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词是艺术的语言,它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每一首诗词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意境即情景交融,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是艺术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相似文献   

2.
<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由此可见,意境是诗词的根本,进入意境方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情趣。而意象是诗词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诗歌的意境就是透过这样的意象浸润出来的。朱光潜在《诗论》中说:"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见到这份意象,从而体会到  相似文献   

3.
诗论一直是朱光潜的中心主题,他认为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朱光潜论述诗境,对情趣与意象这两个相关的范畴作理论上的探讨,梳理出诗的境界与“情趣--意象”二元结构的关系以及朱光潜的境界创造理论与西方接受美学的相似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 “诗贵意象”。一首示之以意象的诗,完全可以在“不露本情”的邈深境界之中给予读者以韵味无穷的审美感受。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基本元素,是诗歌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示”。一个,或一群精美的意象可以照亮一首诗,其灿烂光辉可以铸就诗歌的动人魅  相似文献   

5.
杨志敏 《师道》2013,(7):63-64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古诗词的教学要达到这种境界。诵读和想象是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6.
诗的创作是心感于物的结果。有见于物为意象,有感于心为情趣。每首诗所写的境界与情趣是活的。而情感不是纯然凭理智就可以理解的。我们需设身处地,体物入微。在霎时中丢开自我,亲领身受。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物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唐朝的王之涣在《诗格》中写道: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作了通俗而深刻的阐述,他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之一境。”把文学情境论迁移到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就是课堂情境化和情境课堂化。  相似文献   

8.
一、入境清代学者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归纳为三种。“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与境胜,或与意胜”,即使是以意胜的作品也是“移情入境”,情中设境,离不开具体形象。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以再现诗中形象为突破口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9.
现代人读散文,追求的是一种诗意.杨朔的散文就是深情的诗.他本着“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的美学目标,用“诗心”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蕴藏的诗意,把“诗”作为自己创作中自觉的美学追求,在作品中拓出一个诗的境界.《雪浪花》是杨朔散文代表作之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完美地体现了杨朔散文富有诗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学习诗歌可以怡情养性。学诗歌的方法有三点:一是养成细心的习惯,一字不苟,不放过诗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二是把握诗的三个要素——声音、意象、情趣,以情趣为主,情趣见于声音,寓于意象;三是常作多内容、多角度的比较,比出诗的情调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培养出独立自由的评判精神。  相似文献   

11.
论诗歌意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其意象理论也成熟得很早。我今天选择这样一个论题,确实是在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然而,目前对意象的理论认识还有不尽完善之处,甚至有悖离的地方。“五四”以后的三十年代是学术史上最繁忙的一个时期,对意象理论的挖掘也很热闹,有名家梅光迪、梁实秋、艾青、朱光潜等。其中,朱光潜的《诗歌的境界——情趣与意象》最有概括性。他指出:意象是一个外来语,是“image”的译名。意象只是一个客观的物象,不包含主体情感的经验。当时,理论界默认了。然而,朱先生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他的声名和威望却就这样成了一种负重,一种罪过。他直接影响到80年代一个编写《诗歌辞典》的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家认为人应该心存感激。常怀感激之情,人就会知足,感到幸福,不易心理失衡,进入“知足者常乐”的达观境界。心理健康者大都怀有一颗感激之心。我以为人生要活得有情趣,活得精彩,仅心存感激尚不够,人还需要一种状态,那就是“感动”。  相似文献   

13.
嵇康“意足”、“任心”、“优游”的玄学个性 ,返归“自然”、心与道冥的人生追求 ,反映于他的诗文 ,则以“真”、“情”为根本 ,或清远超拔 ,或率真旷达 ,或思慎辨明 ,或困惑而徘徊……他把庄子的理想境界人间化 ,把道的境界变成诗的境界 ,演绎了与严酷现实对立的悲剧。他虽常以玄理入诗 ,却无意于诗的玄化  相似文献   

14.
王维作为最早以佛理禅趣入诗的诗人,代表了唐宋以来诗画风格及表现方式的发展方向。他的山水田园诗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为一种闲淡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王维诗中的禅意,集中地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为诗的风格,诗的风格提升了宝玉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境界,一方面,美的意境陶冶了宝玉的情操,使他成为抒情意象和哲理意象,更执着于爱的人生观,呈现出“情不情”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悲剧节奏和喜剧节奏丰富了宝玉的人生境界。宝玉在生命历程中感觉到了人生的无常,深刻领悟到了命运的悲剧性,使宝玉爱的人生观更理性,从而提升了宝玉的性格气质。  相似文献   

16.
感知·悟性·品味──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和林县第一小学李军民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呢?王国维在《人间诗话》中曾说:“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即意境,意境乃诗的灵魂,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是学生读懂古诗的关键。诗的意境是情趣与意象的...  相似文献   

17.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诗歌占了相当比重,所选均为古今中外诗歌之精品。在诗歌教学中,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都讲求对诗歌意境美的赏析。意境美从何而来?它是诗歌中的意象通过艺术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何为意象呢?这个词最早出现于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之中,后来被运用于诗歌的艺术范畴里。李元洛在解释意象时说:“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简言之,意象即景与情的结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沉舟”“千帆”“病树”“万木”等,就是这诗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8.
清人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而有境界,“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究竟什么是诗的意境?“意”就是情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诗人的情感和他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评价;“境”就是物象,指事物的“形”与“神”,即经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生活形象及其内在本质与精神。在诗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  相似文献   

19.
嵇康“意足”、“任心”、“优游”的玄学个性,返归“自然”、心与道冥的人生追求,反映于他的诗文,则以“真”、“情”为根本,或清远超拔,或率真旷达,或思慎辨明,或困惑而徘徊……他把庄子的理想境界人间化,把道的境界变成诗的境界,演绎了与严酷现实对立的悲剧。他虽常以玄理入诗,却无意于诗的玄化。  相似文献   

20.
镜子     
艾青 《学语文》2005,(7):50-51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