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我国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呈一片繁荣之势,与以前的电视剧相比,也有了很多新特点,主要体现在:视角上:由仰视到正视,还原英雄为真实的人;背景上:由战争到和平,展现和平年代的英雄;人物上:由将领到小兵,关注英雄的历练成长。该文试通过分析2000---2011上半年的一些优秀军事题材电视剧中的英雄形象,说明新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中英雄形象塑造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
五六十年代肃反反特小说,都带有明显的政治化时代背景,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带有政治色彩,特别是公安刑侦人员,都被塑造成"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到了新时期,公安法制小说中人性得到回归。80年代末90年代的公安法制小说"政治化"、"英雄化"明显弱化,"去政治化"、"去英雄化"的倾向愈加明显,海岩的公安法制爱情题材小说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伊始,军旅小说热销,军事题材电视剧热播,中国的军旅文学已然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尤其是<亮剑>,对该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可见其较建国以后的战争小说在审美模式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其新质主要体现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相似文献   

4.
小说<当代英雄>是19世纪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代表作,它不仅在内容、题材上有所创新突破--塑造了"多余人"毕巧林的人物形象,而且在叙事手法上也有别于其他传统小说.从小说的叙述逻辑层面看,小说的叙事时序呈现多元化跳跃性,叙事视角也出现了多重转化.这使<当代英雄>具有现代性的叙述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军旅小说经历了一个解构-重建-发展的过程.解构时期的"农家军歌"和"大院小说"侧重对军人的世俗化写作,重建时期作家再次意识到英雄出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努力寻找当代英雄.新世纪前后,一系列长篇小说出炉,英雄以群体方式亮相文坛,英雄形象得以重塑,英雄叙事走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莫言小说的创作基础是历史观。历史观不仅决定了莫言的英雄崇拜情结,而且使莫言小说的历史叙事传奇化、人物塑造英雄化。莫言小说的英雄主义给新时期文学注入了强者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军事题材电视剧传播的社会文化心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军事题材电视剧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原因有多方面的,从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军事题材电视剧唤起了观众的英雄情结;二是军事题材电视剧作满足了本土观众看故事的愿望,情节曲折、人物生动是故事好看的保障;三是明星效应亦属于形式方面的好看元素。  相似文献   

8.
当前军事文学作品的英雄形象与建国初期军事题材小说的英雄塑造有着很多异质性。本文以《红日》、《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例,认为由于政治背景的差异,创作主体的不同动机,以及读者日益多元化的接受观念,不同的英雄形象体现了一个转变。两部作品为英雄人物设置了不同的出场形式,展现了英雄形象从高大到平凡的过程。不同女性形象也展示了从神化到人化的英雄模式,达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红日》初步实现了英雄形象的人化,而《我的团长我的团》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体现了去政治化,完善了英雄形象塑造模式。  相似文献   

9.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是当代小说的重要类别之一。50-60年代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强调对英雄人物正面形象的塑造,常常以革命浪漫主义加避对战争苦难的描写,以英雄主义,大无畏的气慨来淡化作为个体的人在战争中所受的创伤,新时期文学业工始后,这样的创作倾向有所改变,90年代,以邓一光为代表的作家注重描写英雄的普通性和普通人的英雄壮举,表现了经历苦难的人们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前苏联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作为重要参  相似文献   

10.
孙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了战争和把握了战争,为我们创作了一篇非战争化的军事题材小说,为当代文学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下了一座丰碑。对题材非战争化、非冲突化;对人物和情节的淡化构成了《白洋淀》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十七年”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女战士,还是参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新人,她们的思想和行为原则都是:要想救出自己,只有从救出大家做起,献身于所谓社会的或集体的斗争。女英雄的形象塑造是在“雄化”、“道德化”和“非家庭化”这些权力话语的男性修辞策略之下展开的。其结果是“十七年”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被权力叙述主体塑造成为一种在性别和英雄特征上都难于辨认或自相矛盾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张扬的个体意识对近年来军事题材影视剧中英雄形象塑造产生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塑造个性化英雄形象(草莽英雄),建构个体的现代成长寓言(草根英雄),追寻个体价值(无名英雄)。但个体意识并没有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个体价值、意义的追寻始终在集体主义话语框架下展开,实现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绿野仙踪》作为清代的一部很有特色的百回长篇小说,融神魔、历史、英雄、世情等小说为一体,体现了清代小说的多向型和兼容化的发展方向,在注重对小说题材、文化内涵、叙述手段单向性深度发掘的同时,也致力于小说多向性广度的开拓,《绿野仙踪》的出现,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在英雄儿女小说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其借鉴才子佳人小说颇多,笔者从爱情婚姻观、对忠孝节义的提倡、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才”的认识等方面,来探讨才子佳人小说对英雄儿女小说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语境中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开始逐渐崛起。导演身份的本土化、多元化代替了过去的单一化,转变了传统叙事模式,强化了人文关怀价值。在塑造良好“新疆形象”及中华民族身份的整体建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沈慧 《文教资料》2012,(8):27-28,44
建国初十七年,在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中,用雄健的笔调正面突出英雄人物、抒写艰苦卓绝却必然胜利的战争成为主流。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却以细腻抒情的笔调去叙写战争中的"日常小事",去展现既平凡普通又纯真美好的人性,凸显洋溢着青春与生命活力的个体,而鲜活的生命在战争中消亡带来了强烈的悲剧效果,从而使得这篇小说不再仅仅是带有强烈政治倾向的"英雄颂歌",而成了一种悲剧化的抒写。  相似文献   

17.
英雄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书写对象,《三体》塑造了一群与众不同的英雄形象——冷酷的英雄。不同的时代,英雄主义在文学中必然呈现独异的色彩。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英雄主义大致经历了文化启蒙的个性英雄主义、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高度理想化的"扁平"英雄主义、充满反思性和悲怆感的英雄主义以及"反英雄化"、"祛英雄化"的演进过程。只有将《三体》置于近百年中国文学英雄叙事的衍变中,才能对其英雄主义的特质以及艺术价值做出更切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军旅小说经历了一个解构-重建-发展的过程。解构时期的“农家军歌”和“大院小说”侧重对军人的世俗化写作,重建时期作家再次意识到英雄出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努力寻找当代英雄。新世纪前后,一系列长篇小说出炉,英雄以群体方式亮相文坛,英雄形象得以重塑,英雄叙事走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历史题材的西藏书写小说《水乳大地》以新视角将历史和想象融合,作品中百年的历史在范稳笔下充满文学魅力和历史理性,英雄形象的人性化塑造成为其另一特色。本文通过对文学与历史的互文作用、英雄情结的表达等对小说进行分析,进一步体会其西藏书写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英雄崇拜是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塑造英雄形象是战争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我国当代战争小说叙事中,英雄形象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符号,英雄形象的塑造、英雄史观的变迁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与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密切相关,与当代作家对人和人性的关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