乱。”上述“失沾”应为“失粘”。  相似文献   

5.
读《论语》,最佩服孔夫子对待学习的诚实态度。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实人本来就该这样,可他跟着又来一句“是知也”.一下就把这句话上升到理论高度。后面的“知”为“智”,是说这才叫明智。  相似文献   

6.
徐述夔,原名赓雅,字孝文,号蘧堂,扬州府东台县栟茶场(今属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镇)人,生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乾隆三年(1738)江南乡试中举。该科制艺题《行之以忠》,他因文中有"礼者,君所自尽者也"一句,礼部磨勘以为大不敬,罚停会试。遂隐居小镇,吟诗弄文,栟茶镇有他的一柱楼遗址。  相似文献   

7.
陈志坚说他到阜新日报这三年多,整整“答”了三年多的“卷”,现在虽然这张“卷子”还在涂涂抹抹,修修改改,但总算可以达到“交卷”的水平了——“我可以向市委、向全社职工‘交卷’了。”说起“交卷”,一向沉稳而内敛的陈志坚,脸上不易察觉地露出些微欣慰之色,他自觉成绩在及格以上。毕竟,这张卷子上的“考题”不浅啊。“我一上任,就有一种‘交卷’意识”2003年4月8日,陈志坚从阜新市海州区委副书记的岗位上到报社任职。当时他对组织上的安排感到很突然。1982年从锦州师范学院毕业后,他在阜新市委办公室工作了11年,在清河门区委当了5年组织…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期间,茅山地区是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犹如一把钢刀插在日本侵略者的脖子上。1943年3月起,日寇对茅山地区进行“清乡”,妄图用军事、政治、文化等手段,强化其伪政权,推行保甲制度,加强其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以实现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阴谋。日伪“铁蹄所至,残暴兽行随之,掳掠不论贫富,十室九空;奸淫竟及女孩、老妇,极尽兽性之能事.  相似文献   

9.
我与侯宝林     
方成 《档案天地》2007,(3):58-58
1966年夏天.“文革”刚刚开始不久.我从自己所在的人民日报社走出来.刚出门口就遇见了侯宝林。他急匆匆地拉着我.走进旁边一条名叫霞公府的小胡同里,悄声地问我.我也低声地问他。他说,他的徒弟已经给他贴“大字报”了。才说了几句,就慌忙分开,生怕别人瞧见.  相似文献   

10.
张三影     
张先,字子野,吴兴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他能诗善词,人称为“张三中”,意思是他能道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他对人说:“为什么不称作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坠风絮无影,是我的得意之句。”故人又称之为“张三影”。  相似文献   

11.
刘爽 《新闻三昧》2005,(10):16-19
宋凤河,数个月前还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吉林农民,委屈、潦倒、瘸腿,甚至骗子这些字眼,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当他选择不再沉默时,他的名字和媒体挂上钩,从此他27年前的一场经历再现在人们面前,“英雄”、“见义勇为”这些光鲜的词汇成了他的代名词。在互联网上“百度”一下,关于他的报道多达2110条,他的故事甚至惊动了中共中央政法委。  相似文献   

12.
距今600多年的公元1402年,明朝首都应天府(今南京市)城内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空前绝后的冤杀事件。这一年,发动“靖难之役”,篡夺亲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皇位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终于攻陷京师。当他坐在皇位上叫建文帝遗臣方孝孺草诏即位诏书时,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方氏的拒绝,并被方氏  相似文献   

13.
“很多时候,走了太久,忘了出发时的路”——用这句箴言形容中国的“三网融合”,其实是很贴切的。  相似文献   

14.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家喻户晓,陈毅四上乾元观求医却鲜为人知. 1938年5月,陈毅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进入茅山地区之后,由于战事频繁和敌伪封锁,部队的医药成了难题.一天,有人说,茅山深处的乾元观有一个逃难来的名医,人称辛三仙.此人曾在镇江开私人医院,中西医术和草药样样精通.日本鬼子侵入镇江时,他家被抢劫一空,特逃来道观隐居,平素专心采集草药,为当地穷人免费治病.陈毅大喜,决定亲自上山拜访.  相似文献   

15.
《华阳陶隐居先生本起录》(《云芨籤》卷一百七):先生以甲子乙丑丙寅三年之中,就兴世馆主东阳孙游岳咨禀道家符图经法,虽相承皆是真本,而经历模写,意所未惬者,于是更博访远近以正之。戊辰年,始往茅山,便得杨、许手书真迹,欣然感激。至庚午年,又启假东行浙越,处处寻求灵异,至会稽大洪山,谒居士娄慧明;又到馀姚太平山,谒居士杜京产;又到始宁(山兆)山,谒法师钟义山;又到始丰天  相似文献   

16.
岳萍 《新闻导刊》2006,(1):50-50
2006年1月11日.我市两家主流媒体在版面上分别两次使用“三甲”这个词。其中一家媒体的头版导读式标题有“新百家姓出炉李王张仍列三甲”.这条新闻排在第23版。文内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张、王、李继续位列姓氏三甲”:另一家媒体的头版新闻“请看贵姓排在第几位”文内第一段最后一句是“李、王、张位列姓氏前三甲”.  相似文献   

17.
吕超荣 《大观周刊》2011,(21):93-94
甘肃静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陇中片之渭河流域小片,静宁话里的“给”字在句中很少单用,一个“给”字句中一般都有两个,甚至三个“给”字组成。方言中“给”可用做动词、介词和助词。动词“给”表示“给予、使对方遭遇”等意;介词“给”主要用于引进动作的对象,还常和“着[t?ao^213]”连用,表示被动;助词“给”有表示尝试、加强语气以及行为动作已然或将然的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纠错二则     
光明 《新闻三昧》2006,(3):35-35
“戴”、“带”有别2005年11月12日某报第七版《徜徉在法兰克福》一文中写道:“想起那些带着假发、系着丝绸缎带王公爵爷和宽袍峨冠的诗人、学者,匆匆走过。”上述“带着假发”应是“戴着假发”。戴,是把物体放置在能发挥其功能作用的身体某一部位。假发是使用者用来放在头上,以作真发功能的装饰品,所以应该称为“戴”假发。拍电影与“封山”无关2005年11月17日某报15版《李连杰不敌泰国拳王》中,作者称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霍元甲》可能是他的“封山之作”。笔者以为这里的“封山之作”恐怕应该是“封箱之作”。“封山”是指封闭进山通道,…  相似文献   

19.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稿本)(下称《续提要》)第十册一百七十四页之“籀亭述林”由夏孙桐先生撰写。查考这条只有三百一十二字的提要,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商榷。夏孙桐曰:“籀亭述林十卷家刊本清孙诒让撰”,翻检清末学术大师孙诒让的所有论著及关于他的评论文章,均不见有名“籀亭述林”者,倒是无论宋慈抱、朱芳圃、张宪文分别所做之孙氏年谱,还是孙诒让哲嗣孙延钊所作“遗著识跋三篇”,均提及“籀廎述林十卷”为孙诒让所作,不难理解,夏孙桐先生要么由于笔误,要么失于查考,将“籀廎述林”  相似文献   

20.
1925年冬季的一天,一位中等身材的青年男子顶着寒风,急匆匆地走在温州的街上,直到快走近一家店名叫“五味和”的商店时,他才放慢脚步。接着,他就迈进了“五味和”。一进门,他暗吃一惊,外面寒流袭人,行人稀少,这家“五味和”却顾客盈门,热气腾腾。他留意观察了一下,发现到这里来的顾客,大多都是来买“飞鹰”炼乳的。是呵,这大冷的天,在家里冲一杯又热又香又甜的“飞鹰牌”炼乳,浑身立刻感到热乎乎的。难怪这里生意如此兴隆。看着眼前这一幕,青年男子神色凝重,目光严峻,显然,他在思考着什么。一个女营业员恰巧注意到了他,以为他在为买东西犹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