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毫不退让,奋起抗战.这便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70年前,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击侵略、全国抗战的序幕,中华民族自此血火抗争直至赢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华民族的百年衰败沉沦自此开始扭转,古老中国从此走向独立和和自强。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开辟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歼灭和牵制日军之多,历尽艰辛和所作牺牲之大的是东北战场.而东北战场的开创则始于江桥抗战.江桥抗战开始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战争,江桥抗战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开始.江桥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大规模战役.在江桥抗战中尽管中国守军失败了,但它给日军的打击和在国内外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4.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崛起和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日本帝国主义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3年1月,日军攻陷山海关和临榆县城,2月进攻热河,由于国民党政府继续推行不抵抗政策,热河省政府主席汤玉麟不战而逃,日军于3月4日占领了承德,仅仅十天,热河全部沦陷.1933年3月,日军继续向长城一线进犯,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在喜峰口、罗文峪曾屡败日军.古北口、冷口中国守军也对日军抵抗.日寇侵犯长城各口受到阻击,乃于4月侵入滦东,使长城中国守军腹背受敌.  相似文献   

5.
抗战初期,通常指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在这期间,国民党军队主要在日军进攻的正面作战,组织了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歼敌40余万,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卢沟桥抗战是八年抗日战争第一战。日本侵略者蓄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挑起卢沟桥事件,炮轰宛平城;随后对北平、天津等地的大举进攻,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奋起应战,进行了拼死抵抗,直至7月29日、30日平津相继失陷。这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在疯狂侵略中国华北地区的同时,日军再次对淞沪…  相似文献   

6.
1934年,在宛平城西门外卢沟桥畔的龙王庙,河北省宛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正式成立(以下简称"简师")。1937年,日军在卢沟桥发动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简师"不幸成为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被摧毁的第一所中国学校。学校被迫停办,当时很多学生怀着国恨家仇毅然弃笔从戎,投身抗战。抗战胜利后,1946年,学校迁址,恢复办学。  相似文献   

7.
七七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起点,它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是抗日战争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七七事变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七七事变,仅指1937年7月7日至7月8日,中日两军正式的交锋。广义的七七事变还包括7月8日到7月30日.中日间交涉和军事行动同时进行。战斗逐渐从卢沟桥扩大到平津一带,直至平津失陷。  相似文献   

8.
1937年7月29日所爆发的天津抗战,是芦沟桥事变后中国军队对日军大规模主动出击第一战,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军事侵华的开始。日本军部计划:“在军事行动开始时,速以武力膺惩中国第二十九军”,以便首先达到侵占平津、控制华北的战略目的。为达此目的,7日16日,关东军第一混成旅团开抵密云,19日,日本驻朝鲜军第二十师团开进天津; 29日,关东军第十一混成旅团到达高丽营,对华作战的“临时航空兵团”也迅即编成,并开到锦州、山海关待命出击。天津,是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所在地,这里驻有日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工兵,驻屯军空  相似文献   

9.
[点拨]1937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进攻,此后中国亦进入全面抗战阶段,第1、2幅图分别是七七事变之前和事  相似文献   

10.
1937年     
7日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郊卢沟桥附近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随后,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史称“七七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7日8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  相似文献   

11.
1.两国教科书中对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叙述中国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30多万人被害。——以上均引自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日本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不知何人向正在演习的日军开枪的事件。翌日晨,日军与中国的国民党进入战斗…  相似文献   

12.
抗日根据地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到1945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抗日战争时期,这次战争从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时,炮轰宛平县城,29军英勇抗击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在投降书上签字为止,经历了8年时间,故称八年抗战.  相似文献   

13.
延煌 《老年教育》2014,(9):8-10
<正>在凝聚着血和泪的抗战史中,长城抗战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长城的各次战役中,尤以喜峰口战役的胜利最令国人鼓舞。在这里,中国军人挥舞着大刀,创造了抗战奇迹,29军大刀队为中华民族所感动和骄傲。在后来的"七七事变"中,大刀的神力再次向日寇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无畏。尽管岁月流逝,勇士们挥舞大刀的  相似文献   

14.
孙迎庆 《课外阅读》2012,(15):24-25
1939年3月中旬,侵华日军调集了总计十二万的兵力,在时任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发动了南昌战役。3月20日,日军的一〇一、一〇六两个师团强渡修水河,中国守军阵地土崩瓦解,全线溃败……望着眼前兵败如山倒、四处逃散的中国军队,率部追杀的日军第一〇一师团步兵第一〇三联队队长饭野贤十大佐大喜过望,不禁枪瘾大发。饭野向来有单枪射杀远距离活动目标的嗜好,常会即兴索枪为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对七七事变的性质、态势和应对作出严谨的研判。他指出,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从此开始全民族抗战,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阶段。他提出,依据七七事变态势调整战略策略,以孙中山三民主义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国共两党共同纲领,将全国性抗战发展为全面抗战;以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口号,以建设民主共和国为策略,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在毛泽东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但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确保抗日战争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6.
日本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直是日本一些学者否认的问题。铁的史实证明,日本恰恰是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地夺取平津地区,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得意地称是他挑起了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11日,日本政府决定乘机给予中国一击,日本海陆军拟定作战计划。7月25日,日本完成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7月31日,夺取平津地区,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日军有计划有步骤地攻打各战略地点:事变前期,主要攻打卢沟桥、宛平城及其附近地区,切断北平与外界的联系;事变中期,冲击北平各门,继续攻打战略地点和南苑,包围北平;事变后期,对平津发起总攻。另一方面,日军以谈判给第29军还可以妥协解决事变的幻想,使日本争取到20来天时间调遣夺取平津的足够兵力。总之,从攻打各战略地点到发起总攻,日军是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地进行的。它却卑鄙地声称由于第29军的"不法"而调兵华北是"必要"的,又由于第29军的"不诚意"和国民政府的"不反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正当"的。  相似文献   

17.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在华北,以山西为重点,沿平绥、平汉路进军,夹击山西。在危难之际,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肩负党中央重托,来到山西抗战前线,对山西的政治、军事、统一战线等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周恩来一到山西,便赶往设在代县雁门关下太和岭口的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会见阎锡山。共商抗战大计。会谈中周恩来指出:“日军之所以横行华北,时局之所以发展到今日危急,究其根源,就在于‘不抵抗’  相似文献   

18.
抗战初期,赵寿山领导的第三十八军逐渐成为中条山抗战的中流砥柱,被日军、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所共同关注。赵寿山之三十八军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对日军作战勇猛,战区长官卫立煌称之为"中条山的铁柱子"。此外,赵寿山与中共长期交好,在中条山抗战期间两者通过各种渠道保持紧密合作,成为中共对"国军统战工作成功的典范"。相反,作为隶属于国民党政府的地方军,由于受"西安事变"的影响以及非国民党嫡系的缘故,与国民党政府关系微妙,多被排斥,被冠以"国军中的杂牌"。  相似文献   

19.
七七事变期间,身为第29军所部第38师师长和天津市市长的张自忠究竟有怎样的表现?他的所作所为又有怎样的苦衷,以致他一度蒙受"汉奸"的骂名而无法辩白?时至今日,学术界在谈到这段历史时,仍然无法作出恰当的评价。详考史料可知,张自忠服从军长宋哲元之命,留守平津,与日方周旋。1937年7月8日至10日,他和秦德纯、冯治安共同主持大局,在北平与天津同时交涉。7月9日,秦德纯与日方口头约定同时撤军。此后,张自忠具体负责交涉,并与日方签订了7月11日协定和7月19日"细则"。第29军在所谓不追究事变责任、道歉、"共同防共"等问题上先后作了重大让步,以换取日方撤军。7月底日军发起侵占平津地区战役,张自忠奉令留守北平,一方面力图维持冀察政务委员会,另一方面则掩护第29军撤离。史实表明,七七事变期间张自忠的所作所为,是力争在国家领土不失的前提下维护第29军的地位,这才是他"忍痛含垢,与敌周旋"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20.
中条山战役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在华北战场对国民党军队发动的最大一次进攻,国民党守军在此役中遭到惨败,对战役的认识不足与准备不周是致败的直接原因,作战部队的派系存在和保存实力的行为是致败的重要原因,推行消极抗战与片面抗战的路线是致败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