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语音发展变化中,声调也在逐渐变化。中古声调最先引起变化的是从浊声母的上声字开始的。浊声母上声字以全浊、次浊之异,分化为阳去、阴上两类。其中由全浊上声字演变而来的阳去,在普通话中读作去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浊上变去”。它是声调演变中一个重要的规律。这种音变始于何时?根据李新魁的《古音概说》,是在唐代。李新魁说:“原  相似文献   

2.
全浊声母是中古汉语声母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辨识和掌握全浊声母字对于研究现代方言及中古语音演变为现代汉语语音,推广掌握普通话意义尤为重要。同时,了解全浊声母字关中方言读送气音这一特征,对于我们利用方言审音辨义,从而理解与掌握古代词义也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江西省方言的分区和分片,已经有人作过全面的调查和系统的阐述。(颜森1986)前不久又有人从剖析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入手,着重指出“古上声的次浊声母及全浊声母字,有一部分今读阴平,这是客家话区别于其他方言的重要特点。”(黄雪贞1988) 本文试图在颜文和黄文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赣南方言的分片提出我们的看法。下面先说说赣南方言分片的主要依据,然后再根据这些来给赣南方言分片,并逐片列举其流通范围和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4.
凉州方言中,单字调有三个调类:阴平、阳平、去声。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归入去声,清、次浊声母上声字归入阳平,单字调上声隐而不现;但来自古上声的阳平字和来自古平声的阳平字,在连读时或是在轻声词中时,调值并不相同,即古上声在连读变调和轻声词中便显现了。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由来1.1湘方言的区别性特征语言学界历来认为湘方言区别于赣方言及其他各大方言的最主要特征是古全浊声母字今读是否仍为浊音。湘语古全浊声母字今仍读浊声母,而赣方言的古全浊声母字今读为相对应的送气清音声母。1.2湘方言的分区湘方言有长衡片(即新湘语)和娄邵片(即老湘语)之分。分区的主要标准也是看古全浊声母字今读是什么。长衡片指以长沙话为代表的地区,包括沿京广线的长沙、株洲、衡阳等地,处于湘中偏东南,语音特征是古全浊声母基本清化,声调有入声。娄邵片指以双峰、娄底话为代表的地区,包括湘乡、双峰、娄底…  相似文献   

6.
中古四声在闽北方言的今读与古今声母的类型存在着制约关系,同属内陆闽语的闽中方言也有所体现。考察中古上声在内陆闽语的演变:首先统计各方言今读声调的字音数的分布比例,把握古上声在方言中的演变大势;然后以声母今读保留浊音的石陂方言为纲,依古声母清、全浊和次浊三类顺序,从文读和白读两个层面分别加以考察,以明晰古上声在内陆闽语今读调类的文白层次与对应情况,并勾画文白层次的分布特征,追索其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现代徐州方言的研究可以上推至20世纪30年代前期.本文利用<国语入声字与徐海入声字变读比较>的材料,得出70年前与今徐州方言入声调归派的规律是一致的:清入和次浊入主要归入阴平,全浊入主要归入阳平,比例几乎都占到80%以上.若从四声来看,古入声字在徐州方言中变读为阴平的最多,约占65%;变读为阳平的,占到20%以上;而变读为去声、上声的很少.现代徐州方言中入声字的读音70多年来是稳定不变的.  相似文献   

8.
一般情况下,古全浊入声字在今粤方言读不送气声母,古全浊入与次浊入今同为一个声调。在粤语中,古全浊入声字在今贵港白话演变呈现出不一样的类型:古全浊入声字有读送气声母,有按条件读送气与不送气声母,有读不送气声母;全浊入声字有一个调值,有按条件分化成两个调值。文章主要分析贵港白话古全浊入声字的声母及声调演变类型,并总结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宾阳客家话在当地称为新民话.语音跟梅州话相同的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和塞擦音时基本读送气音;假开三与假开二的主要元音相同,都是[a];没有撮口呼;声调6类,平入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少部分全浊上声今读阴平.跟梅州话不同的是:精组少数字读舌尖中音[tth];心母和部分邪母、生母字读边擦音[f];精见晓匣诸母读塞擦音或塞音的送气音;流开一读[£i];较多的全浊去声字今读上声。  相似文献   

10.
焉耆话单字调有3个,词调有6种。词调模式与西北其他地区汉语方言基本一致,且具有首音节统摄的特点。两字组连读调中后字是去声,前字是清平时前字变读新调[21],前字是浊平时前字仍读[24]。两字组词调中,清入、次浊入作前字时的词调调式读如清平作前字时的词调调式[21+51][21+24][24+21],全浊入作前字时的词调调式读如浊平作前字时的词调调式[21+51][24+51][24+21]。由此进一步推论可知,焉耆话早期的声调格局可能是:阴平[■]21、阳平[■]24、上声[■]51、去声[■]44。  相似文献   

11.
四川湘语古浊塞音、浊塞擦音今已全部清化,但浊擦音还保留在部分湘语里,跟原居地湘语一致。全浊仄声字均是不送气清音,和西南官话演变规律相同,而全浊平声字清化后,各湘语点送气与否差异较大。从同一方言点看,常用平声字保持湘语不送气的特点多于不常用字。古全浊声母除了发生清化,还有部分发生了浊音弱化,主要表现为擦音化和零声母化,浊音弱化是全浊声母保留浊音时期发生的自然音变。  相似文献   

12.
益阳方言的古全浊声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益阳方言与长沙方言同属于湘语长益片,但在古全浊声母演变方面,益阳方言却颇具特色。益阳方言的古全浊声母根据声调、声母、韵母进行不同层级的演变,演变按照清化和弱化两种模式进行。这种演变方式使益阳方言的古全浊声母同其他湘方言相比,显得更加复杂。本文讨论益阳方言古全浊声母的读音以及演变顺序,认为益阳方言古全浊声母的演变模式对研究汉语方言古全浊声母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庆方言中的例外字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语音中读为轻唇音的某些字,在重庆方言中读为重唇音,这是重庆方言保留古音的结果。在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中,大量客家人进入四川、重庆境内,受其方言的影响,重庆方言中某些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为送气音。重庆方言中某些精组字今读为舌面音,在腭化问题上比北京语音更为"超前"。古见晓组的某些字,在今天北京语音里已经读成了舌面音[t揶]、[t揶h]、[揶],但在重庆方言里仍然保留古音,读成舌根音[k]、[kh]、[x]。  相似文献   

14.
钦州新立话同音字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立话是钦州的一种土粤语。与钦州白话的不同特点主要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和塞擦音时基本送气;全浊上声大部分今读去声,少部分今读阳上;声调八类,平上入三声分阴阳,去声不分阴阳,清入又分上阴入和下阴入两类,浊入不分上下。同音字汇收字4400多个。  相似文献   

15.
咸阳市方言属中原官话关中片,古入声全浊声母归阳平,其余归阴平;普通话读舌尖后辅音声母部分咸阳市方言读舌尖前辅音。咸阳市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的尖音,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多读送气声母,nl分混在泾河以西呈较复杂状态;今前鼻的读作鼻化韵;咸阳市方言的等声母及等韵母,古知照两组及日母逢今合口呼作舌尖前辅音声母拼以舌尖前高圆唇元音为韵腹和介音等特点,也有别于普通话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青海汉语方言古今声调作了全面的比较.在比较表中列出了清、次清、全浊、次浊,分析了影响变化的条件,归纳出青海汉语方言古今声调的变化规律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阴阳.列举了例外字,探讨了青海汉语方言由于长期受民族语言(如藏语等)的影响而逐渐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海口方言入声仍保留中古的-p,-t,-k尾三分的格局,但无论古清入字还是古浊入字都发生了变化。变化以文白读和古韵摄为条件;文读音读塞尾入声,白读音中属咸山宕江梗五摄的字,清声母字读变入,无塞音属,浊声母字归阳法;属深臻曾通四摄者无论清浊文白仍读入声。文白分调和韵摄分调是海口方言入声演变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湘语的全浊声母清化规律是不论平仄都读为不送气清声母;老湘语保留了浊音声母,少数仄声字浊音清化为送气音。该文通过分析湘语代表点古入声字全浊声母清化后送气/不送气清声母的分布,揭示湘方言浊音清化本当是不论平、仄,都念送气清音,但平、仄浊音清化有一个“时间差”,这就使湘语的浊音清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也是划分方言区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县方言(碧口话除外)属于中原官话,特点是古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碧口话属于西南官话,特点是古入声字今全读阳平。从古入声字在文县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比例可以看到文县方言的过渡特征。调查的方言有:城关话、玉垒话、范坝话、碧口话以及中庙话。  相似文献   

20.
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也是划分方言区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县方言(碧口话除外)属于中原官话,特点是古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碧口话属于西南官话,特点是古入声字今全读阳平。从古入声字在文县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比例可以看到文县方言的过渡特征。调查的方言有:城关话、玉垒话、范坝话、碧口话以及中庙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