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着重论述了杨守敬针对《水经》作者、郭璞《水经注》、郦道元《水经注》“互受通称”说、郦道元《水经注》版本、郦道元《水经注》在历史地图编绘中的价值及《禹贡》中出现的“异地同名”现象等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独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学著作,在文学史上却有着较高的地位。其写景语言更是峭丽峻洁。郦道元在《水经注》的写作中选词精审,构句简练整洁,修辞逼真,而又具有切入景物深邃的语言表现力。因此,研究探讨《水经注》中写景的语言艺术,对于提高文学语言的艺术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郦道元的《水经注》在中国编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书的编辑体例和编辑特色也与一般的经典名著风格迥异。在编辑体例上,《水经注》采用的是编创合一的编辑体例,将编辑、著述和创作融合在一起。另外,《水经注》的文字多达 32万字,比《水经》原著多了将近 30倍,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的编辑史上,是极为罕见的。郦道元在编辑和撰写《水经注》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实地考察,不仅搜罗了大量的古代典籍和相关的文献资料,辑录了 350多种古代金石碑刻,引用了 437种书籍,而且还对《水经》本身作了大量的考证、补充与注释工作。因此,广引博证、校考并重是郦道元编撰《水经注》的又一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4.
《水经注》是中古重要文献,考察了《水经注》中方位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点,归纳了中古时期方位词系统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白凤娜 《文教资料》2011,(36):241-243
对《水经注》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近二十年来《水经注》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并呈现出不断深化、拓展与创新的趋势。其中既有集大成的研究成果也有零散的查漏补缺。研究者主要从概述、版本、考证、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对《水经注》作的探讨,笔者试兹及所见,择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水经注》将于禁屯军置之樊城,与《三国志》不合。结合庞德行止及曹仁记水碑,于禁七军屯地应是晋宋时平鲁城,《水经注》此段或有舛误。三国时期邓县移徙樊城东北,以方位、道里计算,平鲁城或为樊城西北之邓城。  相似文献   

7.
《水经注》记载的名胜古迹有神话传说中的名胜古迹、域外名胜古迹、据南方古文献辑录的南方胜迹、当时存在而今已不存和至今仍存在且有所更新发展的胜迹.郦道元对名胜古迹的辑录生动而求实,对《水经注》所载名胜古迹的整编对于郦学研究、文献学研究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将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8.
郦道元的《水经注》弥补了《三国志》没有地理志的缺憾,大体承袭了《水经》的写作思想,全书涉及到的三国史事,详于曹魏,略于蜀吴.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和地域文化发展的引擎,《水经注》为我们展示了三国时期城市文化地理发展的靓丽景现.  相似文献   

9.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汉水流域的《沔水》与《江水》、《渭水》一样,均占三卷篇幅,将汉水视为文化大河,更为重要的是郦道元曾在汉水上游考察过。因此,《水经注》中的诸葛亮遗踪文化价值,远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之上。郦道元虽是北朝人,以曹魏为正统,但对南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格外崇敬。在汉水中游的襄阳,郦道元着重描写了诸葛亮隐居待时期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汉水上游的汉中,郦道元则重点考察了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期的山川形势。总之,《水经注》对汉水流域诸葛亮文化遗踪的考察和记述,完全可以弥补陈寿的《三国志》中无"地理志"的缺憾。  相似文献   

10.
由《水经注·阴沟水》所载可知,与老子有关的文物古迹,均分布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境内;《水经注》所载"谷水"非涡阳县境内的"武家河"。老子故里确在河南鹿邑,安徽涡阳为老子故里之说确属无据之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学作品选注》是学习和鉴赏古代学名篇的好教材,本就《中国古代学作品选注》教材中的几处训释错误或不恰当的注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对正确理解作品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方孝标是清代文字狱"《南山集》案"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其书被清廷禁毁。他在康熙九年去云贵时写的《滇游纪行》上下两卷,是继陆游《入蜀记》后又一长篇人文地理游记。此游记记录了由金陵出发,经长江、洞庭湖、沅江到达浦市,然后辗转于云贵高原的地理行进路线;描绘了宽阔的长江流域、水道纵横的沅江水域和滇黔古驿道奇特壮丽的自然风景,同时还记录下沿途历史人文遗迹以及明末动乱后的百姓生态。本文从與地、文学、人文三个方面考察方氏《滇游纪行》的内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法苑珠林校注》拾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苑珠林》是研究佛教文化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中华书局出版的《法苑珠林校注》是目前研究者利用的首选整理本。文中对该书的二十二处校勘标点提出商榷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洛阳伽蓝记》是研究中古汉语词汇系统的一部重要语料,据调查出现671个双音新词,这些双音新词无论从结构或词形和意义上都呈现出新的特色。文章在对双音新词穷尽调查的基础上,主要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双音新词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互文性理论将文本看成是处于与别的本文不断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之中。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在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中,要以开放性的眼光来审视文本。钱钟书的《宋诗选注》通过对原文本与其他文本所存在的种种互文关系的揭示,使我们更深刻认识到要深刻理解和分析一个文本,就要充分关注原文本与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从而拓展我们文学鉴赏的视野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古直《钟记室诗品笺》是《诗品》最早的几种全注本之一 ,至今尚被誉为“考订”“最善”的著作。本文即对该书的成就与不足作出综合评述。其中特别指出了此书在文献考订方面的得和失。从中可见 ,“考订”“最善”之誉 ,也不是那么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7.
《洛阳伽蓝记》是研究中古词汇系统的一部重要的语料,据调查书中共有75个双音词先秦和汉已见,而在《洛》书中产生了新义。这些词的新生义,一是因引中而产生的新义,一是由修辞而产生的新义。  相似文献   

18.
阿多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自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成为国内学术界的关注焦点,然而阿多诺的文学批评成就却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阿多诺与文学的关系仍处于被遗忘的境地。事实上,阿多诺的文学批评是其整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集中体现在《文学笔记》及《三棱镜》中。总体来看,阿多诺的文学批评活动是对当时德国文化、政治情境的反应,呈现出哲学化的特征与鲜明的现代主义艺术倾向。  相似文献   

19.
《人间词话》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文本本身的空隙引发了不同的审美思考,在作品中,以“境界“说为核心,并有几个与之相关的概念加以补充,共同组成相对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三组关系来概括:物与我的关系,出与入的关系,隔与不隔的关系。“境界说”的文化内涵已构成一种新的审美观,对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满族作家顾太清,被誉为“清代第一女词人”,与“清初三大词人”之一的纳兰性德齐名。《顾太清词新释辑评》是近年国内出版的第一部顾太清全词的笺注本,但其“注释”存在不少问题,或解释错误,或不够准确,或未指明出处等等,本文择要指出并予以辨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