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作为目前流行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分析"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类别特征,然后运用沈家煊提出的"转喻的认知模型"来探讨这一结构的转喻本质,最后讨论该结构的语法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志华 《文教资料》2009,(20):38-4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非范畴化的角度出发,分析"X+的+中心语"结构转指"X+的+中心语"中的"中心语"的现象."的"字结构("X+的")从具有修饰语性质的形容词性范畴逐渐转为具有名词性质的范畴的过程就是非范畴化的过程.转喻和转借的认知模型对非范畴化的认知过程有很强的解释力."的"字结构的非范畴化也有着其他认知语用动因.本文就是对此结构的非范畴化进行的一次尝试性解读.  相似文献   

3.
"副+名"这一结构古已有之,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就有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在古代汉语中,涉及"副+名"结构的副词主要有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范围副词这三类,名词是以具体名词为主。在现代汉语中,涉及"副+名"结构的副词主要有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程度副词这五类,名词是以抽象名词为主。古代汉语中的副名结构语义单一,而现代汉语中的副名结构语义更加丰富、灵活,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将从语义、类型、语用三个方面,对"副+名"结构做一个纵向对比研究,表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虽悖常规,在使用中却相当流行。根据基于使用的模型分析,孩结构的合成过程表现为一个连锁认知过程,包含了感知、选择、激活、范畴化和整合五个认知步骤。该合成过程不仅表征了“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合理性,而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颇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把"是一个常用的数量结构,但在现代汉语中,它还可以充当副词,用来修饰动作用时之短、速度之快.研究发现,"一把"的这种副词用法是由其数量结构的用法经过非范畴化认知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类型、语义条件、该结构的认知特征和语用价值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求得更加全方位、细致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汉语名词化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由于汉语形态标记的非普遍性,汉语名词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出现或产生名词。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转换理论认为,人们出于不同的认知目的,可以对同一对象选择不同的元范畴进行认知。汉语名词化就是对认知对象从优选范畴到备选范畴转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存在副词修饰名词/名词短语这一现象,细究来看,存在程度副词+名词/名词短语、否定副词+名词/名词短语、时间副词+名词/名词短语、范围副词+名词/名词短语这四种构型,外加一个特定构式"比N还N"。和现代汉语一样,现代英日语也存在这一现象,且三者皆存在的构型为程度副词+名词/名词短语。现代汉英日语中,副词修饰名词/名词短语的实现方式皆为转喻和类推。  相似文献   

9.
从名词范畴的属性角度,重新解读了"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义特征,认为:1.名词有典型属性和非典型属性,"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对名词进行标记并说明非典型属性的凸显程度,但其凸显选择必须依赖于语境;2.不同类的名词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难易程度由典型属性和非典型属性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决定  相似文献   

10.
动宾搭配在现代汉语词语搭配中出现频率很高,也是蒙古族学生现代汉语学习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认知语义范畴的研究,为探索蒙古族学生动宾搭配新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研究所构建的基于语义范畴理论的汉语动宾搭配理论研究意义在于将要求学生掌握的带宾语动词和名词分别范畴化,同时将动词和名词的动宾关系范畴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认知层面将汉语动宾搭配模块化和系统化,降低学生汉语动宾搭配学习的难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英汉语言中"X+fy"和"X+化"的词化模式、对称与不对称性及其句法特征的异同为研究内容。研究发现:英汉语言中都具有"名词+fy/化"和"形容词+fy/化"两种词化模式;但存在语内和语际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英汉语在句法上存在差异。"形容词+fy"和"形容词+化"的句法相似,"名词+化"具有句法特殊性。英语两种词化模式所得到的动词都具有及物性,一般能带宾语,被动语,部分副词,祈使语。汉语中"形容词+化"和"名词+化"句法功能有差异,"形容词+化"能作谓语,不作宾语,用于被动句,不用在祈使句中;"名词+化"一般可作宾语,能用在被动句中,可受部分副词修饰,不能作谓语,不用在祈使句中。  相似文献   

12.
"苦心"在现代汉语中的两个词性都是由战国时期出现的特殊述宾短语"苦心"演变而来。"苦心"的名词用法在东汉时期已出现,但到明朝时期才词汇化为名词。作为副词的"苦心"于唐朝开始词汇化进程,到北宋由述宾短语词汇化为副词。在词汇化过程中,使用频率、句法位置、语义融合、认知组块机制和认知转喻机制是"苦心"词汇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13.
对"副词+名词"结构的名词非范畴现象,可以运用语料库的历时语料进行实证研究。基于语料库检索、分析了与结构相关的名词的历时语料,实证考察了一些名词如兼类名词、专有名词、个体名词等的语料实例,探讨了名词非范畴化与副名结构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名词用于"副词+名词"结构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1)名词已非范畴化而兼有形容词属性;2)受特定事件影响,尤其是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14.
以现代汉语新奇构式"副名结构"中的名词为研究对象,通过例证分析其语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认知语义学理论分析其进入"副名结构"的认知动因,以及该结构对名词进入的限制条件。认为性状义是名词进入"副名结构"的语义基础;现代汉语中名词与副词的组合体现了词汇的多义性特征和意义建构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吃"是人类重要的生存手段。汉语中也有很多有关"吃+名词"构造的表达。文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范畴化的类典型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分别解读"吃"意义的变化过程以及"吃+名词"构造在线意义的构建过程。此研究表明,有必要通过探讨动名构造的认知理据,进一步加深对语言、世界以及心智三者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结构在汉语中流行起来,成为一种特殊的用法。这种特殊的用法并非是汉语所独有的,在日语和韩语中也存在这种用法。本文从类型学的视角,将中日韩三种语言中"程度副词+名词"中的名词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语义及结构对比,探讨了其在三种语言中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相似文献   

17.
运用Ruiz de Mendoza(2002)和Heine(1991)的转喻观点,分析了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名词非范畴化发生的基本认知机制,是通过激活类概念的主域来指称或说明想要表达的次域中的概念;同时次域中的语义焦点,要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转喻的视角化来突显.本研究运用转喻理论为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做出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8.
《集宁师专学报》2019,(2):91-94
"枚"在汉语中是一个古今通用的量词。该文分析了量词"枚"的语法化,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之后立足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从认知范畴化理论分析了量词"枚"对其所称量的名词的范畴化,这类名词的范畴成员普遍具有"小而细长"的家族相似性,而量词"枚"修饰的名词范畴的扩张又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来完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范围副词"净"为研究对象,从其义项的变化中描述"净"由实词向范围副词演变的过程.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语用过程中,认知、主观化成为了语法化的动因,认知上的主观性因素促进了功能语法化.  相似文献   

20.
程度副词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类副词,程度副词作为程度量范畴,是对动词、形容词和名词所具有的性状进行量的定位。本文对大量语料进行考察,归纳了一些用在汉语感叹句中的程度副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