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点钓模式     
张福顺 《垂钓》2002,2(3):23-26
点钓技术的应用,使钓鱼活动告别了师徒相承的“模拟”时代,从而进入了颇具现代感和速成性的“数字”时代。那些想学钓鱼的朋友,只需点击此处,就会变成钓鱼的行家里手。不信,您也来试试?  相似文献   

2.
刘博 《垂钓》2005,5(2):6-10
不知从何时开始,“钓鱼大师”和“钓王”已经沦为一个贬义词,二者一在钓技文章中出现,往往就代表着那些钓“技”保守单一、钓“绩”显赫一时的“权威派”,其间的是非曲直仁智共见,笔者此处不多做评论。那么中国到底有多少位钓鱼大师?这是一个始终无法统计的数字。中国又有多少个“钓王”?答案是9名,他们分别是:吕世春、林桂明、李维新、程宁、化绍新、徐清华、  相似文献   

3.
海娜 《中国钓鱼》2004,(11):36-37
北京时间2004年8月31日上午8时,赴比利时参加第五十一届世界淡水钓鱼锦标赛的中国队员们,身着绣有中国国旗标志的队服出现在首都机场国际出发大厅。当时的国人们还沉浸在我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带给我们的喜悦之中,所以机场里不时有人满面笑容地问队员:“你们是什么项目?”“钓鱼。”问者好奇:“钓鱼也有世界比赛吗?”“是的,我们就是去参加世界钓鱼比赛的。”“太有意思了。祝你们  相似文献   

4.
有的渔友平时自由垂钓收获较大,经常是满载而归,但在钓鱼比赛时成绩却不理想,总难取到名次。为什么同样是钓鱼差别就那么大呢?我想关键的问题是:钓鱼比赛是“人等鱼”,自由垂钓是“人找鱼”,两种钓鱼的方式截然不同。钓鱼比赛规定抽签定位,无论位置好坏或有鱼无鱼,你只能在那里定点垂钓,等鱼上钩。而自由垂钓的方式就不一样了,哪里有鱼就到哪里去钓,到处搬家追踪鱼群,  相似文献   

5.
小幽默     
路安 《钓鱼》2006,(12):66-66
鱼的寿命老师:“小明,你知道鱼能活多少年吗?”小明:“这个问题太简单了,那要看钓鱼人的心思了。”谁钓得多爸爸刚刚钓鱼回来,儿子就跑上去问他:“爸爸,今天你和小李叔叔一起去钓鱼,你们俩谁钓的多,是你还是小李叔叔?”“我们俩钓鱼不是为了钓多少鱼,”爸爸吞吞吐吐地说:“我们  相似文献   

6.
刁余仁 《垂钓》2002,2(1):71-71
河北张仁来钓友:“钓鱼钓顶风,顺风钓鱼肯定空。”“钓鱼钓顶风,上鱼无处盛。”这两条钓谚讲的都是垂钓与风向和风力的关系问题。那为什么风向会影响鱼获呢?  相似文献   

7.
类永藻 《钓鱼》2009,(10):8-9
《钓鱼》杂志社几年前在连云港市举办首届“读者杯”钓鱼比赛,那时咱还没学“台钓”,不懂竞技。后来就是靠阅读《钓鱼》杂志的文章“自学成才”。得知今年4月26日在宿迁举办“读者杯”分站赛的消息后,作为《钓鱼》杂志的一名读者,感到是自己家里举行的比赛,迫切地想参加。  相似文献   

8.
吴廷龙 《垂钓》2004,(4):62-63
钓鱼把竿钓没了,这倒没什么可奇怪的;可一个月后再把竿子“钓”回来,就不能不说是个奇遇吧?  相似文献   

9.
丈夫是旅游客车司机,一个纯粹的钓迷。旅游旺季时几乎天天不着家,偶尔回家一趟,替换些衣物,临走时还不忘带上他那支心爱的鱼竿。他一走,我这个准钓迷就没法钓鱼了。随便翻看《中国钓鱼》,其中的环保文章吸引了我,一个念头在头脑中闪过:难道“关注环保”仅在钓鱼吗?作为一名真  相似文献   

10.
水畔断想     
有位“钓痴”给朋友留言:“我不在家就在钓鱼,不在钓鱼就在去钓鱼的路上。”如今,像这样痴迷钓鱼的人越来越多。正可谓:有水之地必有钓者的身影和足迹。  相似文献   

11.
林敬武 《钓鱼》2005,(14):M002-M002
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有位同事很是惋惜地跟我说:“老弟,你年纪轻轻地就开始钓鱼,是否早点了?”那时我刚刚学会钓鱼不久,但很快就体会到钓鱼的乐趣,我很坚定地对他说:“我觉得是太迟了,如果早学几年,我就可以早快活好几年啊!”是的,如今几年过去了,我最终还是没有放弃钓鱼,从中体会到的钓鱼的快乐也感染了身边许多朋友。  相似文献   

12.
钓鱼小幽默     
路安 《钓鱼》2006,(6):69-69
"稍稍下降一点"某钓鱼迷钓鱼回家途中遇到同事,同事问:“今天钓鱼结果如何?”他回答道:“前天和昨天都钓到了一条鱼,今天只是比昨天和前天稍稍下降了一点。”"猜鱼获"丈夫钓鱼回来,一进家门妻子便急切地问:“怎么样?今天钓着鱼了吗?”丈夫笑着说:“你猜。”妻子回答:“钓着了。”“你再猜”丈夫继续笑着说。“......”"别再唠叨"妻子第一次同爱好钓鱼的丈夫外出钓鱼。不一会儿,妻子见丈夫频繁起竿,却不上鱼,便发出感叹:“唉!钓鱼真没意思。”“可不是嘛!你平时还总以为我钓鱼是为了玩乐呢,从今往后我再外出钓鱼你可别再唠叨了。”丈夫说道。…  相似文献   

13.
钓鱼迷     
说起迷,一般人的心目中有棋迷、扑克迷、麻将迷、球迷……说的是迷们从爱好,投入,专注,到迷人膏盲,甚至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一旦着了迷,就会分秒必争.废寝忘食.甚至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但一谈到钓鱼迷时,有的人就不大相信了,“钓鱼,也会着迷?也会成迷?不可能吧。棋迷、球迷,这是玩出来的,钓鱼有什么好玩的?  相似文献   

14.
英国作家狄更斯坐在江边钓鱼,一个陌生人走到他面前问:“怎么,您在钓鱼?” “是啊,”狄更斯随口回答,“今天运气不佳,这时候了,还一无所获,可昨天也在这里,我钓了十五条呢!” “是这样吗?那太好了。”那人说:“可是您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专门管这段江面的,这儿禁止钓鱼!”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发票本,要  相似文献   

15.
张炎冰 《垂钓》2002,2(1):70-71
江苏吴建平钓友:我钓鱼时间不长,但特别爱看渔谚,应用起来有些效果好,有些就难说了。比如“春钓滩”指的是钓位,却没有说明是钓什么鱼,而“三月三,鲤鱼上河滩”就说得很明确。“水浑钓浅,水清钓深”,是不是还有季节性的限制呢?  相似文献   

16.
张友 《钓鱼》2006,(12):70-70
我这个钓鱼迷是从退休以后才开始学钓鱼的。记得在孩童时代,自己也曾经钓过鱼,还到河里摸过鱼,那时感到钓鱼、摸鱼很好玩,很有意思,很新奇。参加工作后,看到有人去钓鱼时,我总认为这么大的人了,还去“玩鱼”,是思想落后、不求进步、不务正业的表现,我可不能去。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女婿骗我去钓鱼,结果跟他钓了没几次,我就上了“贼船”。俗话说得好,“上船容易下船难”。此后我对钓鱼的痴迷便一发不可收拾,越陷越深,久而久之就成了钓鱼迷。钓鱼为什么会这样吸引人呢?因为钓鱼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实在太多。第一,有“鱼获”,可以做美味佳肴,改善…  相似文献   

17.
崔亦凡 《垂钓》2005,5(2):12-12
李维新,1954年生,广东省广州市人,一级垂钓大师,从少年时就开始钓鱼。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真正专注钓鱼技法的学习与研究。1989年进入东峻学习班学习“台钓技法”,师从台湾著名钓鱼高手廖心阳、萧春平,是内地第一批东峻钓鱼学习班“台钓技法”的“黄埔毕业生”。经过系统学习和认真的钻研,钓鱼技术突飞猛进,开始在国内钓坛崭露头角。李维新大师擅长搓饵底钓,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喜欢钓鱼的人是数不胜数。在这众多的钓鱼“发烧友”中,我最欣赏的人是苏东坡。这是为何呢?因为他能通过钓鱼这样一种大众化的休闲活动,让自己成为一个辩证地看问题的哲思者,从而钓出个“东坡界”来。苏东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钓鱼的,我不得而知,但从“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这几句来看,估计在青春年少时,苏东坡就已经开始垂钓了。  相似文献   

19.
张炎冰 《钓鱼》2004,(23):21-21
问:悬坠钓法盛行之后.出现了一批专业钓手和热衷竞技钓鱼的职业钓鱼人,并由此形成两种钓鱼风格一竞技钓和休闲钓。您是最早和“海狮”签约的职业钓鱼人。请问,竞技钓鱼和休闲钓鱼在技术上哪些不同?  相似文献   

20.
闲话钓鱼     
许摄华 《钓鱼》2004,(7):8-8
钓鱼活动是国际上一种较普及的休闲活动,爱好者遍于世界各地。美国总统罗斯福生前就很喜欢钓鱼英国已故首相邱吉尔更被人们称为“钓鱼首相”,日本目前爱好钓鱼的人有近2000万,全国设有”钓鱼联协会”,出版了十多种刊物,还经常在国内外举行国际性的钓鱼竞赛。海内外把钓鱼作为旅游与休闲产业的也日益增多。一些国家和地区还专门在游览区开辟了钓鱼场所,以招徕游客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