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襄阳蹋铜蹄》为南朝乐府诗名,出自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清商曲辞》主要有《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两大类。关于吴歌的产地,《晋书·乐志》云:"吴声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以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南朝乐府民歌除了吴歌,最重要的就是西曲。西曲即荆楚之声,主要是湖北一带的歌谣,以长江、汉水之间的  相似文献   

2.
夫史之為用,亦大矣哉!上通干百年之事,下垂千百世之例.借事喻物,以明治國之大道;按制依度,以應鄉里之瑣事.至其使命,則為"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  相似文献   

3.
正何谓"諡"?《说文》:"行之迹也。从言、兮、皿。阙。"阙,缺读声。徐锴曰:"兮声也。"读"兮"声是对的,为什么加"皿"呢?未作出合理解释。《说文》另有"谥"字,"笑貌。从言,益声。"甲骨文有"益"字:■,象器皿里装满了水,往外溢之形,为"溢"之本字。徐铉据《唐韻》注有两个读音:一为伊昔切,一为呼狄切。呼狄切正是"諡"的读音。现在"諡"也可以写作"谥"。这是否是"谥"之字义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4.
大理州剑川县金华镇金华山万松岗,有一座集地方民族特色、石刻艺术、历史事实为一体的墓,该墓的墓表上刻着"百战之功光祖国,千秋不朽伴名山.""古剑藏山龙化去,长松映月鹤归来."这就是被石屏袁嘉谷称为:"文而能武,国而忘家,纵横扫荡于数千里之邻省.功赫赫,名巍巍,仍不失儒生面目"的杨益谦先生墓.……  相似文献   

5.
祁涛 《华夏文化》2013,(3):36-38
《齐物论》以"吾丧我"发端;喻之以"三籁";贯之以"两行"之法。终达于"无待","物化"之旨。我理解"吾丧我"与"三籁"之间为比喻关系,庄子借"人籁"与"地籁"对举,透显出"天籁"亦即"吾丧我"之"吾"所达到的不可言说之境界。陈静女士在总结《齐物论》结构时说:"吾丧我"提示着庄子对"吾"与"我"进行的分别;而这一分别  相似文献   

6.
杨潇沂 《寻根》2015,(2):104-110
杜预注《左传》有"夏以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之言。有趣的是,历史上关于这三位女性的亡国故事都提到了她们的"笑"。《吕氏春秋》载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帝王世纪》说"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列女传》载"纣乃为炮烙之法,膏铜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辄堕炭中,妲己乃笑"。何以此三人之笑竟成了亡国之笑?这三个故事为何如此相似?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媒体电视节目,以表演、选秀、摆酷为主,能够与"美国之声"这样的节目媲美的,实在不多,这档节目融表演、点评、选秀、观众参与为一体,在声歌炫舞的看台上,撩拨起观众的情绪,使你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尖叫、哭泣、呐喊、欢语……  相似文献   

8.
罗韬 《中国文化》2007,(1):141-142
文輝本嶔崎不賓之士,每引自由獨立之說,借爲射闢邪,奈不能暢其言而展其蘊,乃匡鼎杜門,筆說寒柳堂詩,豈解頤已也,乃發皇義寧心曲,并自寄其幽憂之懷。  相似文献   

9.
蓬遠樓詩話     
正傳杜牧《清明》詩真僞《千家詩》載《淸明》詩云:"淸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題爲杜牧之所作,沿自《後村千家詩》也。此詩膾炙人口,每令人於淸明煙雨之時,念及提及也,而其詩牧之集中無有,人頗以爲疑。余嘗偶閱光緒八年金陵書局刻本樂子正《太平寰宇記》,其書卷九十《昇州》載江寧縣有杏花村,云:"在縣  相似文献   

10.
经文的秘密     
冯少波 《寻根》2013,(1):4-9
经书是一种书,但非普通书,而是特别书。《说文》曰:"经,织也。从糸,声。""经"的原义是"编织品的纵线",后来借指装订书用的丝线。古人将写有文字的竹简、纸张用丝线装订起来,以便阅读。有用才会常读,好书方能传世。所以,经书就是那些古代流传下来的,得到人们广泛认可的好书。作为一个读书人,我读的书不少,但读的经不多,于宗教经书,几未读过。无缘念经,却有缘  相似文献   

11.
正曹雪芹在其《红楼梦》第二章中借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而在西方,亚当却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圣经·创世记》2:23)东西方对人类的出处有着截然不同的想象:东  相似文献   

12.
"象外圜中"本自《二十四诗品》,王夫之引而申之,以此作为诗中"景象"的美感要求:"圜中"即诗中所绘之"景象","象外"即诗中未言之"情感",诗歌应由"圜中"而至"象外"。为论证这一观点,王夫之引入了画论中"咫尺有万里之势"的说法,意在借上乘画作中"以实见虚""以少见多""以有限表现无限"的"生势"过程,来阐明诗歌中"无字处皆其意"的"势"之生成过程。画论与诗论,在"超以象外"的层面上达到一种美学的契合。这实际是对"象外圜中"说的"诗画合一"式阐释。王夫之对"象外圜中"说的阐说,开启了内视觉的维度,这对厘清古典诗论中"诗中有画"的内涵,乃至重新认识其现代意义,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背叛"这一话题,很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都通过一定的故事编排对之进行了展现和探讨。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借故事中的一位人物道出了"背叛"的真谛: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他在书中塑造的萨宾娜这一女性形象一生中都在不停追逐对家庭、婚姻、生活、社会规则的背叛。著名的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在1978年创作的一部婚姻伦  相似文献   

14.
杨波 《寻根》2010,(6):48-52
<正>"东南烽火光何烈,歌舞繁华一时歇。"烽烟四起,国祸日蹙的晚清社会,早已没有了寻欢作乐、消愁遣兴的土壤和氛围。此时的戏曲与其他文学形式一样,肩负着激励民气、拯救国难的历史重任。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连续发表了《劫灰梦》、《新罗马》、《侠情记》传奇三种,彰显自己"借雕虫之小技,寓遒铎之微言"的意图,开"捉紫髯碧眼  相似文献   

15.
王朝易代之際,社會文化往往同時發生劇烈轉折,醫學同樣如此。本文不同程度涉及宋元、金元、元明、明清之際的醫風嬗變問題,經由"扶陽"與"滋陰"兩個脉絡的交叠出現,展開針對"醫道—治道"如何彼此"應象氣化"的考察。二者之間的共振互攝不僅是理解中國醫學發展史的别致管道,也爲我們理解中國思想史的變遷提供某種有趣而不乏深刻的借徑。  相似文献   

16.
文輝本嶔崎不賓之士,每引自由獨立之說,借為射 闢邪,奈不能暢其言而展其蘊,乃匡鼎杜門,筆說寒柳堂詩,豈解頤已也,乃發皇義寧心曲,并自寄其幽憂之懷.  相似文献   

17.
1880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教授、汉学家王西里在世界首部中国文学通史———《中国文学史纲要》中,对中国儒学典籍《诗经》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他在研读大量原文史料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至今仍不失其意义。《诗经》之发源关于《诗经》的年代,古代中国学者通常认为各  相似文献   

18.
夫史之为用,亦大矣哉!上通千百年之事,下垂千百世之例。借事喻物,以明治国之大道;按制依度,以应乡里之琐事。至其使命,则为“究天入之际,穷古今之变。”史之为用,史之使命,既如此重大,故凡治史者,非据切实之学问,明慧之识见,干练之才器,不足以语此也。  相似文献   

19.
正陳卓仙前輩的詩集《思復堂遺詩》是中國詩敎傳統的具體化。中國性情之敎的大傳統在養人、成人,剛剛結束的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主題的"學以成人"即回應了這個傳統。我們現在在一位女性身上,一位作爲女兒、妻子、母親、祖母、學生、敎師、主婦的女性而同時又絕不失其獨立的人格與澄明的存在的女性的筆下,鮮活而現量的看到了。這是中國傳統儒學、尤其是心性工夫儒學的令人驚喜的個案,成道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如實的  相似文献   

20.
正《荆轲刺秦王》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段文字就是著名的"荆轲刺秦王"故事中"易水诀别"一节。其中"既祖,取道"的"既祖"一词,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熟知的问题,不一定确知或深知,这里特提出来加以讨论。一、"既祖"之"祖"先说"既祖"之"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