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享有世界声誉的维·苏·奈保尔著作丰厚,其作品选取了诸多后殖民时代的国家与人民生存发展状况及其各种诉求作为创作素材,后殖民话语充斥其中,彰显了后殖民时代的特征。基于此,从条件和背景、具体内容和影响方面,探讨维·苏·奈保尔文学作品的后殖民时代解读的种种情形。  相似文献   

2.
维·苏·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整个文学创作呈现出后殖民时代的独特文化景观。奈保尔本人既是后殖民时代的生存者,又是书写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既独特又典型的文化品格。奈保尔作为后殖民时代的个案能较为突出地反映后殖民时代移民群体的生存共性。  相似文献   

3.
童年时代跨文化熏陶,为奈保尔成为飞散作家奠定了文化底蕴。青年时代跨文化教育,让奈保尔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和文化归属困惑,这是奈保尔成为飞散作家的动因。中、老年时代跨文化旅行写作促使奈保尔不断地在他独一无二的话语里寻找身份认同、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奈保尔是后殖民时代典型的飞散作家。  相似文献   

4.
朱亚梅 《海外英语》2013,(21):250-251
英国印度裔作家维·苏·奈保尔晚期的代表作《浮生》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以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形式揭露了后殖民时代的印度依然存在着代表严格阶级体制的种姓制度如何在教育、婚姻和职业方面暴露它的迂腐,成为影响印度社会进步的桎酷。奈保尔透过威力父子的视角为读者再现了种姓制度的烙印。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文学代表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大多被当作后殖民、流散文学的典型研究对象。细读其作品,发现奈保尔的文学创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然主义倾向。文章以奈保尔的短篇代表小说集《米格尔大街》为分析对象,揭示其文学创作中真实性的写作原则、文学作品中人的原始兽性的本能表现、被动的环境决定论以及题材上“穷人的诗篇”的选择等等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6.
《B·华兹华斯》是英国移民小说家V·S·奈保尔早期创作的短篇故事集《米格尔街》中的一篇。故事主人公华兹华斯是20世纪英国殖民地特立尼达岛上普通民众的典型代表,他以乞丐诗人的身份孤独生活,承受世俗伦理与殖民文化的压力,以审美追求谱写了荒诞英雄式的生存诗篇。从存在主义视角对故事主人公华兹华斯的分析,为解读奈保尔小说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奈保尔具有批判殖民主义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流露出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默认。在作品中表现为反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双重因素与作者矛盾的后殖民意识。奈保尔以一名知识分子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共同塑造了他这个矛盾复合体。  相似文献   

8.
V.S. 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在作品中,书写第三世界人民寻找文化归属和建设家园所面临苦难时,他采用孤独旁观者的视角。同时,奈保尔艺术化地运用象征写作手法,以加深、加强他的写作主题。  相似文献   

9.
V.S.奈保尔是一个文学世界的漂泊者,只有在他自己的内心,在他独一无二的话语里,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家。”印裔英籍后殖民作家奈保尔是一位关注现实,富于时代责任与批判精神的小说家。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因在他的文学世界里生命依然,可以说奈保尔秉承的仍然是“伟大的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英国和美国的评论家有时这样品评奈保尔“毫无疑问最杰出的用英语(可能也是任何语言)对第三世界的混乱进行阐释的人”,  相似文献   

10.
探讨奈保尔的小说《河湾》的流亡主题。V.S.奈保尔刻画后殖民时代非洲丛林河湾地区一群流亡者的形象,如萨林姆,因达尔,马赫士,舒巴,惠斯曼斯神父,雷蒙德,耶苇特和墨迪,同时深刻地展现了他们所处的困境:不能融入周围环境,遭受置换带来的困惑。通过这些描写、刻画,奈保尔拓展了后殖民文学中流亡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和自身经验的原因,南非白人作家库切,面临着一种身份认同危机:从族裔上讲,他属于欧洲,但却对欧洲的意识予以抵制;他虽然同情非洲黑人的不幸,却又无法拥有和进入黑非洲的文化传统,他的文化身份具有明显的混杂性特征,他只能以中间人的身份在历史的移位造成的文化夹缝中进行调适和协商,以期能最终实现消除了种族差异的理想的南非国民身份。  相似文献   

12.
顾明远教授文化观的若干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观是顾明远教授比较教育方法论的主要内容,也是顾明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对顾明远教授文化观的内涵进行若干辨析,以有助于明确顾明远教授关于文化与教育关系的基本观点.本文认为,顾明远教授的文化观指向教育现代化,与文化保守主义毫无关系;这一文化观强调文化传统的发展性与多样性,超越了僵化刻板的"民族性"概念;这一文化观承认文化的巨大作用,但更强调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所具有的决定性,因此不属于传统的文化决定论;这一文化观固然反对西方中心主义,但也与文化民族主义无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由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转向回归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重申"性灵",上溯老庄,他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文艺观、人生观.这样的文化选择使林语堂的知识分子道路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共有的一些心理特性.  相似文献   

14.
萨义德在20世纪文化研究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学术思想中生长着一种具有强大批判性乃至颠覆性的力量。在当下的后现代语境中,萨义德以独到的眼光,审视东西文化交往的过去,为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洞见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T·S·艾略特与新批评派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S·艾略特可谓美国“新批派”的开山大师,他的文学整体论,非个性化理论和他的批评风格对新批评派的本体论和文本细读有直接影响,艾略特后期的批评重点转向社会文化批评,与新批评派趋向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不同  相似文献   

16.
论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对东方主义的不完全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从其特殊的文化身份出发,创作了剧本《蝴蝶君》。该剧倒置了东方主义长期以来构建的东西方关系,颠覆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女子刻板印象,讽刺了西方白人对东方女子不切实际的幻想,向西方文化霸权提出挑战。但作为自幼接受白人主流文化教育的第二代华裔移民作家,黄哲伦对东方主义的解构又是不完全的。这种不完全解构是作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个人经历及民族文化身份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待人真诚、于业执着是吴宓先生的文化人格。深入发掘吴宓文化人格对于现今知识分子的品格建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小说乡村文化价值取向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小说的乡村文化价值取向,源于其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情结。该情结的形成有其乡土出身、苗族血缘及童年和少年时代乡村生活经历的影响,而更多的则受他从乡村进入都市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的影响。这种情结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西方文明的幻灭感使劳伦斯本人对寻求一片未被基督文化所污染的净土怀着一种强烈的渴望,急切地想要逃离他的社会,从异质文化与种群中寻求再生。这种对文化他者的激赏与对本位文化的反思使他在后期作品中能够挑战与解构西方基督文化中心论,表现出强烈的反殖民主义倾向。在阅读其后期小说《羽蛇》时,可以感受到劳伦斯强烈的反殖民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