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卜居》、《渔父》的作者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屈原自作,有人认为非屈原所作。本文主要从文本出发,分析两文在感情倾向上对屈原有善意的调侃的成分,不类于屈原的其它作品。得出“《卜居》、《渔父》非屈原所自作,而是战国末期荆楚一带熟悉屈原,具有隐逸思想的诗人所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卜居》、《渔父》两篇,因王逸解题称"屈原之所作也"且又为朱熹、洪兴祖肯定后,即被视为屈原的重要楚辞作品。但自明清以来,已多有学者怀疑并证伪。从其文体和文风来看,两篇当不是屈原的作品。据战国后期的楚国历史文化背景和战国至汉初的文学发展状况推断,两篇应作于楚考烈王时代、出自楚国具有道家思想的隐士之手。两篇的产生,反映出战国末年的楚人对屈原已经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反映出屈原在战国末年乃至秦末所形成的巨大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壶蓝天 《华章》2011,(6):51-51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代就存在争议。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  相似文献   

4.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但由于黑暗势力的阻挠,他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面对黑暗现实,屈原回天无力,只得将自己的满腔悲愤诉诸诗歌,以表达自己为追求真理而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和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卜居》、《渔父》据考证虽非屈原本人之作,但其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力量,对屈原形象确是不可或缺的补充,而且作品在艺术上也以其独到的特色对后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关于屈原在身份,思想及地位,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说他是“文学弄臣”;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同时,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6.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作中都有《渔父》篇。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通过二人共同描述的“渔父”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流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屈原《渔父》所设置的"渔父"在后世不断增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长廊。对于"渔父"现象的梳理从具性角度印证了屈原精神困境的深广性,有益于屈原《渔父》文本和屈骚精神的理解。屈原《渔父》对后世辞赋、散文等的检讨则显示了屈辞"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深广影响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因为开设公开课《渔父》,笔者在一直反复研读文本、查找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逐步形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现总结如下:一、确定"渔父"为主要对象在笔者以往教授《渔父》的过程中,基本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将文中屈原形象作为主要教学对象。但在本次教学准备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一些疑问:文章为何是"渔父"而非"屈原"作为标题?文本主体内容虽以渔父与屈原对话为主,但为何对渔父的描述明显要多?文章虽以屈原开篇,又为何要以渔父结尾?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做出大胆猜测,莫非作者就是要重点突出"渔父"这个人物形象,而"渔父"形象也并非是往常所认为  相似文献   

9.
《渔父》: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目前研究现状,《渔父》的作者仍定为屈原较为合理。《渔父》作为一篇真实反映屈原流放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渔父”当是屈原采用“分身立言”、“人物的自我分裂”的艺术手法所幻化的人物,是屈原的另一半,是屈原形象决不可少的必要补充。《渔父》实是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由于“渔父”的塑造,屈原的真才有所寄托,美善得以升华。而且,通过“渔父”的设置,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美再一次地焕发璀璨光芒。  相似文献   

10.
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自《渔父》问世后,常为后人评说,但大多认为屈原和渔父处于对立位置。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观点为例进行分析,纠正关于渔父论述的偏差,从屈原和渔父对现实的认识、两人的执着、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指出屈原和渔父实质上是一个本体的两面呈现,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而不是对立相反的。  相似文献   

11.
《渔父》的作者 ,自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后一直就有争议。本文从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两个方面进行研讨 ,确认《渔父》与屈原其他作品相符 ,当是一脉相承的 ,应该把著作权璧还给屈原。  相似文献   

12.
关于屈原的身份、思想及地位 ,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 ,说他是“文学弄臣” ;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 ,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 ,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同时 ,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 ,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3.
屈原是楚人熟悉、敬仰的人物。作为艺术形象,《离骚》中的屈原有着鲜明的个性:既有“内美”,外加“修能”,有耿介不随的性格,有崇高的“美政”理想以及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有悲愤不平的情感体验,有以死保清白、殉理想的悲剧性人生实践。这些特征又由于与“党人”、“群小”的尖锐矛盾冲突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凸现。同时在屈原内心,又有着进与退、去与留、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与决择。这一切使得屈原的艺术形象具有了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形成文学史上解不开的“楚骚”情结。早在战国末期,就有一批以屈原生平遭遇为题材的作品,显示了当时人们对屈原内在品质与外在努力的理解与赞叹,对屈原悲剧命运的同情与叹惋。《卜居》和《渔父》即为其代表。  相似文献   

14.
《远游》是《楚辞》中较为特殊的一篇。传统观点认为它是屈原的伟大创作之一,是研究屈原思想、评价屈赋艺术成就的重要作品。然而现在流行观点认为,《远游》并不是屈原所作,从而对千百年来《楚辞》学者对这一作品的解读提出质疑。总之,作者判断是深入研究文本的门径,任何研究者都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15.
褚斌杰先生说:“考察一下屈原以前那些所谓《九歌》的内容和性质,弄清它们之间的来龙去脉,无疑会有助于我们对现在屈原作品的理解、定性和评价。”这是很正确的。这也正是我们考察夏朝《九歌》的意义所在。李嘉言说:“可知《大荒西经》‘启上三嫔于天’,《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与男女荒淫之事有关。启因荒淫得《九歌》于天上,复藉《九歌》荒淫于地下,则启之《九歌》,必系淫靡之乐,可以断言。”此外,如闻一多、郭沫若、游国恩、姜亮夫、陈子展、汤炳正、马茂元、褚斌杰、金开诚等现、当代楚辞研究大家都秉持着这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崭新的角度,对屈原《渔父》一文中的渔父形象,提出了再认识,再评价。传统观点认为,渔父黑白不分,随波逐波,保身全命,自求安乐,是个反面人物形象。而作者则认为,渔父是一个具有道德主体意识的典范,他的行为方式是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17.
威廉·布莱克和屈原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布莱克的预言诗深奥难懂,屈原的诗谲绮深远,两位诗人在作品中创作了大量的神话意象。浪漫主义文学惯于借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神话意象来寄托理想和情感,而神话意象则是作品艺术内涵的容器。因此,该文将对布莱克《四天神》和屈原《远游》中的神话意象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丰富布莱克和屈原的研究视角,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为两位诗人的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渔父》中渔父的"莞尔而笑",耐人寻味,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探讨文中的"笑"的意味,可以明晰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深化对文章意蕴的认识。基于"笑"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笑"读进去,在诵读中从"笑"读开去,领略屈原的人格之美和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19.
《药》与《夜》这两篇脍灸人口的佳作,不仅在标题的拟定、人物的安排、主题的设置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在艺术风格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0.
《吊屈原赋》、《服鸟鸟赋》皆为汉代咏怀写志名篇。通过笺释,我们认为:《吊屈原赋》乃现存汉代表现"士不遇"主题的重要作品,其写法上继承了屈原《离骚》香草美人之传统,赋中大量用比,连类繁举,在对屈原的遭遇深表同情的同时,还对迫害屈原的群小表示了极度的愤慨,因而《吊屈原赋》在悲悼屈原的同时,也在悲悼自己。尤其是用古事写今情,做到了古典今情的完美统一。而《鵩鸟赋》通篇大旨,在以道家齐物之理,自慰远谪之情,其中"齐生死,等荣辱",以对抗人生之牵累与忧患,尤为突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论其艺术特色时说:"贾谊《鵩鸟》,致辨于情理。"而在赋体文学发展中,"《鵩鸟》为赋之变体,即其体而通之,凡能为子书者,于赋皆足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