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评梅是一个有着孤独生命意识的作家,这种意识决定了她的作品具有某种孤独的特质.石评梅生命中的孤独意识来源于她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和坎坷的爱情.高等教育的经历使她不能见客于世俗的群体,导致她虽然在精神上获得自由但却失找不到新的依托;深刻认识了现实的黑暗却产生了对现实的鄙夷和巯离,从而她陷入了深深的孤独.  相似文献   

2.
石评梅是活跃于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坛上的女作家,她的创作时间不长,但留给后人的作品却不少。她的作品以散文和诗歌见长,大多是生平的自叙、心灵的坦露和真情的抒唱,是“自剖”文学。石评梅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这是社会时代的普遍性和个人的偶然性相结合的使然。尤其在与高君宇的爱情问题上,相爱又不敢爱,徘徊莫定,直到高君宇逝去才得以解脱,却又痛悔永失爱人。在她的哭悼文中,一改以往东方女性温柔含蓄地表露感情的形象,而是以呼天抢地,撕人心肺的大胆直白震撼读者,构成了同时代文学史上无人替代的石评梅式创作风格。同时,石评梅的悲苦一生以及无性的多愁善感,使她的作品冷艳、凄清,充满“感伤”的情调。当然,石评梅的创作风格并非单一化,《我告诉你,母亲》这类诗歌便具雄丽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石评梅的离家"出走",不仅仅是其在"五四"思想和社会解放引领下被动式的个人选择,而更多地是基于要逃离俗常生活的内在叛逆愿望之驱使.从当时时代和知识青年关系看,石评梅离晋赴京应该具有空间性与文化性的双重指向.我们与其把它当作一种行为姿态,倒不如把它视为一种精神追求更为恰当.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正因为石评梅与传统以及传统主导的俗常生活有割不断的联系,她又不可能真正"逃离俗常",这是石评梅思想复杂性和精神悲剧性的真正由来.  相似文献   

4.
<正>萧红小传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萧红乃一代才女,非凡的文学才华让人惊叹,与庐隐、石评梅和张爱玲一起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她生逢战乱,一生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  相似文献   

5.
<正>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一说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1883年—1943年),安徽省旌德县人。吕碧城家学渊源,12岁时,她诗词书画的水平已经很高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著名诗人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1904年至1908年期间,吕碧城担任《大公报》主笔,发表了大量尊重女权、倡导妇女解放的诗词杂文。吕碧城两度周游世界,写了大量描述西方风土人情的诗词,脍炙人口,传诵一时。她的诗词造诣深厚,尤擅填词,字字  相似文献   

6.
孤独意识是石评梅孤独敏感的天性与个人生活感情遭遇相融合的结果,也是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相对立、相冲突的必然结果,更是她的自我认识觉醒后的一种必然心理。这种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石评梅的生存状态上。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鲜为人知的"闪电红颜",她就是"风流才女"石评梅,学名石如璧,乳名心珠,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所以自名为"评梅"。石评梅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深  相似文献   

8.
石评梅小说中具有浓重的女权色彩,尽管它是一个隐性的存在。她小说里女权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极重的女人气,第二阶段是女权阶段,这是她小说中女权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9.
石评梅革命理想的形成深受其生死恋人高君宇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这并不完全。石评梅所接受、期待、敬仰的是英雄们的巨型思想/精神。这种精英思想对她的创作有着导引的作用。在精英思想的导引下,在自我的不断超越中,她抛开了个人的悔恨,把个人之爱升华为对英雄、民族的博大之爱。因此,她的人生和艺术同时散发着熠熠的光芒。  相似文献   

10.
石评梅,是我国二十年代继冰心,冯沅君等之后又一位活跃的女作家。她写诗歌,写小说,写剧本,也写散文……。从开始创作到一九二八年不幸病逝,短短六年左右的时间,就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可观的文学遗产。其中,为数最多、在她病逝后又得以结集出版的是散文。石评梅的散文大多数是抒情散文。作品抒发的都是出自作家肺腑的真情。在抒情达意时作家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段,而且文采绚丽、挥洒恣肆,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受到时人的称赞。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初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灿烂时代,当时以北京上海为中心,出现了许多传播新思想的刊物和代表新思想的人物。就山西省说,当时最早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是静乐的高君宇同志,他的战友石评梅同志是新文学战线上的一位作家。石评梅原名汝璧,1902年八月生于山西省平定县故里,她父亲石鼎丞先生系清末举人,民国初年在山西省立图书馆任  相似文献   

12.
石评梅是我国“五四”新文学开创时期的一位女作家。虽然,她已沉寂大半个世纪,但是,她那用血和泪谱写的一首首心曲,她那用爱情苦旅和人生悲剧编织的一章章诗篇,至今读来,亦不免令人荡气回肠。“五四”时期崛起的石评梅,无疑受到了时代变革的强烈冲击,时代的历史性变革也赋予她个人前所未有的生活空间与书写空间。标举着“科学与民主”、“个性解放”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将“人”的发现,“女性”的发现放到了社会和时代的前沿位置,解放人、解放女性,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标志;妇女与妇女问题,第一次进入了时代启蒙思想家的思考视…  相似文献   

13.
在石评梅青春年华之际写下的散文里,没有理想与憧憬,激情与浪漫,更多的是遍尝人生苦难的苍凉和超逸,历尽沧桑的幽深和哀叹.石评梅创作之所以会表现出这种透彻骨髓的悲剧气质,其原因有三:大时代背景下崇高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人生本是苦海"的生命本质的思考;寻找"小家"过程中不能如意的凄苦.  相似文献   

14.
石评梅与同时代的女性作家相比,她的创作时时表现出一种勇于尝试、力图创新的锐气,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主题与题材的丰富多样性、文体灵活地相互渗透、浓郁地主观抒情色彩等,都源于她个人的艺术追求,充分地显现出其创作的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她是个金发碧眼的瑞士美女,却取了一个很中国的名字——林小发;她不是唐玄奘,却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取经"25年,苦修汉文化;她从不追星,却是个彻头彻尾的"西游迷妹",硬是凭一己之力,翻译出版了《西游记》德文全译本,并摘得德国最负盛名的莱比锡书展翻译大奖。她就是瑞士女汉学家、翻译家爱娃。1968年,爱娃出生在瑞士比尔市,法语和德语都是她的母语。14岁那年,她第  相似文献   

16.
<正>这是一所朴素的学校,却努力为所有学生提供能"与世界对话"的舞台;这是一所新学校,却始建于1936年,拥有8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所小学,却能够让学生走进大学校园上课,大学的师生也能走进这所小学……她就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贸大附小")。2015年4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下简称"贸大")和惠新里小学(贸大附小前身)正式合作,开展资源共享与深度合作,共建贸大附小。贸大附小的历史是独特的,发展也与众不同。她遵循"让每一个儿童与世界对话"的办学理念,形成"至真至善至美"的校训,让其内化于心(精神  相似文献   

17.
刘曙华 ,女 ,汉族 ,1953年出生 ,1990年任张家界市教育局副局长 ,1991年至1996年任永定区委宣传部部长、张家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1996年至1999年任张家界市计生委主任 ,2000年任市教委主任张家界是个谜。她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还上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每天游人络绎不绝 ,但又是一个人类不适宜生存地区 ;她有飞机能钻过去的山洞 ,公路却九曲回肠 ,保证把你颠个七荤八素 ;她拥有全省最多的希望工程学校 ,却有500多所学校学生不足50人。过去 ,她孕育出了许多的人才 ,现在 ,她的教育现状怎样?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石评梅的散文有着自己独特的情绪底蕴,她的人生本苦的宇宙观与悲剧之美的生命意识、冷艳的超然与生命虚无的抗争、理智与情感间的冲突,是其心灵世界的真实记录和情感波折的确切书写,是涌自心灵深处的悲情歌吟。  相似文献   

19.
爱让我坚强     
1988年元旦前夜,一个新的生命降临人世,伴随她而来的是人们祈盼的新年,但这个伴随新年而至的生命,却没有看到父母双亲的欢笑与祝福,而是愁苦与哀怨。这一切只因为她是个女孩,已经有了一个女儿的父母,希望这第二个孩子能是个传宗接代的男孩。于是,这个小  相似文献   

20.
心灵的变奏——从散文创作看萧红的心态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提起那批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女作家,总令人扼腕叹息。石评梅、庐隐、萧红、罗淑,没有一个不是历经了生活的坎坷,苦苦挣扎奋斗过,终于撑起了一方自己的天空时,却让死神过早地带走了她们无量的前程。就萧红而言,她的文学创作生涯只有短短10年,却贡献了《生死场》、《商市街》、《呼兰河传》等一批动人的作品;在人生之旅上她仅走了31个春秋,最终怀抱寂寞和不甘离开了人间。我们该怎样感叹这不可续的才情和生命呢! 身为女性,萧红有过最不幸的遭际:花开的年龄便流浪无着,物质生活曾极度贫乏,情感世界又几度失落,这些灾难直接从生理上造成了她体弱多病,在人生最美好的20年华中时受病魔侵扰,直至最后早夭;从心理上则形成了她内向沉郁的性格,敏感纤细的气质和自强自尊的生活勇气。因而,尽管人们对萧红艺术上的成就交口称赞,但她坎坷多变的生活经历却似乎更能引发人们的兴趣,人们渴望了解她在生活磨难前的态度,探究她一次次抉择的心态依据。而最直接的途径就是研读作品,尤其是散文作品。一般说来,作家的身世之感、性格气质,或多或少、或隐或现都会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尤其像萧红这样一个才情胜过学识、感情富于理智的作家:无论写小说还是写散文,她使用的都是同一种文笔,一种非她莫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