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延长义正-吴堡区块属于低孔、特低渗透岩性油藏。地层供液不足,自然产能低且下降很快,通过对研究区的水源评价及主要水质因素对储层岩心伤害因素的研究,确立了适合该区块的注水水源并提出该区块的注水水质处理控制指标,从而达到早注水、注好水来补充地层能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杨景辉  冯茜  党娟华 《内江科技》2010,30(1):101-101,154
注水水质是影响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胜利油田商四区块注水开发需要,对指定水源的注入水进行了储层伤害评价,提出调节pH值控制水质,优选预处理液配方时地层进行防膨预处理两项措施,对该区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孤南131区块储层特征,分析了注水对储层的伤害因素和伤害机理,速敏伤害和注入水中机械杂质是造成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的工作制度以及合格的水质是保证注水开发持续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任鹏举 《内江科技》2014,(4):51+63-51,63
<正>针对高890低渗透滩坝砂油藏储层特点,对注入水中悬浮颗粒对储层伤害程度及规律进行研究,不同处理程度污水体积流量实验表明,悬浮颗粒含量越低,对储层的伤害越小,渗透率保留率越高。减少水源水中机械杂质含量是降低储层损害的主要措施。高890区块的悬浮颗粒指标推荐为A1级。未达标水长期注入会对储层岩石渗流能力造成严重伤害,主要发生在岩心端面及注入端岩心0.5 cm以内的岩心处。  相似文献   

5.
张泉 《内江科技》2013,(2):146-147
本文对胜利油区注水水质引起的储层伤害进行了研究,统计了目前胜利油区注入水的水质概况,通过动态试验、储层伤害的敏感程度及注入水水质结垢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引起储层伤害的因素虽然多,但是占主导的往往是其中一项或者几项,并且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在对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预防储层伤害是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南海M油田即将进行注水的三种水源进行了注水可行性分析评价,在室内开展了注入水与地层水、注水对储层伤害系列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注入水水质分析、存在细菌浓度、地层条件下平均腐蚀速率以及结垢预测分析数据,选择作为注入水的优先顺序:水源井B水源井A海水,综合,水源井B适合作为M油田J层注入水;(2)通过注水速度、注水强度、注水量对储层岩心的伤害实验,确定了该岩心具有弱速敏,岩心临界注入流量为5mL/min,注入水的渗流速度不超过80m/d,因此,建议M油田J层实际地层的注入量134-156m~3/d,临界注入量为178m~3/d,为南海M油田注入水源的优选提供依据,为该油田注水方案提供理论和基础参数支持。  相似文献   

7.
辽河油田38块东营组二段砂体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沉积厚度50m~80m,变化较大。岩性主要为含砾砂岩和细砂岩,储层物性条件比较好,为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砂岩储层。通过岩心实验资料分析,对38块东营组二段油层黏土矿物类型、含量、赋存状态进行初步评价,并进一步了解黏土对储层的伤害方式。  相似文献   

8.
压裂是开发致密气储层的主要方法,但同时也会对储层造成伤害。为了定量分析压裂伤害效果,对致密气储层开展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恒速压汞、核磁共振及岩心流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岩心黏土矿物含量较高,黏土矿物达16. 75%,易运移和膨胀,产生水敏伤害。孔隙不发育,孔喉连通性差,大孔隙被小喉道控制。水敏伤害不会随着反排PV数的增加而得到解除,随着挤入液量的增加,水敏伤害增大。水锁伤害随着反排PV数的增加可以得到解除,在反排初期水敏和水锁伤害为主要伤害;在反排后期,岩心水敏伤害为主要伤害。  相似文献   

9.
李兴 《内江科技》2013,(10):86-87
<正>钻井泥浆中的固相和液相侵入油气层,会对储层造成伤害。本文通过选取三种不同渗透率级别的砂岩样品对钻井泥浆进行研究。模拟现场条件,计量泥浆滤失量和比较污染前后岩心渗透率的变化来对钻井泥浆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了泥浆污染对不同渗透率级别砂岩的伤害特征。结果表明,钻井泥浆对岩心的伤害是固相颗粒堵塞和滤液侵入对储层伤害的综合反映,固相颗粒堵塞是钻井泥浆主要的伤害因素,伤害影响主要集中在岩心近污染端,并且岩心越疏松,近污染端的伤害率越大。泥浆的岩心动态试验研究能为现场钻井泥浆的性能指标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流体性质与储集层黏土矿物特征不匹配时会造成黏土矿物水化膨胀、分数、运移等现象,导致储集层渗透率降低.通过对储集层岩心进行水敏实验,对提高油气储集层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验可知:水敏是德81、德59、贝1、贝105、井岩石伤害的潜在因素.在注水开发中.注入水的矿化度应高于5000mg/L,或者在水中加入防膨剂,防止因水敏造成储层伤害.  相似文献   

11.
针对陕北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中注水井注入压力上升快,吸水能力差,采油井产量下降快,采收率低的突出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由于低渗透油藏自身性质,注入水水质问题,储层的敏感性,开采过程中储层有效应力的增加,以及低渗透油藏过度压裂造成注入水沿裂缝窜流等是造成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注水水质精细处理和注入水与地层水的配伍性,而且要注重保持地层能量,改变常规的注水模式,因此提出了超前注水和周期注水模式。  相似文献   

12.
黎莉 《内江科技》2011,32(3):138-138
注入水与地层水的配伍性、水质对地层的伤害是影响油藏开发的重要因素。本文在五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结垢趋势计算、室内流动试验等对草13油藏注水水源进行了系统评价;通过膜滤试验、岩心堵塞试验、细菌堵塞试验等对注水水质控制指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相渗曲线的研究对指导油藏注水开发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室内油水相时渗透率实验,取得了某碳酸盐岩油藏天然岩心的相对渗透率数据,并绘制出相对渗透率曲线。从储层的湿润性、流体物性等方面分析了实验数据及其影响因素:亲油型储层的水锁损害增加了储层的束缚水饱和度,孔隙表面吸附的油膜使残余油饱和度偏高,油膜影响地层水流动,使得水相渗透率偏低。探讨了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形态特征及其反映的储层特点:水相渗透率呈现上凸形,下凹形和靠椅型三种形态,反映储层灰泥含量较低且不易膨胀,有较强水敏性,发育微裂缝。  相似文献   

14.
在注水开发油藏中,注不进、注不够水严重制约低渗油藏开发效果。由于渗透率低,水井日注水量少,地层能量难以补充,常规的一注一采井网开发油井见效困难,经济效益低,为合理补充地层能量,防止地层亏空过大伤害储层。决定在文88块选取合适区域实施多点注水,温和补充,评价开发效果,为全区下步开发摸索思路。  相似文献   

15.
由于对油层的伤害程度无法从机理上充分认识,造成目前注入水的稳定性、注入水与地层水、储层的配伍性不清楚,使注水调整缺乏依据;入井液与地层水的配伍性认识不够,影响作业与措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注水水质认真评价与研究、开展注水水源与油藏水质配伍性研究,筛选适于沙四段的注水水源和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与国内同类低渗油田相比,宝浪油田无论是上产步伐,还是采油速度、标定采收率等均位于前列。油田投入注水开发后,由于宝北区块低渗油田储层自身的特点,加之上产初期主力层系采油速度过高,增产增注工艺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注水难以达到要求,产量递减较大,因此对注水过程中的储层伤害因素进行研究,为下步油田开发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苗杰  李海洲 《内江科技》2013,34(4):145-146
本文通过对于瓦窑堡采油厂地质情况、开发情况、特别是对于该区储层性质的研究,得出了油层污染的地质因素及其伤害机理,并针对在注水过程中的油层污染伤害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预防油层污染的有效办法,从而有效的保证正常注水工作,提高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本文以樊147区块滩坝砂油藏为代表,开展了储层特性和增注技术实验研究。在对储层岩性结构、孔隙结构、润湿性、残余油对水相渗透率影响规律基础上,研制了适应性强的以双聚醚表活剂为主剂的复合增注体系,配套现场施工工艺并进行了现场增注试验。研制的降压增注体系能够大幅度提高水相渗透率,降低注入压力,室内评价降压30%以上,为实现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有效注水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张晓枫 《内江科技》2013,34(5):158+110
乾安油田是典型的三低油田,依靠注水补充地层能量来保证油田稳产。目前有污水回注、清污混注和清水注入三种注水水源,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水回注。由于污水含油、机杂处理不合格及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差,腐蚀结垢严重,再加上储层渗透率低,天然裂缝沟通差,泥质含量较高,导致注入压力持续上升,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水井发生欠注和注不进的情况,较为严重地影响了油田稳产开发。本文主要介绍改善注入水水质与改善储层吸水能力上下游相结合的注水增注技术研究及所取得的增注效果。  相似文献   

20.
胜利油区低渗储层注水配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胜利油区低渗透砂岩油藏自身特点出发,通过对低渗透储层物性特征的分析研究,对注入流体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胜利油区低渗储层岩石黏土含量较高,储层无效孔隙数较多;储层潜在损害类型为水敏伤害;注水结垢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