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解释名词题 1)刑法学 3)刑法体系 5)立法解释 7)学理解释 9)文理解释 11)限制解释 13)犯罪构成 15)同类客体 17)一般客体 19)复杂客体 21)犯罪客观方面 23)作为 25)危害结果 27)刑事责任年龄 29)犯罪特殊主体 31)故意 33)间接故意 35)疏忽大意的过失 37)意外事件2)刑法4)刑法解释6)司法解释8)论理解释lO)扩张解释12)刑事责任14)犯罪客体16)直接客体18)简单客体20)犯罪对象22)危害行为24)不作为26)犯罪主体28)刑事责任能力30)犯罪主观方面32)直接故意34)过失36)过于自信的过失38)正当防卫3q)紧急避险41)犯罪预备43)犯罪中止45)犯罪集团47)…  相似文献   

2.
解释名词题 1)刑法学3)刑法体系5)立法解释7)学理解释9)文理解释 11)限制解释 13)犯罪构成 巧)同类客体 17)一般客体 19)复杂客体21)犯罪客观方面 23)作为25)危害结果27)刑事责任年龄29)犯罪特殊主体 31)故意33)间接故意35)疏忽大意的过失37)意外事件2)刑法4)刑法解释6)司法解释8)论理解释10)扩张解释12)刑事责任14)犯罪客体16)直接客体18)简单客体20)犯罪对象22)危害行为24)不作为26)犯罪主体28)刑事责任能力30)犯罪主观方面32)直接故意34)过失36)过于自信的过失38)正当防卫39)紧急避险41)犯罪预备43)犯罪中止45)犯罪集团47)首要分子49)胁…  相似文献   

3.
一、名词解释: 刑法 刑法学 刑法体系 罪行法定原则 罪行自负原则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属地原则属人原则 保护原则 普遍原则 刑法解释 立法解释 司法解释 学理解释 论理解释 文理解释 刑法的溯及力 刑事责任 犯罪构成 犯罪客体 同类客体 直接客体 一般客体 简单客体 复杂客体 犯罪对象 犯罪客观方面 危害行为 作为 不作为 意外事件 危害结果 犯罪主体 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 年龄 犯罪 主观方面 犯罪故意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犯罪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 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 犯罪既遂 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 犯罪预备 共同犯罪 犯罪集团 主犯 从犯 胁从犯 教唆犯 继续犯 想象意合犯 惯犯 结合犯 连续犯牵连犯 吸收犯 刑罚 刑罚体系 主刑 附加刑管制 拘役 罚金 剥夺政治权力 驱逐出境 量刑 法定情节 累犯 自首 立功制度 数罪并罚 缓刑 减刑 假释 时效赦免  相似文献   

4.
一、名词解释刑法 刑法学 刑法效力范围 刑法的溯及力 犯罪 犯罪客体 同类客体 直接客体 一般客体 简单客体 复杂客体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体 犯罪主观方面 危害行为 作为 不作为 刑事责任 危害结果 刑事责任能力 犯罪故意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犯罪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意外事件 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犯罪既遂 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 犯罪预备 共同犯罪 主犯 从犯 教唆犯 继续犯 想象竟合犯 连续犯 牵连犯 吸收犯 惯犯 刑罚 刑罚裁量 数罪 数罪并罚 刑法执行 …  相似文献   

5.
1解释名词1)刑法学3)刑法体系5)立法解释7)学理解释9)文理解释n)限制解释13)犯罪15)类推17)同类客体19)一般客体21)复杂客体23)犯罪客观方面25)作为2)刑法4)刑法解释6)司法解释8)论理解释10)扩张解释12)刑事责任14)犯罪构成16)犯罪客体18)直接客体20)简单客体22)犯罪对象24)危害行为26)不作为27)危害结果29)刑事贵任年龄31)犯罪特殊主体33)故意35)间接故意37)疏忽大意的过失39)意外事件41)紧急避险43)犯罪预备45)犯罪中止47)共同犯罪49)主犯51)从犯53)教唆犯55)想象竟合犯57)结合犯59)连续犯28)犯罪主体30)刑事责任能力32)犯罪主观方面34)直…  相似文献   

6.
一、重点名词:刑法 刑法学 刑法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罪责 刑相适应原则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刑法效力范围 刑法空间效力 属地原则 属人原则 刑法的溯及力 犯罪 犯罪构成 犯罪客体 同类客体 直接客体 一般客体 简单客体 复杂客体 犯罪客观方面 危害行为 意外事件 犯罪主体 刑事责任能力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故意 犯罪过失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犯罪既遂 犯罪预备 犯罪未逐 犯罪中止 共同犯罪 主犯 从犯 胁从犯 教唆犯 继续犯 想象竞合犯 连续犯 牵连犯…  相似文献   

7.
一、名词解释:1.溯及力 2.犯罪构成 3.作为 4.刑事责任能力 5.犯罪的故意 6.犯罪的过失 7.犯罪目的 8.正当防卫 9.紧急避险 10.犯罪中止 11.教唆犯 12.想象竞合犯 13.刑事责任 14.拘役 15.刑罚 16.剥夺政治权利 17.累犯 18.自首 19.缓刑 20.赦免二、填空题:1.刑法是关于、和刑罚的法律。2论理解释可分为解释和解释。3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和的效力。4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5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的或具体的。6在刑法理论上,危害社会的行为可分为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即和。…  相似文献   

8.
1 解释名词 1)刑法学 2)刑法 3)刑法体系 4)刑法解释 5)立法解释 6)司法解释 7)学理解释 8)论理解释 9)文理解释 10)扩张解释 11)限制解释 12)刑事责任 13)犯罪 14)犯罪构成 15)类推 16)犯罪客体 17)同类客体 18)直接客体  相似文献   

9.
一、名词解释刑法 刑法解释 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溯及力 犯罪 犯罪构成 犯罪客体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体 犯罪的故意 犯罪的过失 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 犯罪既遂 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 共同犯罪 想象竞合犯 牵连犯 刑事责任 刑罚 主刑 刑罚裁量 累犯 自首 数罪并罚 限制加重原则 缓刑 减刑 假释 时效二、选择题1.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里的“但书”表示的是。A .对前段的补充 B .对前段的限制C .对前段的强…  相似文献   

10.
一、名词解释:2、__制度是我国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必要1、刑法学.2、刑法.3、刑法体系.4、刑补充.法解释.5.立法解释.6、司法解释.7.学理解3、刑法的体系就是指刑法的__和_.释.8、论理解释.9、文理解释.10、扩张解4、刑法中的“但书”一般表示:a.__;释.1!。限制解释.u、刑事责任.u、犯罪.5.—一;C.——、.14、犯罪构成.!5、类推.16、.犯罪客体.17、5、我国刑法解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_.同类客体.18、直接客体.19、一般客体.20、6、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的原则是_.简单客体.ZI、复杂客体.22、犯罪对象.23、7、刑事责任就是指行为人对_.一所引…  相似文献   

11.
重点概念22.犯罪主体——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对自己的罪行应负刑事责任的人。23.刑事责任年龄——法律规定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24.刑事责任能力——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25.犯罪特殊主体——除具备一般犯罪主体的条件外还必须具有特定的职务或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26.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他所实施的社会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27.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相似文献   

12.
杨毅 《当代电大》2001,(4):46-47
1 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 1)刑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刑法及其所规定的_。 A.犯罪 B.犯罪和刑罚 C.犯罪和刑事责任 D.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2)我国刑法的斗争对象是_。 A.一切违纪违规行为 B.一切违法行为 C.一切犯罪行为 D.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 3)下列机关中,_有权进行司法解释。 A.公安部 B.最高人民法院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全国人大常委会 4)根据解释的效力分类,刑法的解释分为_。 A.限制解释 B.学理解释 C.司法解释 D.立法解释 5)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种情况属于_。 A.论理解释 B.文理解释 C.司法解释 D.立法解释 6)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_。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7)我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即刑事管辖权范围)的原则是_。  相似文献   

13.
第十讲 犯罪主体一、犯罪主体的概念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并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只有达到一定年令,并且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才能成为犯罪主体,法人则一般不能成为犯罪主体.关于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问题,刑法学界也有不同的意见.本教材的观点坚持法人不能成为犯罪主体,列举了四点理由.也有人主张根据法人犯罪日益增多的情况,应把法人列为犯罪主体,况且我国单行刑法和海关法已经这样做了.二、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并且参考了国际上的立法例,我国刑法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1、已满十六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2、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  相似文献   

14.
1994年上半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法学试题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ic分)1.犯罪的直接客体是危害行为指向的具体犯罪对象……………………………………()2.虐待罪的主体属于特殊主体。……()3.我国刑法分则中的故意犯罪都是既可以由直接故意也可以...  相似文献   

15.
持有型犯罪行为具有静态性特征,对其主观方面,刑法学界存有诸多争议。根据社会一般人通常应有的经验与常识,对特定物品或财产的持有当然应当出于故意,而且一般通过证明持有事实就可以证明持有故意。对于持有型犯罪来说,持有的核心意思是主体对特定物有意识的控制,而过失谈不上控制。加之我国刑法没有规定过失可以构成持有犯罪,因而过失不能构成该类犯罪的主观罪过。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刑法中不存在“不问主观过错”的犯罪,由此决定了持有型犯罪不能适用严格责任。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七、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确一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总和。 ①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②犯罪的客观方面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主要指犯罪的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 ③犯罪主体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  相似文献   

17.
第四章刑法1 概念刑法、犯罪、犯罪构成、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类推、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共同犯罪、犯罪集团、主犯、胁从犯教唆犯、刑罚、主刑、附加刑、管制、拘役、罚金、量刑、累犯、反革命累犯、自首、数罪并罚、缓刑、减刑、假释、时效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论述计算机犯罪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其犯罪主体既有一般主体,也有特殊主体,侵犯的是复杂客体,既可由故意,也可由过失实施计算机犯罪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两种行为。  相似文献   

19.
第四章 刑法 1 概念 刑法、犯罪、犯罪构成、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类推、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共同犯罪、犯罪集团、主犯、胁从犯教唆犯、刑罚、主刑、附加刑、管制、拘役、罚金、量刑、累犯、反革命累犯、自首、数罪并罚、缓刑、减刑、假释、时效 2 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定罪与量刑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活动的两个基本环节.定罪是量刑的前提.定罪准确,量刑才有可能适当,定罪是关键.研究犯罪主观方面有助于定罪和量刑.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还包括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犯罪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两种类型.如何区分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类型,是难点也是重点.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分别阐述了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类型的区别和联系.犯罪目的对于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