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语堂是二十世纪的著名翻译家,是少有的学贯中西的学者。其生平虽非传奇佳话,但其理论思想,学术钻研以及他在翻译,著作方面的精深造诣却颇为丰富,堪称大家。他提倡性灵,被称为是“幽默大师”的第一人。在翻译理论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该文将尝试探讨翻译家林语堂的理论思想,以期获得更深刻的翻译启示。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和英文集大成者,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与理论上都大有成就。特别是在"美学"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创新突破,将美学思想运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去,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林语堂崇尚"和而不同"的美学效果,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本文通过对其经典译作细细品读与分析,结合林语堂翻译观,浅析他翻译活动中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作为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翻译了数量不菲的中国文学经典,对于向西方传扬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角度论述"美"的翻译家,林语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本文将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从古诗词的音韵、语言及结构三方面来探讨林语堂的翻译艺术。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作为享誉中外的翻译家,以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而闻名于世,其翻译思想在中国的翻译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林语堂翻译中嵌入大量的创造成分,本文试图从“译创”理论视角追根溯源,历时考察林语堂翻译思想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并通过案例分析论证其翻译思想在作品中的具体彰显。林语堂这种翻译中融有创造、写作中含有翻译的创作思想与“译创”理论的特征和要求不谋而合,是“译创”理论的个性化体现。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作家和翻译家,其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思想对中国译坛影响深远。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审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译作,发现其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体现了"译者中心"的翻译理念。以林语堂的自译作品《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为例,发现其在翻译策略的适应选择上,成功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达到了向西方介绍中国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6.
陈曦 《文教资料》2011,(24):38-39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翻译家,向西方翻译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化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他采取了多种翻译方法,成功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本文对目的论的主要原则策略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对林语堂的英文作品翻译策略进行分析,结合其翻译目的,探讨林语堂翻译中体现的目的论原则。  相似文献   

7.
翻译家研究应该包括对其翻译实践、理论、影响及其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方.面的课题研究。而我们对林语堂的翻译也应该这样研究,否则就不是林语堂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作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因其独特的双重文化身份,有着独特的东西文化见解,并将其渗透到翻译活动中,成为林语堂文化翻译研究的价值所在。林语堂翻译过程中,并非单纯强调归化和异化,而是选择性地创造性叛逆,在文化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征。文章从林语堂文化翻译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林语堂翻译中影响其创造性叛逆的因素以及创造性叛逆在其典型译作中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蓓  刘文君 《教师》2010,(4):116-116
中外学者和翻译家在研究各种语言的互译中。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技巧。而林语堂先生则是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做出巨大贡献的我国众多翻译家之一。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众多译作的解读、分析。探讨直译与意译的翻译基本技巧在其译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苟文蓉 《考试周刊》2013,(88):23-25
近年来,“林学”研究不断升温,对林语堂译作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是多数研究者都着眼于翻译策略研究方面,鲜有人关注林氏译作中的美学思想.其实,林语堂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论“美”进行翻译的翻译家,且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基于此,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梳理林语堂独特美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最终通过对林语堂翻译作品的分析,以其译作中充分展现美学思想的文字为例,向读者展现林氏译作独有的率真表现之美、自然性灵之美和幽默闲适之美.  相似文献   

11.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思想,交际翻译则注重读者理解度。两者侧重不同,应用范围不同。文章以《桃花源记》各知名翻译家的不同英译本作为比较,以林语堂的译文作为切入点,用翻译批判的视角说明在语义翻译为主导的文学作品翻译背景下引入交际翻译可以避免因语言文化差异产生的阅读困难,大大改善译文的翻译质量。两种翻译方式互为补充是文学翻译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细致分析林语堂在自译《啼笑皆非》过程中对文化负载词所运用的翻译策略,从而对林语堂所倡导的翻译理论进行探讨,论证林语堂本人就是他提出的"翻译三标准"——"忠实"、"通顺"与"美"的践行者。本文旨在引起更多学者关注自译研究与林语堂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3.
郭美岐  吴华杰  焦艳 《海外英语》2011,(11):224-225
瞿秋白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他的"绝对的白话本位原则"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马丁.路德是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和翻译家。他的德语《圣经》被称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瞿秋白和路德处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中,但两人在翻译的目的,读者群,翻译的原则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尽管如此,两人在翻译方法上还是有所不同的。该文拟就把瞿秋白与路德翻译思想的异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翻译家林语堂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的标准为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了三项要求及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崭新视角。林语堂以其学贯中西的底蕴,熟谙中西文化的功底,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翻译实践中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其主体性可体现在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取上,而译者在文本选择上又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林语堂的作家身份研究较多,但对作为翻译家林语堂的外部研究较少。文章从林语堂的文化观出发,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分析林语堂作为译者在进行翻译选材的过程中,其文化观在翻译选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袁一菲 《英语广场》2023,(33):27-30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指出,话语和权力不可分割。而翻译恰是一种语言重构过程,是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手段。林语堂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其翻译作品对实现中华文化输出、推进东西方跨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权力话语理论为基础,结合林语堂的翻译理念,对其翻译文本选择及策略选择进行分析,探讨权力话语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以及翻译外宣效果的形成,为更好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是学贯东西并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功底与英文造诣极高。由于根深蒂固的东方文化情结,他致力于用英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同时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翻译成生动的语言为西方世界所乐于接受;他的《论翻译》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其独到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视角解读该译作,认为该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与形式上高度吻合,译入语读者获得了与原语读者相同的美感体验享受。  相似文献   

18.
杨宪益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2009年9月,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英译本《红楼梦》是杨宪益夫妇翻译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在这个英译本中,集中体现了杨宪益先生的翻译思想、翻译理论和翻译原则,也充分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才能。本文将重点分析和论述英译本《红楼梦》在翻译技巧方面的主要亮点。  相似文献   

19.
尤金·奈达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论。傅雷是我国杰出的翻译家,他的主要理论是"神似说",并主张将原文"化为我有"。本论文将分别介绍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和傅雷的"神似说"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同和差异。将二人的翻译思想进行分析对比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理论内涵,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和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和思想在我国翻译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译者伦理观、翻译动机论、翻译创作论三个方面时他的译学思想进行探析,认为郭沫若的译学思想在继承前人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译者的主体地位和译论依据两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