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性的呼唤》和《白牙》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两书中都以动物为主角描绘了"野性"与"人性"的博弈。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分析比较,经由两部作品中"野性"与"人性"斗争后截然不同的结果,阐述其中的寓意并分析伦敦的思想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原始的呼唤     
姜丽 《科教文汇》2007,(10Z):179-179
姜戎的《狼图腾》为草原狼谱出一曲哀婉的赞歌,并对“狼”的野性进行深情地呼唤。本文试图在对“狼”意象的解读中,发掘“狼”意象蕴含的野性对人性的救赎价值,并评价救赎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3.
刘培昕 《科教文汇》2009,(33):249-250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的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之一,文中主人公巴克是一条养尊处优的狗,被人拐卖,从此踏上了艰难的行程。怀旧未能改变它的处境,渐渐地,残酷的野外生活和大棒犬齿的法则使它学会了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狼的野性在它身上逐渐恢复,最后终于回应了荒野的呼唤,投向自然的怀抱。本文试从生态文艺学的角度对怀旧、回归、本我初探。  相似文献   

4.
张之薇 《科教文汇》2007,(6S):145-146
《印度之行》之行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分析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特征.说明福斯特成功地综合运用了这两种创作手法,使《印度之行》成为一部兼具“故事”与“寓言”特征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原始的呼唤     
姜戎的《狼图腾》为草原狼谱出一曲哀婉的赞歌,并对"狼"的野性进行深情地呼唤.本文试图在对"狼"意象的解读中,发掘"狼"意象蕴含的野性对人性的救赎价值,并评价救赎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6.
原始的呼唤     
姜戎的《狼图腾》为草原狼谱出一曲哀婉的赞歌,并对"狼"的野性进行深情地呼唤。本文试图在对"狼"意象的解读中,发掘"狼"意象蕴含的野性对人性的救赎价值,并评价救赎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7.
李立功 《科教文汇》2014,(31):113-114
“人变成非人”这一文学母题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屡有表现,具体到不同的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中又各有其特点。本文试以《金驴记》(古罗马阿普列乌斯)、《促织》(中国蒲松龄)、《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犀牛》(法国尤奈斯库)和《疯狂的君子兰》(中国张辛欣)这五部作品为例,分析一下这些作品中“人变成非人”这一文学母题在这些不同时代作家的笔下表现出了怎样的同与异,继而希望在这一同与异的揭示中展示关于文学、关于不同时代以及作家个人的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王家宝 《今日科苑》2010,(6):181-181
本文拟从社会历史角度出发,以杰克伦敦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小说中主要动物意象Buck的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本文同时将中文畅销书  相似文献   

9.
王福贵 《科教文汇》2009,(36):231-231
《萧萧》是沈从文湘西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表现手法上交错运用了多重对比,有力表现了沈从文一贯追求的一种对“人生形式”及“人性”的探索。人性的矛盾与无奈在对比中真实彰显。本文试图从作者对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来浅析《萧萧》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葛雪婷 《科教文汇》2007,(8S):194-195
本文以优秀的古筝独奏作品《幻想曲》为载体,研究作曲家在作品旋律中“力”的安排,并通过对旋律各要素的分析与发掘,揭示旋律中所隐伏的力度倾向,使演奏者的“人为力”和旋律中的“自然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幻想曲》的演奏与教学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儿子与情人》中“矿井”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炎 《科教文汇》2009,(34):250-251
《儿子与情人》这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劳伦斯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这部作品中,劳伦斯大量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对故事情节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本文对“矿井”这一象征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觉醒》与《京华烟云》两部作品主题的对比,从婚姻、素质能力和对爱情的解读三个方面的异同点来对比其主要人物艾德娜与姚木兰,以分析两个同一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下的女性人物个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于我们熟悉的家牛,地球上还生活着一些野性十足的牛。这些野牛攻击力比较强,家族内的成员各具特色。非洲水牛成年非洲水牛体长可达3米,体重有900多公斤,体型巨大,性格暴躁,是非洲最危险的动物之一,和非洲狮、非洲象、黑犀牛、非洲豹合称"非洲五霸"。就算和狮子单挑,它也未必会落下风。  相似文献   

14.
张君 《科教文汇》2009,(20):264-264
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鼻祖,他的作品《明月之光》可称得上是“诗中有曲,曲中有诗美妙至极。而贝多芬的《月光》开始时,琴音恬美幽静,如明月冉冉升上天幕,将银光洒向林野山川。第二段里,曲调变得轻快活泼,好像淘气的精灵在月光里嬉戏。最后,乐曲向着辽阔激荡的海洋,奔涌呼啸而去。将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分析起来也正是他们备受人们喜欢的重要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介绍生态主义和小说的主要内容入手,用生态主义思想剖析了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野性的呼唤》。和人类一样,狗也是自然之子,狗是人类的朋友,人应该与狗象征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杨江华 《科教文汇》2009,(28):261-262
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是一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作品。本文试着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来分析这部作品的原型意象,发掘“失明”这一意象所体现出的深层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国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悲剧进行多向对照和比较,从分析其表面的趋同入手,再探究其相异之处,从而揭示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造就了两部悲剧作品男女主人公的不同的爱情表现以及文本所表现出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8.
唐婉晴 《科教文汇》2008,(2):173-174
睡虎地秦简是了解秦代的一部重要文献,它包含了秦代经济法律的具体内容。并且在许多法律条文中初次出现“计”与“廥籍”的记载。本文就《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计”与“廥籍”作以简要的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9.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是两部产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题材的作品,但它们却有着惊人的相似:相近的人物形象、相通的精神内涵。中西文学中这种惊人的暗合现象,也表明了不同地域的人类共同心理的客观存在,以及“和而不同”的深层文化意蕴。中西方社会所经历的社会阶段必然存在着重大差异,所以这种差异必然要反映在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反映在不同民族的文学艺术中。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在寻觅不同文学发展通则和规律的同时,深入挖掘出各种相似文学现象的内在异质构成。从而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这一文学交流的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傲慢与偏见》《倾城之恋》这两部作品虽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但其在母题选择、艺术手法、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却表现出了诸多共同点。对二者共性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女性意识的萌芽,窥见文学作品对父权制下女性的关怀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