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普通话里,可能补语的肯定式用[V得C]的形式来表现,可能补语的标志“得”放在[VC]之间。而北方方言里可能补语肯定式大部分用{VC了}的形式,可能补语的标志是“了”,放在[VC]之后。从历时演变的角度,探讨北方方言里可能补语的标记“了”的语法化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VC了}的歧义问题,能够对北方方言中的可能补语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信阳方言特殊的语法现象论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信阳方言总体上属于北方方言的中原官话,但受下江官话和西南官话的影响较大,存在许多不同于中原官话和普通话的特殊语法现象,带有某种交融性的特点。本文举例式地分析了“子”尾词、“可”式句和双宾句,从构词和句型两大方面论述信阳方言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3.
“AA神”式在宜城话使用得非常广泛,老少皆用,本文将从结构特征、语法功能、表达功能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AA神”式中的“AA”可以是动词和象声词,可作补语、谓语和补语,具有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4.
“把”字句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补语即省略式补语,以“得”作为其形式标志.省略式补语和带“得”补语有着内在联系.省略式补语形式上省略,语义上因其含糊性、含蓄性而使“把”字句内涵丰富,主语上带省略式补语的“把”字句因其形式简约、表意丰满、符合中国人言谈习惯而具有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没的(得)说”经历了词汇化、语法化和构式化过程,演变很复杂.具有[+不说]语义特征的“没的(得)说”首先词汇化成“肯定”义的形容词,语义再进一步虚化和引申,演化成了话语标记词和具有强主观性“高程度”义的典型构式.“没的(得)说”结构式的语义从“否定”到“肯定”再到“高程度”,语义的推导越来越不依赖组成成分,语义变得越来越不透明,构式的构式化程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6.
晚唐五代的“了”处在“V了”、“VO了”“V了0”三种句法格式当中,大多已变成了动词的补语了。如果“V”后面不能再加补语的话,那么其后面的“了”则一定是语法化了的时态助词,同时,它也应属于语法化标记。  相似文献   

7.
汉语普通话通常用“把”表示处置式,在襄樊方言中则有另外两种句式:“给”字句和“叫”字句。本文对襄樊方言中的这两个处置式来源进行简要分析,并与普通话的处置式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杨琳 《现代语文》2006,(7):86-87
湖北襄樊地处华中平原,属于北方方言区。襄樊话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差别不大,但也有一些区别于普通话,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语法特征。下面就襄樊话中的虚词“倒”的用法做一个初步探讨。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探讨的襄樊话仅指襄樊市区土著居民的襄樊:方言,即襄城和樊城地区的襄樊方言。文中用到的一些方言字也不一定是本字,只是与襄樊话音同或音近的字。  相似文献   

9.
"更"移入带"得"动补结构的语法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八百词》讲程度副词“更”修饰动词短语时指出:“动词后用‘得’引进补语时,‘更’可以移到补语里去。”本文认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更”都可以移到补语里去,而是要受到补语意义、补语结构以及程度副词“更”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可能”是一种重要的语义范畴,可能补语就是这种语义范畴的一种表现方式。可能补语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及方言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彼此之间的差别。文章尝试对现代汉语河北方言可能补语句式的问句形式、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进行较全面的考察,通过河北方言内部的对比,找出河北方言内部可能补语句式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同时通过与普通话的对比,找出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从而得出结论:可能补语句式在河北方言内部一致性强差异性小;与普通话比较,可能补语在河北方言里呈现出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V得”式重动句中的第一动词V1有时可以省略,有时不可以省略。文章首先运用句式变换的方法分析了“把”字句与“V得”式重动句V1之间存在的浅层规律。随后参照刘雪芹(2003)一文对重动句补语语义指向的分类,从相关的三大类六小类出发,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法,分别探究“V得”式重动句补语的语义指向与第一动词V1隐现条件之间的关系,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多个小称词缀共存是赣语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而且它们的来源往往不同。赣语安义话来自小称词缀的名词后缀“哩”“嘚”“子”共存,从语法功能、语用差异、语音演变等角度来看具有不同的来源,历史层次亦有别。“哩”是最早的层次,可能来源于“儿”;“嘚”历史层次居中,来源于“崽”,语法化链条最为完整;“子”缀是受强势方言和普通话共同影响导致的最晚起的层次,但有替代其他二者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早期,可能补语“V得O”相应的否定形式是“VO不得”。这种不对称的格局形成的原因是:从和“得”相关的可能补语的产生和发展等方面阐述和探析其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补语可能式的受事在句子中用法较灵活,但又不自由,在句法和语义上,它要受到可能式的构成形式,添加成分,句法位置和语义特征的直接制约,也要受可能式的施事和它本身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影响,在语用上,表达重点,新旧信息,节奏语气,比较对象等因素也制约着它的位置,这些制约,有的是强制性的,有的是倾向性的,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综合的,肯定可能式与否定可能式对它的制约也不平衡。  相似文献   

15.
以与普通话比较的方式,从特殊用法、语法化和语法意义、两者异同等三个方面描写分析了庆云方言里的助词“着”和“的着”,可以发现“的着”即“去着”,并与普通话“来着”相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用语法中的三个平面理论,多角度、多侧面地研究近代汉语中表情态的“得”字句。在句法上,这类“得”字句可以分为“V得C”式和“V得OC”式。在语义上,这类句子常由两个动核结构构成,补语的语义指向可指向主事、主事的一部分、客事、客事的一部分和述语。在语用上,这类“得”字句有主题句和非主题句之分。  相似文献   

17.
汉代“V得O”结构有“V取义得O”、“V非取义得O”两种格式。从“V取义得”到“V非取义得”,动词与“得”逐步融合、凝固为标准的动补式复合词,在此过程中“得”不断语法化,这一演变在“得”字的用法和复音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卢海 《现代语文》2010,(6):92-94
河南新县方言处于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过渡地带,补语可能式的肯定形式有两种:"VC得"和"VC了得",这两种形式的补语直接粘附在述语后头:助词"得"位于补语之后,兼表可能性和确认语气;宾语位于述补结构之后、助词"得"之前。  相似文献   

19.
元代汉语的可能补语结构根据“得”的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得”充当可能补语,一类是“得”作为可能补语结构中的中置助词。元代汉语的可能补语结构形式比较丰富,可能补语结构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在元代已经形成较为对称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肯定与否定是语法中的重要范畴,“连”字句的肯定式与否定式的对应规律有其特殊性,对此学界多有探讨。对此本文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