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年随访“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采写出一篇推动“伟大的变革”的新闻,他的名字,已和他的那篇新闻——《东方风来满眼春》一起载入史册。他,就是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原总编辑、《香港商报》现任总编辑陈锡添。4月1日,在阔别了《东风汽车报》27年后专程参加该报创刊35周年庆典的陈锡添,与该报记谈起那段激情岁月,谈起新闻工作,依然坦承——  相似文献   

2.
2000年 10月 17日,第四届韬奋新闻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走上主席台荣领获奖证书者中,《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陈锡添格外引人注目。看到他,人们自然联想到他为特区新闻铸造的辉煌,联想到一篇《东方风来满眼春》曾产生的巨大轰动效应。 42岁才到《深圳特区报》 出生于1941年的陈锡添,196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北日报社工作。1973年,伴随着二汽建设的全面展开,他调入《东风汽车报》(原名《二汽建设报》),并担任记者组组长。1978年,老家在广东的陈锡添为方便照料年迈的母亲,调至广州外…  相似文献   

3.
如果要书写新中国新闻史,有一篇通讯的采写和诞生记,必将成为重要的章节。它不仅见证和记录了历史关键时刻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的丰采,而且以新闻的力量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新一轮浪潮。它就是1992年3月刊登于深圳特区报的万字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 它的作者是现任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香港商报总编辑的陈锡添。 深情记录“春天的故事” 在近30年的新闻生涯中,陈锡添已经无法统计自己采写过多少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其中,最令他无法忘怀的就是1992年亲历并记录了那个“春天的故事”。 1992年1月18日下午5时,时任深圳…  相似文献   

4.
加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陈锡添“学习宣传贯彻十五大精神”笔谈本刊与陕西日报合办深圳特区报在宣传十五大精神的过程中,重视引导读者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加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帮助读者解决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推动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新闻三昧》2008,(1):7-7
一篇没有高层直接授意的新闻作品,竟然能够促动一次新的改革开放高潮……这样经典的新闻操作案例几乎无法复制,使得时年52岁的深圳特区报记者陈锡添一举成名.  相似文献   

6.
唐健 《新闻世界》2008,(11):13-13
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一次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该报副总编辑陈锡添采写的长篇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7.
8年前──1992年1月,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重要关头,小平视察深圳。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生动详细地报道了小平南巡期间的活动,尤其是他的重要讲话,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年1月,中国企业报记者特赴深圳追踪小平当年南巡的足迹,采访了《东》文作者陈锡添,并整理成文。本刊特将此文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1999年本刊第二期曾以《〈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发表前后》为题,发表张松平的署名文章。今年7月10日《南方周末》又发表陈新华、吴清华、钟华友专访《深圳特区报》原总编辑陈锡添的文章。文中专刊“《东方风来满眼春》有‘遗憾’之笔”一节,是过去未曾公开见报的内容。现摘录如下:事隔十一年,陈锡添坦言这篇文章有一个最遗憾的地方,就是没有把邓小平的一段很重要的谈话写上去:“邓小平有一段话:‘不要搞政治运动,不要搞形式主义,领导头脑要清醒,不要影响工作。’这四句是原话,我记得非常清楚。这四句话听起来很散,但连贯性是很强的———不…  相似文献   

9.
1992年的3月26日—31日,我国重要媒体和海外众多有影响力的大报几乎同时在头版位置转发了《深圳特区报》的一篇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这篇通讯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凭着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挚爱和显著的新闻成就,摘取了第四届韬奋新闻奖桂冠。 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66届毕业生,现任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总编辑陈锡添。  相似文献   

10.
8年前。1992年1月,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重要关头,小平同志视察深圳。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生动详细地报道了小平南巡期间的活动,尤其是他的重要讲话,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年1月,本文作者特赴深圳追寻小平当年南巡的足迹,并采访了《东》文作者陈锡添,他回忆了这篇通讯发表的前后过程,在此记叙成文,特给读者一份“快餐”,先品为快。这对中央“西部大开发”、继续改革开放都有借鉴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机遇招手时,他总把别人推向前鲁建华来自豫东平原一个普通的村落,受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写作,上高中时,他的文章曾在当地的广播电台、报纸上刊用。来部队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圆了他在部队搞新闻的梦。新兵下连不久,连队指导员带着文书到外地执行任务,恰巧团里要连队上报政治教育情况,当时,就连长一个干部在家,急得团团转,这时通讯员讲了一句,连队有一个叫鲁建华的新兵是一个秀才,连长急忙派人去找。鲁建华根据连长的授意,洋洋洒洒写了4000多字的材料,有观点、有分析、有典型事例,连长到团里一汇报,当场打动了宣传股长…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三昧》2008,(1):1-1
16年.历史长河的一瞬。多少人无而有,生而死。多少事小而大,盛而衷。 1992年3月,作为随行采访邓小平视察深圳的唯一一位当地党报的记者,时年52岁的陈锡添无法抑制自己的创作冲动,1.1万字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气哈成,传递出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的强音,显示出中国新闻界在历史关键时刻承担自身使命和职责的勇气和智慧。  相似文献   

13.
于宏 《图书馆学刊》1996,18(2):18-19
重塑图书馆员的社会角色于宏(葫芦岛市图书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给图书馆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变革的挑战,面对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员做为一个社会角色也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他不再是藏书楼的保管者,墨守成规的服务员,而是以新的姿态和特殊的业务技能投身改革的...  相似文献   

14.
在泉城英雄山下的一座寓所里,每当夜深人静,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渐入梦乡时,一位老干部却在重抖精神伏案疾书。他就是前卫报社原社长、高级编辑邢景文。这位将自己的毕生献给了我军新闻事业的笔杆子离开岗位后仍然笔耕不辍,三年来写出了50万言反映改革开放巨大成果的报告文学和10余万字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散文、杂文,沤歌走在改革开放前头的创业者。邢景文出生在山西太原郊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946年,只有14岁的地加入了革命的行列,当了一名司号员。革命战争的胜利给他的文化学习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环境,他一步一个脚印地…  相似文献   

15.
顾廷龙与合众图书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廷龙毕生精力献身于图书馆事业,投身合众图书馆十四年,是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经历。到合众图书馆工作,是时代赐予的机遇,更是他积极选择的结果。他为合众图书馆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合众图书馆看似普通的工作,为他以后主编《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藉善本书目》及领导上海图书馆等伟业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商人的墓地     
徐莹 《档案管理》2006,(4):82-82
这个商人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一个小小的机遇,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们常常感叹怀才不遇。其实,上帝赐予每个人的机会是平等的。有很多时候,一个人为了一个目标苦苦等待了许多年,他后来实在坚持不住了,就不再等候。结果,他刚走,那目标就出现了,其实成功距他只有一步之遥。中的商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但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他抓住了机遇,最终收获了成功。这个故事让我们领悟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必须经常为自己整修枝叶,排除那些不切实际的留连和顾盼,备足等待和发现,抓住目标,执着进取,机遇就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犹如人们到海边寻找美丽的贝壳,有的人刚到海边,只要找到一个或几个心满意足的就回去了,有的人东挑西捡,也没有自己喜欢的贝壳,无奈空手而归,有的人不满足于沙滩上的贝壳,走向大海深处,不仅找到了美丽的贝壳,而且还意外地发现了珍珠……干事创业,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必会扭转乾坤。[编按]  相似文献   

17.
机遇与业绩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翻开人类科技史,许许多多生动的例子印证了这一道理。英国细菌学家亚力山大·弗莱明在进行葡萄球菌研究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管的放电现象时,偶然发现了X射线……。可见,机遇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编辑要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创造业绩,同样也离不开机遇和个人努力两个方面。有的青年编辑看到同龄人编出好书、获了奖,就哀叹自己运气不佳,认为自己所处位置难获好的机遇,因而情绪低落。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在外地视察时曾讲过:"对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机遇,比如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全心全意对中国做出了很多贡献."邓小平不但具有如此远见卓识,而且还身体力行地实践.他与宁波帮的交往,堪称新时期港澳台及海外统一战线工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费孝通:大师的中国荣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为五四之子的费孝通先生曾有着大创造的机运和才华,他也抓住了这种历史机遇。晚年的费孝通先生以“文化自觉”来做文化自卑或自大的解毒剂,但我们仍可体察他内心“慢慢地着急”的焦灼洞明和达观世故。  相似文献   

20.
浅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理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整理困难和渗透性强的特点,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图书馆跨跃式发展提供他良好的机遇。图书馆必须导入新的服务理念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