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诗画关系的"诗画一体"论与"诗画异体"论的纷争,古往今来一直没有停止。"诗画一体"说以诗画融合为美,而"诗画异体"说则认为诗画以分离为美,两种观点看似各守一端、相互冲突。实际上,二者之间争论的焦点是针对诗和画的不同媒介展开的,然而无论取哪一端,都会发现它们都承认诗和画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和目的——情感寄托。  相似文献   

2.
诗画关系经历了从"诗画一律"到"诗画异质"的变化,其中,诗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但是,诗画表现方式的不同并不能说明它们各自功能的强弱,它们是同属于艺术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有艺术所具有的表现能力。不宜对诗和画的表现力作出强弱之分。诗和画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诗与画在形式和内蕴上的对比来阐明诗与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将中国的诗画同西方的诗画进行比较性研究来加深我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部分来论述诗画关系:首先,从作品创作的角度而言,诗与画的关系是互补的;再次,从作品接受的角度讲,诗与画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进一步强调对于诗画之意味的领悟,接受者(读者)的特殊性;接着,本文试图对诗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总结,明确它们之间形式上的不同和内蕴上的一致;最后,本文对中国之诗画关系和西方之诗画关系的差异进行论述,在两种不同的文化态度取向中,对诗与画的关系进行更广层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诗画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古今中外著述颇丰。我国自古强调"诗画一律",注重诗与画之间的渗透融通。钱钟书先生在莱辛《拉奥孔》的启发下将目光转向"诗画异质"说,于1939年发表《中国诗与中国画》,并提出"旧诗或旧画的标准分歧是批评史里的事实。"[1]28文章从钱钟书先生这一观点产生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展开论述,即:儒学精神和佛道文化对诗画艺术的不同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5.
诗与画作为两种紧密联系的艺术样式,被称为孪生姊妹。“书画异名而同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等名言隽语足以表现二者作为姊妹艺术的相通互借之处。然而,诗与画毕竟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其特殊性自不待言。况且中西艺术史上关于诗画的比较研究又是以各自的艺术实践为基础的,同样是诗,或同佯是画,在中西方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本文就以中西方传统的诗画对比观为基点来探讨它们各自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在诗与画的关系上,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在《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名言,而在《书摩诘蓝田烟雨  相似文献   

6.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本质的不同,在中国画中却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文认为诗与画的融合从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形态,在内在关系上具有同一性,中国古代哲学艺术精神及文人画是这种同一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诗画自古相提并论,但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画本质的是苏轼。而东坡论诗画莫若于"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二句。文章从此两首诗入手,论述苏轼在艺术创作本质和美学精神高度上将诗画二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下的新式教学方法近年来备受推崇,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诗画合一"的教学方法。提出从以下三点进行改善小学美术教学形式:营造诗与画和谐共处的课堂环境;开展诗与画有关的课外活动;设计不同特色的"诗画合一"的课型。  相似文献   

9.
诗与画的关系问题,中西方自古以来就有很深入的研究,德国18世纪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莱辛认为诗与画是异质的,诗与画的媒介与题材不同,并且二者是无法统一和谐的。但在新时期新媒体语境下,诗与画的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互文性增强,诗画趋向一体性又重新回归到主流视野中。  相似文献   

10.
诗与画的关系在中西方历来就是文艺家们十分重视的一个议题。据考证,在我国诗画结合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魏晋以后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促进了诗画的结合,密切了两者的关系。唐代出现了以王维为代表的诗画结合的创作典范,这使诗画的结合从密切进入了交融相通的发展阶段。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在诗画结合方面亦有所体现,除了为画题诗外,在诗歌创作中也注意诗画的结合——诗中有画。清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读老杜入峡诸诗,苍凉幽迥,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唯此老使笔如画,昔人谓摩诘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方之杜陵,未免一邱一壑。”在唐代诗画的结合虽然已进入比较成  相似文献   

11.
诗画的同异是艺术美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话题。诗和画既然同为艺术,当然就有同质性,它们又并不属于同一门类的艺术,又具异质性。诗画互通,但诗中有画,又不全是画;画中有诗,又不全是诗。  相似文献   

12.
诗、画这两门姐妹艺术,有着天然的姻缘。这种姻缘本身就构成比较分析的基础,我们可以研究诗、画的对应、影响和互相借鉴。有时候,诗人本身就强烈意识到自己的主题、布局、技巧、形式安排和思想发展方式得益于美术,或者是有意识地将美术技巧运用到诗歌里,甚至诗人本身就是画家。 我国古代很注意诗和画的关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价已成为后世的一个美学标准。现在,国外对文学与其他艺术的比较研究已成为比较文学学科中一个特定的领域;我国也时有专门研究古代文学中诗画关系的论  相似文献   

13.
诗画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古今中外著述颇丰.我国自古,强调“诗画一律”,注重诗与画之间的渗透融通.钱钟书先生在莱辛《拉奥孔》的启发下将目光转向“诗画异质”说,于1939年发表《中国诗与中国画》并提出“中国旧诗和旧画有标准上的分歧”.本文试就钱钟书先生这一观点产生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展开论述,即:儒学精神和佛道文化对诗画艺术的不同影响,并就文中部分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4.
题画诗是诗的王国里一朵灿烂夺目的奇葩,有其历史发展的轨迹。诗与画在先秦两汉是各自独立发展的,魏晋南北朝诗画创作开始融合,产生了题画诗,使题画诗成为一个独立的诗体并出现了题画诗的大家。唐代完成了这种融合,宋代则把题画诗创作艺术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高峰,并建构了题画诗的理论体系,苏轼则是这一峰巅的旗帜。 苏轼的题画诗不但以诗评画,缘物寄情,而且还从诗画创作中建立诗画同源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以诗  相似文献   

15.
心中一直有一个梦,一个语文的梦,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语文的梦,如水在口,冷暖自知。 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是——“文化味、语文味、儿童味、智慧味”俱全的“诗画语文”。“诗’’乃文字,“画”乃视像,“诗”与“画”的互现,或者说文字与视像的互现,是诗画语文的理想和信念。  相似文献   

16.
诗画恩怨大漠孤烟直,表现大漠空无所有,只需一线横跨画面;无风,孤烟上升,形成一道纵直线。长河落日圆,长河是一道弯弯的长曲线,落日是一个圆圈。王维这两句诗书写大漠的苍茫、浩瀚且华丽,发挥了形式美中直与曲的对照魅力。苏东坡品味出王维的诗中画和画中诗,但王维的画上却从不题诗,诗不是画的注脚,画不是诗的插图。后世在画面上直接题诗了,所谓诗画相得益彰,但从何处相得?他们难得彼此知己,相逢对饮千杯少。遗憾的是,多数情况却是同床异梦,话不投机半句多。画上题诗绝不等于画中有诗,甚至是诗画相悖,彼此缺乏了解,谈不上水乳交融的爱情。贾岛以苦吟闻名,他的诗  相似文献   

17.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苏轼诗画创作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有画意、绘画有诗情的特征。在过去,人们大多是从王维的诗与画的角度来分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试从苏轼的诗与画的创作入手,来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苏轼诗画中的具体体现,这也指明了苏轼的诗画创作遵循了诗画一律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若即若离殊途同归——中国传统诗、书、画关系琐谈叶坦关于中国传统诗、书、画的危机已谈了许多年,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企图以变法来挽狂澜于既倒。其中一种“变法”就是打破诗、书、画的界限,以诗代画,以书代画,诗画混合,书画混合,等等。其理论根据之一,则是认为诗、...  相似文献   

19.
任远 《文学教育(上)》2010,(12):101-101
“诗画一律”是古代诗论家、画论家的著名观点。这是因为诗在内容上很多都是写景、咏物,从而极易呈现出与画相关联的描述性和呈现性的特点。郭熙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把诗画的联系描述得非常准确。这其中的集大成者是王维。苏轼就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20.
"诗中有画"是诗歌创作的一种理想,其多种表现形式及不同境界可以从"画意入诗"、"诗形如画"到"诗画一体"诸方面得到体现.诗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在不断更新,其融合绘画元素的突破和发展是一个吐故纳新的开放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