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第九届“北京新闻奖”评选工作已经结束。文字新闻类参评作品有145篇,这些新闻作品多方面地反映了1999年北京市在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前进步伐和取得的新成就,同时也展现了北京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努力采写新闻佳作的新成果。一批获奖作品尤为成绩喜人。文字新闻类的获奖作品,内容扎实,形式多样,颇具特色。一、胸怀大局,精心报道重大题材,紧扣时代的脉搏。阅读这批获奖作品后,有一深刻印象是,一些获奖作品的作者,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的:“报社的同志要有大局意识”,他们胸怀大局,抓住我国…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主题的提炼顺序有两种:一种主题在先,题材在后;一种是题材在先,主题在后,主题在先,题材在后,而后结合,这主不是主题先行,笔者认为,我们提倡记者要有主题先行意识,因为它有助于记者更好地进行采访和写作,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写作论著中,对于如何写新闻,一般是按采写程序划分阶段,从采访调查、选择题材、确定角度、提炼主题,再到撰稿和修改,分别论述各个环节应遵循的原则和应掌握的方法。就新闻文体写作教学而言,新闻写作的程序规则确实如此。但是,如果将新闻写作与一般文章写作的特点和规律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从采访到写成新闻,尚有一个  相似文献   

4.
写新闻首先要写好导语,因为导语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记者、编辑和通讯员需要格外下苦功才能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众所周知,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写作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这就如同演员出场一样,穿戴打扮、表情身段、一个亮相,能否把观众吸引住,并引来一片喝彩声,这可是相当不易的,写好新闻导语也如是。什么是新闻导语?古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晋朝学问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的话…  相似文献   

5.
隗鹏 《青年记者》2007,(11):58-58
无论什么样的稿件,在写作中都要力求一个“新”字,这既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创新的基础。但是记者在具体的新闻采写过程中,往往为报道对象的外在形式和自身的思维定势所束缚,使不少很好的新闻题材在写作加工的过程中落入窠臼,走入了程式化的老路。所以,新闻稿件要出新,记者必须逾越三个关口.从报道事实所依据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已有20年基层新闻采写实践的老通讯员,虽然未能写 出多少出类拔萃或影响较大的好新闻,而我有个深刻体会:虽处社会最底层,视野范围十分局限,但必须要有一双较为敏税的“宏观新闻眼”。否则,在如今这番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恐怕就连起码的立足基地也没有。 善把小事放大看 去年春天,我听说滨淮乡新岭村让群众代表公开评议村干部,觉得比较新鲜,并决定乘车前去采访。到了乡里一了解,不单单新岭村一家,全乡27个村都这样。经过由点到面的深入采访,全乡不仅评出了公理,评出了正义,而且还评出了斗志,评出了干劲。按照群众…  相似文献   

7.
所谓视觉效果,就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有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而又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文字新闻的视觉效果是我国新闻界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的问题。这有采访上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写作上的原因。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当然也是提高文字新闻视觉效果的基础。要求新闻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首先看题材是否适合用视觉效果表达方式;有  相似文献   

8.
对于新闻写作,确定题目后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占有材料。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写作之际,材料是表现观点的“支柱”。占有材料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去充分地占有材料呢?对于记者来说,采访是占有材料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记者是否开动脑筋,善于挖掘获取充分的材料,决定了采访的成功与否。有一句话,“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记者要腿勤、脚快,要奔波出没在一切新闻的现场,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到鲜活的材料。“腿勤、脚快”,是记者不可缺少的素质,但笔者以为这还不够,记者还要“嘴勤、心快”。采访中要多动嘴,善联想,“多多益善”亦是获取材料的一条法则,这对其后的新闻写作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要沙里淘金,写出既具可听(视)性又有指导性的经济新闻报道,应当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新闻题材的大与小经济活动五彩缤纷,新闻事实有大有小。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小事中发现大题材,表现大主题,以“滴水见太阳”之功效赢得读者。有些时候,往往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把它放在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就能显示出它的积极意义,表现一个大主题。我们的记者,就该多留神身边人、身边事,从平常的小事中去发现题材,写出具深度和新意的作品;使自己的作品给读者以启迪,甚至给决策者以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民生新闻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严肃的传统新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老百姓的命运为新闻注入情感,牵动人心,做出好新闻,增强民生新闻竞争力。应该从生活中最普通的事上通过认真采访、巧妙提问和扎实写作的方式做出大新闻。始终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老百姓最关心的,最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报道的重中之重,也就是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  相似文献   

11.
赵淑清 《记者摇篮》2004,(10):63-63
在很多通讯员眼里.职业记者占有更多的新闻素材.可以写大题材、大人物。殊不知更多的新闻融于看似平常的生活之中。融于不引人注意的琐碎小事里,融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身上。就看你是否善于捕捉、挖掘,是否善于分析筛选。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同理。处处留心有新闻。新时期党对新闻宣传提出“三贴近”的要求.就是要新闻工作者走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采访作为电视记的职业活动,始终贯穿在电视记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判断其新闻价值及其搜集选择报道素材,酝酿新闻主题的全过程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纸、广播新闻采访相比,有共性的一面,但也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在共性方面,三都要遵循新闻采访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在个性方面,电视新闻采访与字、广播的最大区别就是镜前采访,它把电视记的采访活动直接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使记的采访活动由单一的采集手段拓展为一种表现手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提升报纸的质量,增加报纸的可读性,浙江日报从2009年底开始,增出了国际周刊、乡村周刊、经济周刊、政治周刊、文化周刊等周刊。经过两年的发展,这些周刊办得相当出色,其中“观天下”(国际周刊)也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一、坚持新闻立刊原则,主题紧扣时政 1.角度新颖贴近读者现在很多报纸都在办国际周刊,但大部分的报纸办的周刊不是新闻类周刊。而是副刊类的周刊,这类周刊尽管可读性较好,但新闻性比较欠缺。浙江日报的“观天下”周刊每期四个版,每周一出版,采取的是新闻立刊的原则,稿件的主题都是由部门新闻例会议定,报分管领导审定,再由编辑整合。纵览“观天下”两年多来的版面,很多好的题材和角度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4.
新闻写作的基础是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闻采访写作好比蜜蜂酿蜜 我们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一条新闻所必须具备的客观的现实性内容.但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实,是不是都是新闻?又如何才能成为新闻?这就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鉴别.  相似文献   

15.
有西方记者指出:记者如果在导语写作中没有能力,那他就没有写作能力。任何一条导语都肩负着如何把主要新闻事实及其意义表达出来,如何吸引读者来阅读该篇新闻的双重任务。从新闻事实本身来说,导语应是所要报道事实中的最重要的亮点,是整篇新闻的一个卖点;对读者来说,导语应是激发读者阅读的一个兴奋点。在写作过程中,导语的写作时间通常占据整篇新闻构思与写作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实践中,新闻角度运用广泛,这方面的经验总结也已不少。本文所要做的,是就新闻角度由什么构成和它的基本功能,做一点理论探讨。 现在讲新闻角度,较多的说法是“侧面”。有的新闻学辞书也把新闻角度表述为“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不同侧面”。这种情况姑谓之侧面论。侧面论的一个突出不足,是只讲到了事物的横向联系,而忽略了纵向联系。因为这样,就不能说明仰角度、俯角度等问题。侧面论也不能说明角度的“度”即角度的大与小,因为一个侧面并不必然比另一个侧面大或小。 那么,新闻角度究竟是什么?《新闻学大辞典》将新闻角度表…  相似文献   

17.
朱青 《新闻前哨》2005,(9):49-49
导语写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作品的好坏。如果导语一锤定音定得好,就能使新闻的主体在导语的引导之下顺利地展开。一、将导语纳入整体构思之中在新闻作品中,导语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同整体的其它部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要将导语纳入整体构思之中。在设计新闻导语的时候,记者要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倘先无成局,由导语起笔,想到主体是重要部分,再写大段主  相似文献   

18.
1999年,我和严文团同志采写的通讯《37年,那崎岖的山路》在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此稿能够脱颖而出,是我和严文团同志勤于采访,深入挖掘人物的闪光点而写出来的。我们感到体会颇深。 一、捕捉新闻的眼光应该投向普通人 在我们报社,总编辑卢愚常常对我们说:“要写出好稿,首先要有一个创优意识。也就是说,记者在脑子里时时都要有创优的概念、创优的标准、创优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善于捕捉新闻的眼光,才能在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典型,好新闻也就不会从你身边溜走。”通过…  相似文献   

19.
导语是吸引和指导读者阅读新闻的媒介,有"导读之语"的意义。新闻导语以吸引读者为第一要义。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能激起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和欲望。这里从写作的角度,对新闻导语的悬念设置作一初步的探讨。 提问设置悬念。这是新闻导语悬念设置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疑问提得好,能把读者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从而调动阅读新闻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唐朝林 《新闻界》2000,(4):53-53
如何使自己识破同一新闻题材的不同的“庐山真面目” ,写出不同的比较有彩的报道这一问题 ,是笔者一直苦苦思索并寻求解决的问题 ,窃以为也是作为企业报的记者和通讯员经常都要面对并解决的共同命题。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而言 ,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内涵(比如生产、销售的做法、成绩等等)年年重复 ,而新闻报道年年都围绕这些重复的内容进行。企业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在以后的年份里可以继续沿用 ,但报道却不仅不能套用以前的写法 ,而且还必须有所创新。这一点是由读者的阅读心理、阅读习惯和新闻报道的规律所决定的。如果新闻报道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