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波 《黑河教育》2012,(11):16-16
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还应融人更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条件下,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范围。而传统的语文教学都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师不离三尽讲台,学生则被禁锢于有形的教室之中,整天被困于枯燥的听讲、无尽的题海之中。如此的教学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所以,语文教学在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模式的同时,也应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从而让学生走进社会,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3.
古诗文学习是学生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是他们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路径。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古诗文大多来源于生活,是古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将古诗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理解古诗文,进而与其间的人物情感、作品思想等产生共鸣。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能让古诗文教学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4.
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从而让学生走向社会,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时代与学科的要求。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郑勇 《现代语文》2009,(8):66-67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养成性教育,与生活共成长。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是众多语文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呼声,也是众多优秀语文教师的共同经验。于漪强调将语文教学放在社会生活大环境中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赵谦翔的“东方时空课”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贴近;韩军的“新语文教育”主张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于永正则通过戏剧化再现生活情节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有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学仅仪强调联系生活、与生活相结合是不够的,全面理解语文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语文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埋首于"题海"之中,却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联系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渐渐被消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  相似文献   

7.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问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戴云 《成才之路》2009,(15):37-37
传统的语文教学思维认为。只有教科书上的文章才算是语文教学内容。只有在学校的时间才是语文教学时间,结果造成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严重。其实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应该让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9.
李海林老师在《生活化与语文化》一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以语言为载体促进学生心智成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依托生活设计教学,让语文“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  相似文献   

10.
毕大林 《文教资料》2008,(28):309-311
学校语文的社会性是由语言的社会性决定的,语言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因此,学校语文教学与社会语文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学科的社会性特点,要求学校语文教学工作者要为学生创造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条件,并在教学中更多地参与社会语文生活,而且,学校语文教学效果必须得到社会语文生活的检验,所以,学校语文教学如何与社会语文生活相结合,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学校语文教学与社会语文生活的关系的论述,寻找一条学校语文教学为社会语文生活服务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小语《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让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让语文教学散发生活的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要强调学生亲身经历,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创新能力,最终是要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一、让读写教学走进小学生的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14.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为此,语文教学应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各种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能随时随地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不断地学和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标实行之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不再是单纯地让学生识文断字,而是需要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同其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为学生的学习拓展更多的形式。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学生课内和课外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和对语文知识的运用理解。  相似文献   

16.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语文教学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学习语文。现在有不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语文的重要作用。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能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联系生活来学习,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写作特点。而联系生活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冰心先生曾说过“语文就是生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当中 ,如果不注意与广泛的生活相联系 ,那么 ,语文教学则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实际上 ,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事倍功半 ,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浓厚兴趣的根本原因。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究竟如何才能联系起来呢 ?笔者体会是 ,联想与想像是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一、通过寻找事物间的联系 ,学会联想和想像。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本身就是互相联系的 ,由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寻找事物间的联系 ,学会联想和想像。比如 ,在写作训练时 ,学生常常提起笔头 ,愁上心头 ,感觉腹中空空如也 ,把写…  相似文献   

18.
付翠云 《小学生》2011,(1):23-23
教育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社会中的人学会生活,适应社会,从而变更社会,使人与社会达到协调统一。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多弊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个性压抑,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重智轻能,  相似文献   

19.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用历史与社会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历史与社会问题,主动地运用历史与社会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历史与社会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历史与社会生活化。  相似文献   

20.
"应试语文"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最终我们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自然无从谈起。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最近我潜心学习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于漪等语文教育大家有关"语文与生活"关系的一系列精辟论述,深感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