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 Psalm of Life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较早传入中国的西方诗歌之一。自从传入中国后,该诗不断被译成中文。在所有译本中,以黄新渠的《生命的礼赞》、黄杲炘的《生之颂》和黄一宁的《人生颂》最为出名。本文通过对比《生命的礼赞》、《生之颂》、《人生颂》和《人生礼赞》这四个译本,分析各自的利弊,指出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不仅要注意意义对等,更要考虑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生颂》译文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人生颂》这篇诗歌作者和其写作的背景,从诗歌鉴赏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了《人生颂》的语言特点,评析了黄杲炘、黄新渠及黄一宁等三人的译文,并就翻译措辞和语气上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诗经》颂诗歌唱源于宗教仪式上的献神颂歌,因此,诵辞类歌唱是其最原本的内容。此外,《周颂》另有三类乐诗———舞诗、"礼辞"内容、仪式内容的歌唱,展现了颂诗歌唱的多样内容和复杂形态,也体现了周人对歌诗旨向与仪式精神的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的翻译理论下,《大学》的翻译有一定的局限性,翻译的"文化转向"为《大学》英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依凭个案,探讨"文化转向"视阈下《大学》章句如何英译,并兼论《大学》重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以杨自俭对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印度之行》的翻译和重译为中心,通过研究杨自俭在翻译与重译中所作的修改,从文学阐释学角度分析这一行为中的两个视域及其融合的过程,探究译本背后所体现的先见性与历史语境,从而对视域融合中译者的主体性有所理解。  相似文献   

6.
水汶 《天中学刊》2015,30(1):77-81
《执竞》是《诗经·周颂》中的一首祭祖诗。从诗歌文本及周初历史史实来看,《执竞》诗当为"三王并祭"之诗。其诗反映的祭礼,参证甲骨卜辞、金文,"禘"祭在周代当是祭祀先祖的礼仪,有独祭、合祭,其中便有"三王合祭"的祭礼,这与《诗经·周颂·执竞》内容相合。因此,综合诗歌文本、周初历史背景及禘祭礼仪考察,《诗经·周颂·执竞》当是反映"禘祭三王"的诗歌。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20,(4):66-79
在屈赋中涉及橘的作品只有一篇《橘颂》,然而《橘颂》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橘颂》创作于屈原的青年时期,而橘树的意象却贯穿在屈原的一生之中。杜甫是受屈原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人生经历与橘树有关。在杜诗中有大量作品涉及到橘树和橘子,杜甫热爱屈原的《橘颂》,并从中吸取力量,建构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屈原《橘颂》和杜甫《病橘》都具有文类学的研究价值。在杜甫的文学批评观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风骚共推激"。杜甫学习屈原而得诗歌之正,法国批评家狄德罗创造了正剧,杜甫创造了正诗。屈原和杜甫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人格典范。研究屈赋与杜诗有助于中华民族确立文化自信,有助于我们昂首阔步迈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标志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尤里·日瓦戈的诗作》其25首诗歌与小说《日瓦戈医生》前面的16章叙事文本互为阐释补充,演绎了作者的人生理想,也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小说主题。这些诗作本身又自成一体,将俄罗斯传统的诗歌创作技巧和现代主义诗歌主张有机融合在一起,视角独特,立意鲜明,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一组文学珍品。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新兴的一种文艺理论.它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是典型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它的一个基本理论是:渎者以其先有的期待视阈对文本进行接受。期待视阈指“读者在阅渎理解之前.对作品呈现方式的定向期待”.期待视阈有两大形态:“其一是在以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阈: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阈”。这两大视阈相互交融构成具体阅读期待视阈。笔者试着从这个角度解读沈从文的《边城》。  相似文献   

10.
据《东方早报》消息,近日,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体系方案通过专家审议,我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成为大洋海底地名命名体系。据中国大洋协会副主任李波说:"以《风》《雅》《颂》为主,将来在三大洋的海底为主线进行命名,《诗经》里面《风》《雅》《颂》中的《风》这部分重点在大西洋位置,《雅》在太平洋,《颂》在印度洋。"谈起选  相似文献   

11.
一曲雄浑壮美的人生礼赞--朗费罗抒情诗《人生颂》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惠蒂尔的评价 ,对朗费罗的《人生颂》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层面上做了简要的分析 ,着重说明的是 :《人生颂》是一首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达到完美统一的杰作 ,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惠蒂尔对作者及作品的赞美并非过誉之辞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与《圣经》分别是东西方文化的源头,无论是从思想内涵还是艺术形式上看,它们都对各自的文化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郭绍虞先生认为,风相当于抒情诗,雅相当于史诗,颂相当于戏诗。《圣经》包括旧约、新约两部分,从文体上看,诗歌约占其总篇幅的三分之一,《雅歌》是其中最著名的抒情诗。作为中西抒情诗的经典,  相似文献   

13.
最早的诗歌总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方的歌谣,在《诗经》中成就最高,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最大的诗歌总集清康熙年间由彭定求等十人编辑的《全唐诗》是中国最大的诗歌总集。全书有900卷,共  相似文献   

14.
美国诗人亨利·朗费罗的《人生颂》是西方第一首被译为汉语的诗歌。自清代以来,该诗就出现了各式中文译本,其中,黄杲斯和黄新渠的两个译本最具代表性。运用消极修辞对这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可看出,在选词、词序和句式结构三个方面,黄果断的译本要优于黄新渠的译本。  相似文献   

15.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学生能读出一些韵味.在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会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反复朗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体会诗歌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通过反复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朗读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通过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火炬颂》、《战地黄花》、《写在火红的战旗上》三部诗歌选集,是红卫兵诗歌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卫兵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王芳芳 《海外英语》2014,(6):197-200
美国诗人享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的诗歌《人生颂》是一首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杰作,为作者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该文针对全诗的美学特征,对其进行了韵律、结构、修辞、精神四个方面的美学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上博楚竹书《孔子诗论》释"颂"数语准确地揭示了《颂》诗的内涵,且是《毛诗序》对"颂"的阐释的直接依据和来源。颂时王之成功以告神是《诗经》三《颂》的本质特征。以上博《孔子诗论》释"颂"数语与相应诗篇相对照,在考查诗篇之义的基础上,考释《诗论》对《颂》的评语的含义,并纠正前贤之误。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新兴的一种文艺理论,它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是典型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它的一个基本理论是:读者以其先有的期待视阈对文本进行接受。期待视阈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呈现方式的定向期待”,期待视阈有两大形态:“其一是在以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阈;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阈”。这两大视阈相互交融构成具体阅读期待视阈。笔者试着从这个角度解读沈从文的《…  相似文献   

20.
《诗经·鲁颂·閟宫》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全诗共分为九章,文章结构清晰,是以歌颂鲁僖公祭祀、军功为中心的鲁国建国发展的历史史诗。诗歌主要对"国之大事"之祭祀与军力进行展示,并且改变以往"颂诗"颂神颂祖先为主的风格,歌颂当朝君主。作为史诗具有极为宝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