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06年11月19日,十几家报纸老总聚集在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探讨第二代都市报的生存与发展。 "第二代都市报"也被称为"新生代都市报",一般将其定义为"一个报业集团内的第二张都市报,以及近五年内创刊或改版的都市报。"第二代都市报大多出现于2000年前后,直接参与了开始于这一时期的报业大战,他们的命运始终与报业竞争紧密相连。第二代都市报的前世今生  相似文献   

2.
濮礼峰  康莹 《新闻前哨》2012,(11):95-96
一、省级都市报的区域化省级都市报拓展区域业务的发展背景都市报的兴起与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20年,在此过程中,以广大市民为主要对象的都市报经大浪淘沙般竞争,省级都市报凸显出其优势。然而,近几年来,新媒体冲击及市场进一步饱和,迫使省级都市报在发展方式上不断求新,以《楚天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为代表的省级都市报除了从自身突破寻求发展之  相似文献   

3.
传媒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建构着传媒自身形象.本文即希望通过考察<东方早报>、<兰州晨报>、<南方都市报>、<燕赵都市报>四家都市报关于"三鹿奶粉事件"近三个月的报道,对都市报在"三鹿奶粉事件"报道中所建构的媒体形象作一个整体呈现.  相似文献   

4.
一、背景:"迟来的爱"——后都市报时代延迟登陆国内都市报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以市场为导向,以普通老百姓为主要受众,以市民关心的本地都市新闻为主要内容,形成一种不同于党报的新形态.早期都市报尽管以全新理念横空出世,但因其取向一味以市民为标杆,使一些都市报纠缠于家长里短、枪杀暴虐的事件中,表现得较为小气,也使都市报一直僵持于"小报"的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12,(17):79
5月25日,江南都市报"江南地产云周刊"全新面世,由此江南都市报成为江西省首张将图片识别技术与纸媒和网站相结合的媒体。"江南地产云周刊"创刊,也表明了江南都市报成为江西报业史上首份"云报纸"。  相似文献   

6.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关系"是都市报价值的基础,"内容"是都市报的核心价值,"用户体验"是都市报的延伸价值。都市报应当充分挖掘自身价值,以定制化、资源化的内容增强用户依赖度,以服务和对话、多样性终端、差异化呈现提升用户愉悦感和价值感。  相似文献   

7.
吴江文 《传媒》2010,(7):35-36
历史几乎同时给予了都市报机遇和挑战. 应该说,都市报和互联网在相互扶助和相互竞争中走过了都市报与互联网的起步期、成长期,但可能都市报并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互联网这个与自己一路同跑的"兄弟"发展速度会远远地超过自己,且成为其扩张发展的障碍,迫使都市报向其兼容.  相似文献   

8.
<正>在这次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上,用户黏度,是众多都市报掌门人口中提及较多的一个热词。怎么增加用户黏度?如何保持用户黏度?许多都市报都做了自己的探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楚天都市报总编辑陈剑文:转型发展、做大平台从党报到都市报,陈剑文总编在"转身",而此时的都市报也面临着"转身"。"媒体生态变了,传统的盈利模式断了,逼迫着我们必须得改变。"不过,在陈剑文看来,要改变,都市报依然拥有改变的资本,"品牌影响力还在,读者对品牌的认同还在,同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都市报也积累了人  相似文献   

9.
王宣海 《青年记者》2012,(36):52-53
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创新和改进以提升舆论引导力?2012年8月,由江西江南都市报策划发起,联合上海新闻晨报、陕西三秦都市报、河北燕赵都市报共同推出的"喜迎十八大,革命圣地行"大型采访报道活动,遵循新闻规律,按照"走转改"的要求,把重大主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从报业市场化成长起来的都市报被"倒逼"进媒体融合大潮.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都市报经营陷入困局,面临着生存与转型的双重压力.特别是近年来,都市报广告呈现"断崖式"下滑,对其经营体系造成重创.如何走出经营困局,实现经营体系重构,是当下都市报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媒介融合时代的媒体发展趋势和都市报经营体系重构面临的问题出发,以《半岛都市报》经营体系转型为例,探讨都市报经营体系的重构,以期对我国都市报的转型发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都市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相对成熟的时期。在报纸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都市报的定位从以往的"市民生活类报纸"开始向"主流化"诉求和"类型化"诉求的方向发展,出现了都市报的二次定位现象。本文以北京地区都市报为例,通过对都市报二次定位的内外部驱动力和二次定位的局面的分析,阐述了这种现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都市报"入世"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都市报发展的主要成绩和特点,并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传媒业发展环境,探讨了都市报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陈强  丘凯琪 《当代传播》2011,(3):108-109
2010年1月,在成都召开的"首届中国都市报发展高峰论坛"上,全国20多家都市报总编辑共同签署《成都宣言》,其中"推进都市报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与会者的强烈共识。作为中国市场化的先行者,都市报的数字化转型,不同于以往追求行业内竞争优势的定位转型,而是基于经济全球化、信息数字化、传播技术新型化背景下的全新变革。认  相似文献   

14.
十多年来,都市报的发展推动了新闻摄影的进步.新闻图片化使读者实现了从"读报"向"看报"的重大转化,并成为都市报吸引读者的主要特色.但在都市报社会新闻摄影中也出现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如何实现真正的"分众化"在都市报"暴利"时代,几乎每个大城市都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很多的都市报。在市场蛋糕被不断做大的时代,排位靠后的都市报即使经营不善,也都能混口饭吃。但是在报业危机来临之后,这么多同城同质报纸的同存就成了问题。都市报渐渐意识到同城同质竞争的隐患,也试图在差  相似文献   

16.
都市报如何凸显地方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都市报以其亲切可读、活泼丰富等特点迅速崛起,被广大读者所喜爱.但眼下人们的认识趋于冷静,都市报以社会新闻立足的办报方针所导致的"小报"作风,往往为读者所诟病,同质化的竞争又阻碍了都市报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的迅猛发展也让都市报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都市报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突出本地新闻,彰显地方特色,成为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1993年,第一家以都市报冠名的《贵州都市报》创刊,1995年,都市报发展早期的领军者《华西都市报》出现,1997年,已有20家左右都市报散落全国。1997年12月17日,中国记协主办"市场经济与都市报发展研讨会",它意味着,都市报已然成为一种现象并引起业界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8.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都市报更应该加强深度报道。当前深度报道发展正呈杂志化、互动化等特点,都市报应该立足于权威性、思想性、民生性和可读性,让深度报道成为都市报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9.
在当下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和"观点时代"来临的媒介生态格局下,都市报评论版成为彰显媒体个性的新领域.本文以<楚天都市报>评论版为例,分析了栏目特色,从坚持地域特色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都市报评论版的建议,以期为当前都市报评论版更好地寻求个性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别化等指标,分析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都市报发行市场结构。研究表明,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都市报发行市场结构呈现"三高"和"三缺乏"特征,即都市报发行市场集中度很高,缺乏跨区域竞争优势;市场进入壁垒很高,缺乏市场退出机制;报纸趋同程度较高,缺乏差别化竞争。上述发现对于优化都市报发行市场结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