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5 毫秒
1.
郭沫若的翻译在中国翻译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他的"风韵译"及"创作论"给当时的翻译界注入了新鲜血液。他的翻译作品不但包含外来文化的营养,而且还能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卞之琳,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12月8日生于江苏省海门的汤门镇,2000年12月2日逝世,是中国文坛上的著名诗人(与何其芳、李广田等并称为"汉园三诗人")、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为中华教育文化之事业作出了不朽贡献。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作为著名的大诗人徐志摩先生的门生,卞之琳先生也曾在中国  相似文献   

3.
<正>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无独有偶,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青年时代也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历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过去,记录了民族和国家起源、发展、兴衰的历程,记述了前人累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品读历史的过程便是对前人智慧学习的过程。岁月如河,时光如梭,我对文学和历史的痴迷,从没改变过。一书在手,上下五千年,天上人间,历史和现实,永恒  相似文献   

4.
曹辉  林寅  喻伟铖  徐灿 《新闻天地》2008,(12):32-34
何云波1963年出生于湖南新田县,从湘潭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俄苏文学、比较文学和围棋文化研究,现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导。在不惑之年由西入中,研究中国围棋文化,其专著《围棋与中国文化》、《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在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被人称为“围棋博士”。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钱钟书一生学贯中西,具有很深的文化造诣,对翻译理论也有深入研究,且积极投身于翻译实践当中,他的翻译人生是辉煌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孙犁既是一位文学宗师,又是一位学术大师,他的阅读观可以概括为:"我的精神支柱是书本","有些余力就只好爱爱书吧","读书杂一些","择善而从","读书总是带有时代特点","读书应道首先得其大旨","抄一次比读十次都有效","图书馆使我眼界大开","把文化带给劳动人民"等。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文化的助推器。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然而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成效却并不显著,优秀作品缺乏优秀译者,对外传播形式过于单一,缺少营销推广,版权代理制度不成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文章结合中国文学传播的历史和现状,从传播模式的五个环节去探析中国文学传播的困境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为中国文学文化传播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会峰 《出版广角》2019,(15):33-35
中国文学"走出去"实质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道路上,国家主管部门、出版企业和知名作家应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9.
韩辉 《出版广角》2015,(10):36-37
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中国文学,其"走出去"之路却始终步履维艰.本文从译介学角度出发,以莫言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例,探讨文学译介活动中的翻译模式和出版宣传,以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满族文学的长河中,1931—1945年间的东北满族文学因其"集群性"的反帝表达而具备了突出的时代品格。抗战时期的东北满族文学凭借对满族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等的生动书写,诠释了抗战文学的民族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对非洲文学的翻译和引入近百年之久,并在"十七年"和"新时期"之后出现过翻译出版小高峰,但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翻译出版的持续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等都呈现总体较为零散、单一和薄弱的特点.非洲文学中国化的现状既是由非洲文学本身的语言多元和文学现状所决定,也受到中国文学翻译界对其观念偏颇所局限.非洲文学在造成中国文化语境中对世界文学版图重要单元认知遮蔽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与"第三世界"文学的翻译出版交流提供了一个未来可深入开垦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12.
傅雷先生(1908-1966年)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翻译家.回顾他58年的坎坷人生,在翻译、文艺评论、美术等许多方面,给人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精神遗产,其中在文学翻译领域的成就最为杰出,被誉为我国翻译界当之无愧的泰斗.傅雷的翻译作品准确而传神,"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不仅获得翻译界一致的赞赏,也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极高的评价[1].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许多城市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创意城市"殊荣强化其文化形象,"文学之都"即是"创意城市"的七大主题之一.本文以坐拥各项优势资源的爱丁堡为主要分析案例,辅以爱荷华城、墨尔本、西雅图及南京等四个具有单项优势的城市作为次要分析案例,以场域与资本理论为依据,探讨上述各城市如何通过文化资源、经济强度、社会组织关系等优势建构"文学之都"称号.研究发现爱丁堡此类资源多元化的"文学之都"主要通过长期的历史与文化积累逐渐形成.然而,其他"文学之都"的成功申报与否,取决于其对单项优势资本的利用率与转化率.本文对其他欲申报"文学之都"的城市提出科学性建议,并归纳调动资本以树立城市文化形象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文学期刊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大庆这样一个有着工业文化、英雄主义文化的城市。《石油文学》从创刊起就肩负起大庆油田文化宣传的重任。刊物从内刊到面向全国发行,对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以刊物的形式,在新时代参与到了文化体系建设中。以《石油文学》改刊为例,或可深入认识一本杂志的策划对建构文学秩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赵明、杨树增、曲德来三位教授主编的《两汉大文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是《先秦大文学史》(赵明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的"姊妹篇",是他们再次创造性地运用"大文学史观"考察与总结两汉文学的又一部很有分量的著作,是两汉文学史研究的新成果。该书认为,上承先秦后启魏晋的两汉文学,从总体上看,仍属于大文学,仍保持着其文学的文化本质,表现为文史哲兼综的形态,和总体文化构型之间存在着互涵互动关系,受文化建构过程中整个作用所驱动,同时又以自身的变革参与了文化建构。因此,特别注重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出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文学与传媒艺术的关系提出全面的、建构性的观点:不同意德里达和米勒等人的"文学终结论",也不主张恪守文学的原有疆界.德里达和米勒"文学终结论"的依据是印刷时代让位于电信时代,本文认为印刷文化只是文学的媒体之一种,文学并不会因为印刷文化退居其次而消亡.文学可以推溯到文字产生之前的口头谣谚,也可以延展到后印刷文化的任何时代.文学是无法终结的.电子传媒可以产生更多的文学样式,可以改变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也可以使文学得到更为直观的表演.传媒时代自有传媒时代的文学形态.文学的属性在于语言美感和内在视像,同时,以文学运思为其连结纽带.传媒艺术不仅是图像呈现,而且要有内在意蕴,无论是叙事性的讲述,还是抒情性的画面,都需要用文学性的运思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文学和传媒艺术的深度融合,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部署的推进,作为文化走出去重头戏的中国文学走出去,不仅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展示国家"软实力"的有效载体。为推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做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更加有效而有序地推动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文学走出去中文学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2011,(28):20
文学大师重放异彩 文学世家引人关注 本刊讯(记者王化兵)9月20日,"明末清初河朔文化宝典出版新闻发布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文会堂隆重举行。会议由国家图书馆、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联、中国史学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联合举办。河朔文化是河朔诗派留给后人珍贵的文化财富。他们因活动于冀、鲁、豫、晋交界地带被称为"河朔诗派"。他们的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2010,(6):64-64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原名萧秉乾,化名萧若萍,蒙古族.祖籍黑龙江省兴安岭地区,生于北京.1926年北京崇实中学学习,参加共青团,任崇德中学学生会主席兼校刊编辑.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1年任英文周刊<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文艺版主编,翻译和介绍中国文学作品.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毕业.开始任<大公报·文艺>主编,并兼旅行记者.  相似文献   

20.
王国礼 《东南传播》2014,(6):146-149
1949年以后中国文学英语对外译作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首先,在世界文学空间中,处在边缘区域的中国文学很容易被中心区域的读者忽略;其次,中国文学空间的自治程度影响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空间的地位;最后,中国文学作品在外译时没有处理好"本土性"和"普适性"的关系。因此,中国文学要"走出去",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同其它民族文化的交流,让更多的译入国读者了解并逐渐熟悉中国文学;另一方面要吸引国外优秀的翻译人才加入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行列。惟其如此,中国文学才能在世界文学空间赢得更多的文学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