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刚参加工作时就听同行议论,说我们的体育教研员齐老师是个古板的“倔老头”。但通过与他几年的接触,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可恨——可爱——可敬的“倔老头”!可恨与他首次接触,是在10年前,那时我刚从大学毕业,在一所乡镇中学任教。那天正赶上教研室老师来学校听课,我“荣幸”的被选中。我上课的内容是“三步上  相似文献   

2.
深泽 《网球天地》2014,(5):125-125
日前,中央国家机关网协与北京市进行了一场网球交流活动。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网协名誉主席王忠禹挥拍上阵。王忠禹回忆说,他在全国政协工作时,曾经到龙潭湖公园去考察全民健身工作。“北京市在全民健身方面,工作开展得非常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京市的经验值得中央国家机关学习。”  相似文献   

3.
<正>2011年1月5日,作为本刊特约通讯员的我,对宁波市鄞州区东湖小学校长、浙江省体育特级教师、宁波市名师、宁波市教育管理名家培养对象——沈斌老师进行了采访。虽然是第一次见沈斌老师,但他却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这深刻的印象源自  相似文献   

4.
秦东文 《垂钓》2006,6(12):40-42
听说丛杰老师将在呼和浩特市举办比赛,我急忙给俱乐部打电话询问情况并报名参赛。记得初识丛杰老师是2005年底在湖北孝感“龙王恨”俱乐部的学习班上,丛杰老师待人谦逊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情洒操场     
工作十余年来,有一句令我感受颇深的话:“欲求心安休近墨,惟望身荣应伴朱。”从一个教育战线的新兵到今天的“区骨干教师”、“区体育十佳教师”,领导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如阳光甘露,但有一个人的带动和感召却是我十余年来成长的动力,他就是勤奋工作三十余年的郝洪德老师。55岁的郝老师,乐观豁达的性格,让人总觉得他有使不完的劲;热情无私的心态,使他对工作始终保持着不懈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的付出却从无怨言。记得在一次体育课上,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郝老师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身边多了一把椅子,有时还在椅子上坐一会儿。我…  相似文献   

6.
崔伟 《网球天地》2010,(2):55-55
从球员见面会上对每位球员幽默点评,到开闭幕式上的精彩演说,香港网球赞助人协会(Hong Kong Tennis Patrons’Association Ltd.)主席韦以安先牛(Mr.Ian Wade)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赛第一天,我就提出了采访他的要求,但直到比赛的最后一天下午,这位“大忙人”才得以抽出时间与我面对面。  相似文献   

7.
记得那是六年前,我有幸参加市青年教师优课评选:活动,其中有一节课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那是一节二:年级“前滚翻”教学。教学过程连贯、环节设计新颖,;教学方法巧妙。尤其是老师当时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环节,为我后来的体育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启发。记得当时很多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低头不含胸”和“前滚分腿”的错误动作。放在平时,我们一般处理办法就是教师结合自己示范反复讲解,再让学生练习。而这位老师却没有这样,他主张让学生自我去感悟、体验动作。只见他把学生常规性地集中后,“机智”地让所有动作有误的学生解下红领巾,要求“低头不含胸”的同学,用下颚夹住红领巾;“前滚分腿”的学生,用两膝夹住红领巾,同时结合自己的示范讲解,再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动作要领。“哇塞!方法  相似文献   

8.
昌沧 《武当》2007,(3):42-42
我与老武术家李经梧先生只有一面之交。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他工作的北戴河疗养院。他给我的印象是:朴实,朴素,谦逊,热情。我对他的更多了解,是从他的好友、“十大武术名师”之一的李天骥老师那儿得到的。1987年冬,梅墨生、王大勇二位先生送来了一篇文稿,题为《仰之弥高,俯之弥深》,是介绍经梧先生先进事迹的。《中华武术》  相似文献   

9.
记得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学校安排我任教初三的体育课。那时,我一心想做个好老师,就想把大学里学到的“十八般武艺”全部搬到教学中来,轰轰烈烈地干番大事业,所以,我对学生的要求异常严格。有一次上课,我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了枯燥乏味的队列队形练习,并以军事教官的眼光审视着学生的练习情况,而学生朱××一开始就显得“心不在焉”、“吊儿郎当”,动作总是慢半拍不到位,经过反复的集体练习他就是跟不上集体的“步伐”,我一气之下就在全班学生众目睽睽之下把他“揪”到前面,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勒令他单独当着大家的面练习!导致他下课时带着愤怒…  相似文献   

10.
父与子     
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亲的形象在孩子的眼中是那样的威严高大。对于体育迷心中偶像的体育明星们,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以下为大家介绍几位颇具特色的明星父亲们。 著名的台球运动员奥沙利文拥有“火箭”的美名,他的台球天赋给每个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曾被喻为台球天才。但在生活中,他喜欢低调过日子,不愿意出席任何的宴  相似文献   

11.
编余琐记     
我对鲁迅著作情有独钟,十余年前,为写一篇题为《<狂人日记>创作艺术新探》的论文,反复读了他的《<呐喊>自序》和《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等文章,文中记载着他创作中国第一篇现代小说《狂人日记》的成因。我尤为《新青年》的两位编者陈独秀、钱玄同的“诱逼”功夫所折服,只因他们为中国文坛“诱逼”出这位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鼻祖、大文豪鲁迅来,其功可谓大矣。这则文坛佳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相似文献   

12.
杨毅 《钓鱼》2011,(13):20-21
一、夜钓活动的乐趣 最初我对于夜钓的印象并不深刻,原因是感觉夜钓要比白天钓鱼更“麻烦”和不方便。一直到忍受不了一些钓友频繁“鼓噪”和诱惑,前去尝试了一次之后,发现自己对于夜钓终于有所认识,并且渐渐上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相似文献   

13.
刘寰 《收藏》2008,(12):69-69
1972年9月,我曾到天津拜访孙奇峰先生,在那里遇到一个年龄如我大的青年,他拿来一件横幅的李苦禅所画《水墨花鸟》给孙老师看。这时,我突然想到在鞍山一藏家中曾看到过一幅李苦禅画的如八大山人一类画风的《鱼》。那时我们几个画友曾从“苦禅”二字猜想着他可能是一位性情冷漠的苦行僧式的独身老人。这时从这位青年口中我得知李苦禅先生就住在帅府园中央美院宿舍。  相似文献   

14.
我最欣赏文学家朱自清的文笔,而他勾画的所有形象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个身影——一个普通的、却充满感情回味无穷的、父亲的《背影》。在吴玉林老师退休4个月之后,想到他,突然有种读《背影》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宁夕雨 《钓鱼》2006,(9):42-43
读了《钓鱼》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师傅“程大鱼”》后,不由想起了已故的我的钓鱼老师“戴高手”来。“戴高手”是我们当地钓友们对他钓技高超、品德高尚的赞誉之辞,他的真名叫戴良焱,四川眉山人。我称他老师有三个原因:一、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学教师,无疑该称老师;二、从1962 ̄198  相似文献   

16.
<正> 1981年9月,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中学体育教师岗位。当时的我,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缺乏实际工作能力,仅仅凭着年轻人的一股热情开展工作。参加工作“头三脚”就没踢好:学生顶牛的有之,课堂哄闹的有之,运动队训练不参加的有之……参加工作一个月不到我便被气哭了三次。忽有一日,我到县教育局体育专干吴老师处求教,他赠送我一本《学校体育》杂志,说:“好好看看人家是咋干的,对照对照自己,找找差距,就能干好。”我手捧杂志,如获至宝,上面的每一篇文章似乎都是为我而作,令我爱不释手。从此,我在《学校体育》这位不见面老师的指导下,工作中,开始由简单粗暴到耐心细致,由缩手  相似文献   

17.
《杂技与魔术》2023,(4):36-38
<正>编后语提起胡松华老师与杂技的不解之缘,可以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老天桥杂技艺人的“绝活”是年少时的他最为兴奋的表演节目,直到现在,他回忆起来都是津津乐道。随着与杂技的不断接触,顶板凳、抖空竹、柔术等节目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1961年,胡松华老师与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何天宠、舞蹈家陈爱莲等中国艺术家组团出访瑞典、挪威、芬兰等国,精彩的杂技表演和背后自强自勉、勤学苦练的杂技精神让他久久难忘,并从中感受到了杂技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故事要从一篇日记说起。一天,班主任老师递给我一篇日记说:“熊老师,你看我们班朱迪写了一篇关于体育课的日记,还挺感人的。”我接过日记看到:“……每到体育课时,我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上体育课,又怕上体育课,因为我每次都是最后一名,从未成功过,可今天我成功了,还当了冠军,我要感谢接力棒!”是的,回想起那节课,朱迪的成功,应说感谢接力棒,是接力棒帮他“长高”啦!是接力棒帮他“跳”起来啦!“老师,我摸到最高的那个球啦!”、“老师,我也摸到了!”“老师……”这是我设计的单脚起跳触摸阶梯式空中悬挂球的课堂教学情境。你瞧,同学们那一个…  相似文献   

19.
培才 《航空模型》2011,(5):22-24
我是一名退休老教师,学校里的航模辅导员。几十年来,我亲身经历基层肮模辅导员的工作与生活,对此非常熟悉。崔老师比我年长几岁,是我在业余航模界里最敬佩的老教师。他的经历大都是我亲眼日睹。比赛时我们曾是对手。闲暇时是“杯水之交”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20.
●“主考官”马克坚面对两位候选人。克劳仲给他的印象是与其配合,工作肯定会很愉快;施拉普纳给他的印象则“显然是比较理想的人。”●然而好事多磨。就工资合同与施拉普纳谈判时,因保险金问题及缴纳所得税的地点、方式、数额出了周折。方宏一句“只要请来最好的,花多少钱没关系”的话,决定了施大爷到中国的命运。然而,“最好的”标准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