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劣构问题的求解根植于情境认知理论.网络学习环境下,并非每一个劣构问题求解者都是专家和能手,对于新手求解者而言,如何探索有效的求解方法和途径,是众多学者一直在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对劣构问题求解的实质,以及情境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即"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进行剖析,认为劣构问题新手求解者通过与构建的虚拟实践共同体的文化和情境之间联系和互动,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者逐步到虚拟实践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从新手逐步到专家,从而能寻找到有效地解决劣构问题的策略.为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学习环境下新手求解劣构问题的策略,即运用技术中介听取专家的"口授教学";参与同类案例实践;形成共同的价值规范等三部分.研究表明,在虚拟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能帮助新手求解者高效率表征劣构问题,生成更优的解决方案,并能对其进行持续地监控和评估.本文验证了"学习是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一著名论断,也为劣构问题在情境认知方面的求解探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当前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自主学习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能够促进学习者网络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文章主要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学习实践两个环节加以阐述,并提出了"网络学习共同体"过程学习模型。最后,分别从作业反馈、过程表现、考试成绩和期末作品等四方面对"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组员与以个人为单位学习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实践共同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情境,已有研究指出实践共同体对于工科生深度学习具有促进作用,但具体机制并不清晰。本文对机器人社团等四个工科生实践共同体进行探索性多案例研究,遵循跨案例复制原则归纳出实践共同体促进工科生深度学习的系列命题,并初步构建了一个解释性的中层理论框架。研究发现:(1)实践共同体中的工程学习具有真实性任务驱动、协作式问题探究、反思性迭代设计和渐进式身份建构等特征;(2)实践共同体能够促进工科生深度学习行为的发生;(3)组织情境与技术情境是实践共同体促进深度学习的调节因素。本研究对实践共同体促进工科生深度学习的实证研究奠定了部分基础,同时也为我国高校主动强化设计工程实践学习情境提供了数据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4.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网络学习的方式,目前在国内外还处于起步阶段。介绍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特点、要素以及网络环境下一个支持个人、集体协作知识建构的工具软件——“知识论坛”,并阐述了其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的支持条件。  相似文献   

5.
博客圈为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开发平台,而虚拟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已经逐渐成为促进个人发展以及实现共同进步的教育研究热点。本文从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出发,利用博客圈对虚拟学习共同体进行建构并阐述了在该环境下建构虚拟学习共同体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从认知到情境认知:课程教学观的重要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境认知把学习视为人在自然与社会情境中,通过与他人或共同体进行互动活动,重构人与环境的意义,同时获得对事物和知识的理解的过程,行动认知、具身认知、分布式认知为其主要特征。与传统认知不同的是,情境认知下的教学观倡导教学内容的情境性、教学方式的互动建构、学习方式的合作分享、师生关系的实践共同体以及教学评价的全息性。  相似文献   

7.
知识和意义的建构绝不仅是学习者的个体行为,而是依赖于学习环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互动的整体。但无论是基于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环境,还是基于技术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都未充分考虑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环境间的交流与互动,存在生态失衡的现象。为解决现有学习环境中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文化生态学习环境设计方法。本文则应用这一理论设想展开了实践研究,介绍了如何搭建具备文化生态特征的网络学习共同体,阐述了共同体的文化生态系统设计、共同体规则、学习情境、学习文化、生态平衡问题以及共同体的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8.
随着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日益发展,学习的参与性隐喻及实践共同体的概念日渐为人们所接受,并出现了大量建构网络共同体的手段和方法。PV技术从数据收集策略到在线教学策略的研究转变,证明PV在吸引注意,培养创新思维,建构关系三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对网络教育中网络实践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共同的主题目标;支持深度认知,诱发创新思维;加强师生、生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在网络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经渗入到教育这片领地,是信息时代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涵义与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了其所隐含的德育价值,并从网络道德维度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进行了审视。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本质上属于实践共同体、知识建构共同体。该文设计通过课程学习、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三种学习方式的连续体的作用下,从认知性、技术性和社会性三个维度综合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学习支持系统,根据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侧重性地提供支持,实现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有序发展。在构建以区域性互动为特征、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协同发展为愿景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分别对三个维度的内外部学习支持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Executive Summary Foreword Overview Defining Interdisciplinarity The Disciplines,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the University Interdisciplinarity, Learning, and Cognition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the Practice of Research Faculty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The Conflict of Interdisciplinarity Best Practices Related to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the Future of Interdisciplinarity Defining Interdisciplinarity Conceptualizing the Disciplines Conceptualizing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Conclusion The Disciplines,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the University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the Discipline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disciplinary Initiatives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Conclusion Interdisciplinarity, Learning, and Cognition The Disciplinary Basis of College Student Learning Defining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a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lusion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the Practice of Research Challenges to the Practice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lusion Faculty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The Conflict of Interdisciplinarity Interdisciplinarity, Faculty, and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 Achieving Institutional Goals and Interdisciplinary Faculty Engagement Fostering Faculty Connections Across Institutional Boundaries Modifying Activity Systems to Encourage Interdisciplinarity Conclusion Best Practices Related to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Dedicated Organizational and Physical Space Student-Centered Pedagogy Focus on Problem- or Theme-Based Learning Curriculum Shaped Through a Variety of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Experiences Culminating Capstone Project or Student Portfolio Focus o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Rather Than Mastery of a Particular Content Use of Independent Study, Internships,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Goal of Preparing Students for a Complex, Modern Interdisciplinary Future Conclusion References Name Index Subject Index About the Author  相似文献   

12.
移动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移动学习的定义、移动学习的理论、移动学习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移动学习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并对移动学习的前沿技术应用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Reviews     
《Literacy》1995,29(1):47-50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Pelton, Mary Helen. Reading is not a Spectator Sport . Stones, Rosemary (ed) A Multicultural guide to Children's Books 0–12. Britton, James. Literature in its Place . Wray, D. Children with reading problems: involving student teachers. Reid, G. (Ed.) Specific Learning Difficulties (Dyslexia) Perspectives on Practice . Reid, G. Specific Learning Difficulties (Dyslexia). A Handbook for Study and Practice .  相似文献   

14.
REVIEWS     
Books reviewed:
Lindsay Paterson, Scottish Educ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
Stephen Ball, Class Strategies and the Education Market: the Middle Classes and Social Advantage .
Wendy Robinson, Power to Teach: Learning through Practice .
Chris Kearney, The Monkey's Mask: Identity, Memory, Narrative and Voice .
Mike Wallace and Louise Poulson (eds.) Learning to Read Critically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
Angela Calabrese Barton with Jason L. Ermer, Tanahia A. Burkett and Margery D. Osborne, Teaching Science for Social Justice .
John Potter, Active Citizenship in Schools: A Good Practice Guide to Developing a Whole-School Policy .
Alan Peacock, Eco-literacy for Primary Schools .
Geoffrey Walford (ed.), British Private Schools: Research on Policy and Practice .
Miraca Gross, Exceptionally Gifted Children .  相似文献   

15.
网络探究学习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去获得和运用知识的一种学习。该文构建了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网络探究学习模式,并以"媒体理论与实践"课中"多媒体教室的构建"专题为例进行了实验研究,以此探求提高大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11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国际会议于2011年7月在香港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是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的研究与教育政策和实践的链接,旨在促进CSCL研究对各级正规和非正规教育领域的政策和实践带来新启示。会议集中了全球学习科学、教育技术与协作学习领域的前沿科学家,是一次有关学习科学的盛会。除了在香港的研讨会,本次会议还增设了在广州、上海和北京的连锁会,因此在大陆也吸引了不少学者参与。作为2011CSCL会议的前奏,主办方在香港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全球教育政策论坛,20位成员之中,一半是前沿的学习科学研究人员,另一半则是各国际机构的教育政策领军人物,他们就教育的微观与宏观研究,做了别开生面的对话。我们相信,有关学习科学的研究,必将成为教育领域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7.
Book Review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Mary R. Lea and Kathy Nicholl (eds.), Distributed Learning: Social and Cultural Approaches to Practice  相似文献   

18.
在“新文科与外语学科建设”研讨会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1 年编委会上,著名学者许钧、 王守仁、杨金才进行了主旨发言。许钧以自己主编的《翻译概论》为例,阐述了外语教学中的不变与变。王守仁阐释了他提出的“新外语”理念,强调不能满足于跨学科融合,而首先必须创新做强外语学科,融合传播与外语将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路径。杨金才以英语专业为例,阐述了他对新外语教育中“不变与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环境中“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探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信息化环境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何在此环境中开展有效的教学改革一直是困扰高校教师的难题。文章立足于教学实践,对《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探索的成果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几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手机的广泛应用,移动学习(M-LEARNING)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寻找一种更适合成人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成人教育当前所必须应对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