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永青 《考试周刊》2024,(12):79-82
项目式学习以真实问题或主题任务为引领,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过程,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文章以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为切入口,对当前小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选择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一亿有多大”作为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案例,研究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项目式学习,落实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与此相呼应,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等部分都明确提出了“理解”“体验”“探究”等行为动词所界定的过程性目标。正因如此,关注学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教学研究也备受重视。  相似文献   

4.
蒋庆昌 《教师》2012,(21):48-48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目的。笔者将根据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应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途径、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需求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也因“生成”而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境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经过几年的课改,广大教师对数学课堂合作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就小学数学学生课外合作学习进行初步探索。在新课程中,已完成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但应该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教育与指导,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单一”转向“全方位”,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学会”转向“会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合作学习突出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以开发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为重点,通过营造多边互动、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形成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和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的现代意识。合作学习能力指导与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能力是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如何进行“合作能力”的指导呢?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杨万柱 《山东教育》2004,(25):37-38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工协作、交流讨论、互帮互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即合作式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合作学习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并把“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合作学习越来越被广大小学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三种基本的方式,即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称为“教学式”,学生个体的隐性内化和显性外化活动称为“独立式”,学生与学生互动称为“合作式”,  相似文献   

11.
“项目学习”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制作“节能环保”主题网站的项目,从确定项目、学习情境与学习资源的设计、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与控制、项目学习评价方案的设计四个重点关注环节入手,探讨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中应用与实践“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处理信息、合作探究的“经历”与“体验”过程中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等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主题式学习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能够实现课堂上“教”与“学”主体的转化。文章根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提升数学课堂学习有效性为目的,通过前期调研、教学实践和理论论证,结合教材内容、学情生情以及教学需求等,对如何优化与创新主题式学习单进行深入探究,总结了五种设计模式,即概念主题式学习单、计算主题式学习单、问题主题式学习单、德育主题式学习单、实践主题式学习单,以期通过给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学习任务,激发主观能动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实践操作等提供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刘会兰 《学苑教育》2012,(16):60-6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能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中学化学教学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的优点,把“教”与“学”的过程并重化,既重视如何教,又重视怎样学。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灌输”、“识记”、“填鸭”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学不应以学生被动听课和让学生反复练习为主要的形式,而应该设置动手实践,动脑分析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与思考.笔者设计了“平行线的性质”这样一堂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引发他们进行数学思考,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全新的、科学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人的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以“动手、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进行了许多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也存在一些对探究性教学的误区,在这里就几个认识的误区做一些剖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本文?:通过创设愉快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选择内容,提供材料,创设探索的条件;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创造的潜能三方面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探究”式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洋思”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理念.在“洋思”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过程都是学生在学,教师出示课堂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自学从书中找答案、找方法,做近似例题,这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全新的、科学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人的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以“动手、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并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已深入广大教师的心中,突出学生合作探究为主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今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方兴未艾。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