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VP+来”中“来”的历时考察,认为这个句式自先秦就已产生,最初“来”表示“由远及近的到达义”。随着两汉以来“VP+宾语,+来”和“VP+来+宾语:”句式的出现,“来”开始实意虚化,直至唐代“到+处所+来”句式的产生,“来”完成了虚化的过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淮南属于北方方言中的华北方言分支淮南次方言区,是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结合地带,因此方言特征比较明显。“来”作为淮南方言中常用的动词与语气词,与普通话相比,有更为丰富的用法。本文以淮南市凤台县的语料为例来探讨“来”在淮南方言中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3.
本首先论述了“来着”的分布状况,然后讨论“来着”语义意义,通过对时制助词”的”的比较,揭示“来着”一词的个性特征,最后分析了语气词“来着2”的功用以及与“来着1”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对位移动词“来”的代动用法进行了考察。文章在指出“来”的代动现象及其判别标准的基础上,对“来”代动用法的成因、“来”作为代动词用法的替代条件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应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动词“来”的语义泛化和动词“来”的强位移性特征是“来”出现代动用法的主要原因,而“来”后自身宾语成分的变化则促成了其代动用法的发展;“来”的代动用法受到了句法、语义和语用不同程度的限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一用法又偏于灵活,不好把握,所以最好采用深入浅出、封闭式的教学方法,选定切入点,并结合常规中的典型用法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5.
甘肃宁县方言中有一个动态助词“着来”,它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在过去某一段时间里事件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出现在“着来”前的谓词需要符合[+持续性]的语义特征。在宁县方言中,“着来”的功能是叙述或询问参照时间以前某时正在进行的事件或持续的状态,文章具体分析了“着来”在不同语境条件下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近期学者对“来”的研究,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多义网络模式”理论,认为“来”的意义网络是基于人类对于客观世界进行认知加工的基础之上,以“主一客一主”为互动模式的基型,主要通过人类隐喻化的认知能力构建。基于该理论框架,论证了“来”的多义络构建过程,以求揭示概念化、语法化在语言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期望该尝试能为汉语运动类动词的多义现象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来"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词。它既能做移位动词,也还有另外的用法。基于此,用"三个平面"的研究方法,从代动词"来"在句法、语义、语用层面的属性,以及在使用中的限定条件等方面加以探索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趋向动词是极易虚化的词,语法化的顺序和习得的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本文从语义关联的角度对“来”的语法化轨迹作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构拟了“来”的习得顺序,并对“来”及其相关语言点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字。这个在一般人看起来是纯动词的字,在《辞源》中的第一个义项是名词“麦子”。《说文解字》中注:“来”,象形,甲骨文字形,像麦子形,本义是小麦。小麦叫“来”,大麦叫“牟”。《诗经·周颂·思文》中有“贻我来牟,帝命率育”的句子,意思是天帝给我麦子的种子,命我教导百姓种植。后来方言中又把“来子”作为橄榄的别名。  相似文献   

10.
合肥方言“子”尾词和“头”尾词比较丰富,代表安徽江淮方言词汇的一种典型特征。其中“子”尾词以两字组、三字组为主,“头”尾词以两字组居多。“子”尾词词性大多为名词,也有少数是代词、数量词、动词或形容词;“头”尾词分别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词缀“子”在“子”尾词中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指小增恶”的主观评价态度,词缀“头”在“头”尾词中分别表达“指小增恶”、事物发展的势头或来由以及某件事是否值得去做等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11.
沈林 《语文知识》2010,(2):35-38
趋向动词“来”、“去”反映了从起点到终点的同一位移,“来”以终点为参照点,“去”以起点为参照点。它们的应用规律如下:说话人位于终点时,只能用“来”;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与终点没有归属关系,或者即使有,在对话当时也位于终点之外,只能用“去”;说话人或者听话人与终点有归属关系,或者即使没有,但在对话时听话人正在终点,“来/去”都可用。  相似文献   

12.
关汉卿曲作是研究近代汉语的珍贵语料“,来”在其中有广泛使用。本文在描写的基础上,从语法角度展开了四方面研究:动词“来”、助词“来”、语气词“来”及“来”的其它用法。  相似文献   

13.
表层结构相似的“来”类隐现句在深层结构上并不完全一致。使用形式转换的方法,分化出三种不同的“来”类隐现句,并从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分析的角度揭示三种“来”类隐现句在深层语义上的不同,可对三种“来”类隐现句下位形式的产生原因从认知功能语法角度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还来就菊花”是“还来欣赏菊花”的意思,但是文章通过分析“就”的词义、考证重阳节饮用菊花酒的风俗以及分析整首诗的意思后认为:“还来就菊花”宜理解为“还来饮菊花酒”。  相似文献   

15.
李安然 《文教资料》2012,(33):162-164
现代汉语中“来”的使用频率极高,在词类及句法方面也富有特点。由于其特殊的语法地位与灵活的语义用法,对“来”的研究一直是句法语义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深度语义分析信息库对“来”的11种不同用法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归纳了“来”在现代汉语中运用时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常看到一些中学、中专的校门上挂着大字横幅:“欢迎市领导来我校莅临指导。”“莅临”,《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敬请~指导。”可见它既表达了“来我校”的意思,又含有对领导同志的尊敬。“莅临”前加上“来我校”实属累赘。因此上面的横幅应改为“欢迎市领导莅临指导”。  相似文献   

17.
"X来"和"X把"是普通话中常用的约量结构。对"X来"和"X把"在语表形式、语义内涵以及语用功能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两种约量结构准入量词和数词的类型;确定语言事实及标志词是判断足量或欠量的依据;语用上两者具有南北地域差异,且因语表和语义的不同致使两者具有不可相互替代性。  相似文献   

18.
“来都来了”作为话语标记语层级系统中的一员,在中国传统礼貌观的关照下以承托下文阐述作用的独立小句,或与人称代词连用或与关联词联结的形式出现,“来都来了”作为言语交际中起调控、联结、缓和等作用的特殊成分并无真值义,即其本身的介入并不影响话语内容的本质义,只以形式的展现作用于信息的传达从而达到某种交际目的,同时结合中国传统礼貌观,既有以看似负向态度的话语实则为下文的给面子行为做欲扬先抑的话语功能处理,也有延缓消损他人正面面子的话语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关于地点指示词——"来"、"去"的语用含义,学术界一般认为吕叔湘先生的定义比较权威,但是仍然可以发现根据语境、时间等情况的不同,不能全用此定义来解释。本文集中探讨"来"、"去"在不同语境下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趋向动词"来""去"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趋向动词的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特别是由它构成的动趋式研究更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两汉之交,佛教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佛教教义也传入中国。佛经的传入,特别是汉译佛经的大量产生,对我国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汉译佛经《鼻奈耶》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趋向动词"来""去"进行穷尽性的查找,尝试分析它们的用法及语义表达,以期对汉语趋向动词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