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调查显示,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于是尚还没有认识研究清楚的"教育冷暴力"成了2011年的热词!虽然过去了一年多,但目前对教育冷暴力的界定仍较模糊,对它的危害和影响以及与正常教育的区别没有搞清楚,是因为没有系统地进行科学地研究。本课题组展开了对教育冷暴力的系统调查研究,本文是对欠发达地区的一所普通高中部分学生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认为,基础教育学校高中阶段教育存在教育冷暴力,报告对教育冷暴力的分布情况作了分析,并就此次调查的结论作了规避教育冷暴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南宁市一所初中452名学生为对象,对校园冷暴力进行调查分析,梳理了初中校园冷暴力的现状、影响、学生的应对方式。调查结果发现,有近90%的学生观察到存在校园冷暴力,40%以上的学生曾经或正在遭受校园冷暴力。施暴者和受暴者都比普通同学有更低的人际关系满意度、自我认同水平和幸福感。施暴者和受暴者高度相关,说明如果没有恰当的干预,则学生容易形成负能量的循环。最后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治理校园冷暴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减少校园冷暴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的管理、德育、心理健康的角度来思考校园冷暴力的危害、成因,并寻求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减少校园冷暴力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校园中不时出现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实施"冷暴力"的行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冷暴力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克服冷暴力?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就校园冷暴力的产生土壤,如何杜绝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5.
家庭、校园和职场3个场域中的冷暴力已经成为人生常态,危害程度深,波及范围广。本文通过探究得出,主体人因分别心产生的自卑是导致冷暴力的本体因素;因执著心产生的虚妄知见是冷暴力的关键因素。冷暴力是把双刃剑,施暴者和受暴者二者两败俱伤。冷暴力具有弥散性、迁移性和遗传性。治愈冷暴力的最佳途径是主体自身内心意识觉醒、思想更新、行为转化。  相似文献   

6.
《高中生》2010,(4):51-51
第一,校园“冷暴力”可能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校园“冷暴力”是对学生心灵的施暴,它最大的特点是对人不对事,将学生全盘否定,这种暴力方式极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阴影。遭受“冷暴力”的学生容易。一消极自卑,自暴自弃,有的学生还会因心理压力过重,患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各种心理疾病,甚至产生暴力倾向。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
"校园冷暴力"是通过语言嘲讽、故意忽视、躲避、冷漠、轻视、疏远和漠不关心等方式致使他人精神和心理受到侵犯和伤害。冷暴力不仅造成学生之间的差距和疏远,而且会给他们带来终身的负面影响,是亟待解决的校园精神与心理伤害问题之一。微观解决策略主要有科学运用教育冷暴力,教师自我成长发展,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办学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已不多见,但在教育过程中,一些班主任和老师对“问题学生”往往采取疏远、隔离以及嘲讽等态度。这些在不少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行为,实际却是典型的校园“冷暴力”。校园“冷暴力”的存在是对学生人格和权利的不尊重,既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妨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因此,校园“冷暴力”的滋生和蔓延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相似文献   

9.
目前,用殴打、辱骂、体罚等显性暴力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的行为,已经被明令禁止,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冷暴力的现象,却时有所见,并且不为人们所重视。本文立足于当前创建和谐校园的背景下来思考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冷暴力对学生的危害,分析教育冷暴力产生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以期减少教育冷暴力给学生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教育"冷暴力"是相对于体罚等暴力行为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常见的手段包括对学生态度冷淡、放任、嘲讽、区别对待等。受访者认为教育"冷暴力"出现的首因,在于"教育理念中缺乏对学生自尊心的重视与培养"(78.2%)。其次分别是老师只根据学习成绩来评定学生,对差生"贴标签"(66.0%);老师压力大,不愿多花时间对差生耐心教育(45.7%);提倡惩罚的传统教育理念作祟(39.6%);不能体罚学生,老师的"冷暴力"是无奈之举(24.5%)等。  相似文献   

11.
心灵杀手     
近几年,"校园冷暴力"在生活中频繁出现,大多是指教师讽刺学生、同学之间的刻意疏远等行为,而这些行为往往会使孩子心灵受到严重的影响。有人曾对20位中小学生进行抽查,其中17位学生都承认学校生活中有"冷暴力"  相似文献   

12.
教苑新语     
应试教育成校园"冷暴力"根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将"冷暴力"频发的诱因归结到了"应试"上:"一味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主要考查的是智力素质,甚  相似文献   

13.
教育行为冷暴力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非肢体接触的非法侵犯与伤害行为,包括用孤立、冷漠、隔离、置之不理、言语伤害等作为或不作为的手段伤害对方的行为.按教育行为冷暴力发生的途径,可以分为教育言语行为冷暴力、教育肢体语言行为冷暴力、教育网络行为冷暴力和教育制度行为冷暴力.要防控教育行为冷暴力的产生需构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培养教师精湛的教育艺术、发挥家长为人楷模的示范作用以及共同促使学生卓越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者如何正确处理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向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 ,人们重视得更多的是直接伤害受教育者身体或生命这种校园暴力现象 ,却忽视了另外一种教育“冷暴力”现象。所谓“冷暴力” ,实质上就是精神惩罚 ,它往往采用不直接对抗的方式 ,打着团结或帮助的旗号 ,通过伤害受教育者的人格、心灵和精神 ,来维持双方表面的“和平共处” ,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冷暴力”游离于法与非法、道德与非道德之间 ,行为带有极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 ,其存在范围之广泛、性质之恶劣以及造成的伤害 ,在一定程度上丝毫不亚于校园暴力 ,甚至有过…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对在校300名大一至大三本科生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结果表明,语言上的讽刺、冷摸及漠不关心,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冷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大学生中冷暴力表现形象和形式具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冷暴力、冷处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对方的冷报复和冷对待现象.为此建议;大学生要努力发展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学校开展相关人际交往辅导课程,家庭要积极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不能自我应对学生给予心理辅导,以克服大学生的冷暴力现象.  相似文献   

16.
冷漠是教育的最大失败,可是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交往中普遍存有教育冷暴力。从学生对教师实施冷暴力角度探求原因,主要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关;与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综合素养有关;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和校园人文环境有关;与学生的家庭教养及社会负能量的影响有关。解决此问题要从以上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教师问题行为之一,教师冷暴力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教师冷暴力的实质是教师传统暴力的代偿.基于心理学的视角,教师冷暴力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师生关系造成了伤害;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的压力与心理问题以及各种学生问题行为是诱发教师冷暴力的主要因素;从教师个体角度出发,缓解冷暴力的主要对策是通过认知干预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与训练,包括合理调节情绪、进行正确归因与采取积极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沈伟 《华章》2011,(30)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因而,家庭内部的和谐与否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家庭冷暴力的现象比较突出,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成为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家庭冷暴力的内涵、危害、特征和产生原因等方面对家庭冷暴力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教师生涯中,常常见到一些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使用带有讽刺性、污辱性、蔑视性、过激性、指责性、训斥性、污秽性的语言,把学生治得服服帖帖、灰溜溜地走出办公室。这时,有不少老师会由衷地赞叹此老师教育学生有经验、有办法,被赞者也往往自鸣得意。殊不知他的言行正是校园极具杀伤力的冷暴力。20世纪90年代时,校园冷暴力就引起了很多专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教育冷暴力?目前关于教育冷暴力定义的讨论,据初步统计国内外有30多种。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教育冷暴力是指在基础教育学校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有意和无意的不公平对待方式,致使对方的精神上感受到侵犯和伤害的行为。笔者把教育冷暴力分为四类:语言冷暴力、制度冷暴力、行为冷暴力、网络冷暴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