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在1924年至1927年,国民党与共产党第一次合作期间,广西有四个冠以市名出版的民国日报,《梧州民国日报》是办得比较好的一个。《梧州民国日报》是国民党梧州市党部的机关报。国民党梧州市党部是由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谭平山(中共中央委  相似文献   

2.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政党团特各方面人员纷纷涌向“收复区”,利用抢占的敌伪报社、印刷所,办起了一批新的报纸。逃亡中的河南省党部、省政府机关报亦迁回开封复刊。加上其他民营报纸,1946年省会开封即有报社10余家之多,还有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西北通讯社等大小新闻通讯社10余家。郑州、洛阳、新乡、安阳、许昌、漯河等沿铁路市镇及各县城,也复刊和创刊了一批报纸、通讯社。全省报纸数量达六七十家之  相似文献   

3.
冯玉祥将军(1882——1948)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者。他组织的国民军联军,誓师五原,参加了北伐战争。当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被杀害时,他曾下令全军戴孝并树碑以示同情和纪念。冯玉祥任陕西督军和在西安就任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时,帮助了陕西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他所倡导的植树造林、修筑道路、禁烟禁赌等活动,成绩卓著。现将冯玉祥1927年3月主持制定的《陕甘建设会议议决案》予以刊载,供研究冯玉祥本人的政绩及西北发展史参考。此件曾载于1927年4月《国民军政报》第66期至67期上。标点为编选者所加。  相似文献   

4.
西安《解放日报》是“西安事变”的产物。 西安《解放日报》创刊于1936年12月13日,是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领导的三方(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对外的机关报。它是“西安事变”发生的当天接管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机关报《西京日报》办起来的,由办公厅下设的宣传委员会具体领导。先后任总编辑的是丛德滋、张兆麟。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李一氓派了韩进和魏文伯等任编辑。  相似文献   

5.
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结束,蒋军10月进入省会开封后,国民党南京政府即十分重视对舆论的统制。当时,河南党政军最高机关陆海空军总司令开封行营和省政府、省党部,一面积极发展本身的宣传机构,一面严密查禁中共报刊,同时对省内的新闻舆论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12月,国民党中常会通过《河南省执行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征集、审查全省一切宣传品,指导全省党报和其它文化机关之组织及工作,并“纠正其错误,扶助其发展”,是省党部宣传部门的任务之一。据此,河南省党部和各级党部,直接负责贯彻执行有关新闻宣传方面的法规、条例,发布或传  相似文献   

6.
一、1948—1987年间的报业 在1949年国民党总部正式迁台之前,《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等国民党报系统的新闻机构就有计划地迁至台湾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转接,又创办了不少新的报刊,从而在台湾形成了以三个“中央”为中心的、沿用国民党在大陆实行一整套体制的“党报”体系,牢牢紧跟国民党的思想路线与战略,实行“舆论一律”,并对原有报刊等新闻单位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与整肃,严格控制新闻舆论和与言论自由,在台湾实行了长达36年的“报禁”方略。 《中央日报》1948年11月迁至台湾,并于]949年3月12日在台北续刊。该报一直是国民党中央之喉舌和工具。《中央日报》系统的报纸均属“党报”体系,都为国民党党、政、军部门的机关报。这类报纸主要有:《中央日报》、《台湾新生报》(台湾省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台北版)、《青年日报》、《忠诚报》、《建国日报》、《金门日报》、《马祖日报》(后5种报均为“军营”报纸),还有台北的《大华晚报》(1950年2月1日创刊)、《中华日报》(台南版)和《新闻晚报》等。  相似文献   

7.
林泉 《传媒》2002,(7):17-19
河南新闻出版报原为河南省新闻出版局的机关报,前几年与省局脱钩后由中州报刊社主办.过去,全国一些地方也办过类似的报纸,但许多都改变了办刊宗旨,惟独河南新闻出版报10年来一直不改初衷,在中原大地上默默耕耘,不断发展壮大,从创刊时4开4版的旬报发展到如今对开八版的周三刊,同时又先后创办了《新家庭》和《百姓视点》两份杂志.  相似文献   

8.
河南新闻出版报原为河南省新闻出版局的机关报,前几年与省局脱钩后由中州报刊社主办。过去,全国一些地方也办过类似的报纸,但许多都改变了办刊宗旨,惟独河南新闻出版报10年来一直不改初衷,在中原大地上默默耕耘,不断发展壮大,从创刊时4开4版的旬报发展到如今对开八版的周三刊,同时又先后创办了《新家庭》和《百姓视点》两份杂志。近年来,报社在河南省举办的各类评奖中频频获奖,仅去年一年,就获河南省好新闻一等  相似文献   

9.
1924年10月23日的北京政变,是在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宣告改组国民党、国共合作、中国革命运动空前高涨的影响下,由冯玉祥领导发动的。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冯玉祥曾与王承斌在前线会晤,密议倒直。其事冯玉祥日记与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以下简称《史话》),均有记叙而又出入甚大。 据冯玉祥日记:冯所率领的直军第三路军于9月23日由北京出发。24日,抵怀柔。28  相似文献   

10.
1923年12月,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上说:“革命成功极快的方法,宣传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成。”由于孙中山对宣传的重视、国民党改组后,进一步加强了报刊工作。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一大批共产党人陆续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并在国民党报刊和通讯社中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茅盾就是其中之一。 1926年初,茅盾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并接替毛泽东主编过广州的《政治周报》。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1927年1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便成为当时全国的革命中心和新闻中心。同年4月初,  相似文献   

11.
孟娜 《东南传播》2011,(1):90-92
1928年创刊于上海的《中央日报》是国民党的机关报,是当时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主流媒体之一,曾经被称为"党国"第一大报。由于意识形态和内容的片面性等问题,长期得不到学者们重视。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媒体,在历史上的抗战宣传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传播史学研究价值。本文拟就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重庆版的《中央日报》为研究对象,对其抗战期间的宣传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2.
1926年11月,“二虎(杨虎城、李虎臣)守长安”之后,冯玉祥来了,刘镇华跑了,陕西的国民革命出现了空前高涨的形势。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当年12月22日在西安城里办起了一张面目全新的报纸,这就是后来在陕西报业史上享有盛名的《陕西国民日报》。该报社址在西安市梁府街(今青年路第二印刷厂),报头几个字是于右任隶书题写,对开四版,日出两大张。这家报当时名义上是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机关报,实际上却是由一些中共党员办起来的,社长雷晋笙、刘天章,总编辑杨慰祖、孟园梧,编辑白超然、王授金、赵宝华、金宏图,印刷厂长王尚德等,都是中共党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西安解围后,陕西的国民革命,事实上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走向高潮的;连国民党的一些地县党部,也是共产党员领导建立起来的。共产党员李子洲、魏野畴、杨明轩等,被选为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陕西统治地区办了许多报刊,内容反动。也有些民营报刊,在我党抗日政策影响下,主张民主进步。这一时期国民党的报刊主要有: 在报纸方面: (一)国民党、三青团和CC系报纸《西京日报》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西安出版发行的机关报。原为天津《民国日报》,1932年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派邱元武将该报移至西安,改名《西京日报》。发行人兼社长邱元武。邱元武被人暗杀,由郭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外新闻史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鲜为人知的谜:1939年深冬,美国著名记者、进步作家,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史沫特莱女士,千里迢迢专程由上海到偏僻的河南泌阳县采访。当时,她为啥要到泌阳采访?采访了哪些内容?她的泌阳之行在当时引起了哪些反响!?为解开这一连串的“谜”,笔者走访了至今仍健在的89岁高龄的原国民党政府的泌阳县县长陈浴春,和当年协助史沫特莱女士采访的《泌阳民报》编辑、记者焦园甫,以及当时的地方知名人士,国民党县党部的干  相似文献   

15.
《中央日报》是国民党的最高级报纸。本文介绍的是从1927年国民革命军底定武汉,至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历时22年的《中央日报》的情况。这22年可分为五个时期,即:武汉时期,上海时期,南京时期,重庆时期,还都复刊时期。由于本身条件与客观形势的变化,各个时期情况不同,但其历史进程则与人民利益日益背离,终至完全成为封建法西斯统治者的御用工具。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 ,为强化对沦陷区新闻事业特别是报纸、通讯社的控制 ,宣传汉奸卖国理论 ,扼杀进步舆论 ,麻醉沦陷区人民的思想意识 ,汪伪统治集团曾制定了严格的新闻检查政策 ,并先后在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设立了新闻检查所 ,作为新闻检查的具体实施机关。一汪伪统治集团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早在汪伪集团叛国投敌不久 ,即开始在上海等沦陷区内创办报刊 ,为其叛国投敌辩护、鼓噪。 1939年 7月 ,汪伪集团将原国民党改组派在上海创办的《中华日报》复刊 ,该报即成为伪政权建立前汪伪集团的主要舆论工具。194 0年 3月汪伪国民政府建立后 ,又…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专门提到"焦作煤矿工人他们特别能战斗"。河南省档案馆对中福公司档案进行整理与开发并与中州古籍出版社、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合作,开展《中福公司档案史料汇编》编纂和文献纪录片《他们特别能战斗》拍摄项目。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档案局与上述三家参建单位共同启动了新闻发布暨研讨会,旨在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协同打造文化产品,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8.
《红旗周报》的封面伪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旗周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上海继《红旗日报》创办的中央机关报。它于1931年3月9日创刊,至1934年3月1日终刊,历时三年,共出64期,另出附刊13期。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中,为了躲过敌人的检查和破坏,《红旗周报》以种种化名作掩护,秘密出版发行。该刊第1至9期是以报纸形式出版的。从第10期起,即以刊物形式出版。也是从第10期起,直到最后一期,都是用假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术界对于柳亚子《礼蓉招桂龛缀语》的辑录一向很少论及,而对其发表虽有简略提及,但存在颇多错谬之处.有鉴于此,笔者根据新掌握的史料,就柳亚子《礼蓉招桂龛缀语》的辑录与发表问题稍作探讨. 一、《礼蓉招桂龛缀语》的辑录 张应春(1901-1927),字蓉城,号秋石,江苏省吴江县黎里葫芦兜村人,与柳亚子四妹柳均权在小学同学.1923年,到松江景贤女子中学任教,结识共产党人侯绍裘和国民党左派朱季恂,思想进步很快.1 925年,回故乡黎里任教,在黎里召开的追悼孙中山逝世大会上登台演说,慷慨激昂,满座皆惊,由此深受柳亚子的赏识.同年8月,在柳亚子的推荐下,张应春当选为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张应春与柳亚子在国民党省党部密切合作,结下了深厚友谊.1927年4月中旬,她在南京遭到逮捕,惨遭杀害,年仅27岁.其时,柳亚子正在上海隐居避难,同年5月又亡命东瀛,一年后方返回国内.张应春遇难后,柳亚子非常悲痛,先后赋诗和采取其他方式来悼念张应春.由于张应春字蓉城,就义前曾托名金桂华,柳亚子于1932年辑录《礼蓉招桂龛缀语》32则.《礼蓉招桂龛缀语》内容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柳亚子和朋友为《秣陵悲秋图》所作的题咏之作.  相似文献   

20.
成都《新新新闻》是1929年9月1日开始发行的。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整整搞了二十年。它是地方封建势力的工具,是国民党反动派的传声筒,是四川一伙“土”政治集团的基地。在漫长的二十年中,东拉西扯,到处发生关系;由于油腔滑调,尚能迎合士大夫阶级的趣味;也由于消息来源比较广泛,内容取材比较庞杂,所以能够畅销一时。在抗日战争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