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集资诈骗罪是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一种新的金融诈骗犯罪。我国理论界及司法实践中对如何准确的认定集资诈骗罪均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拟对集资诈骗罪在认定过程中存在难点予以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为司法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尽管金融诈骗犯罪的立法带有极强的针对性,表现为"堵漏式立法",但依照包容式法条竞合的原理,应宣示"非法占有目的"蕴涵于金融诈骗罪。该目的原则上是责任要素,但在"骗取信用证"情形下是主观的违法要素。金融诈骗罪相关司法文件对于犯罪行为的认定标准属于经验式的堵漏。进行司法推定时,必须排除合理怀疑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集资诈骗罪主观构成条件是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里的占有不同于民法上的占有,是对财产所有权四项权能的全面侵犯。在司法实践中,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针对行为人的具体行为,并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认定。  相似文献   

4.
合同诈骗罪是刑法规定的新罪名,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合同诈骗罪存在诸多难点问题。正确界定“合同”的内涵和外延,在实践中正确把握“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同时将合同诈骗与民事欺诈行为相区别,对于正确定罪量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龚凡霞 《培训与研究》2009,26(6):66-67,88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集资诈骗罪主观构成条件是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里的占有不同于民法上的占有,是对财产所有权四项权能的全面侵犯。在司法实践中,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针对行为人的具体行为,并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认定。  相似文献   

6.
如何认定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于司法实务部门而言一直颇为棘手。我国司法解释虽然以明文形式规定了"非法占有目的"的具体内容,但是该解释还存在"逻辑起点的谬误、对构成要件的扩张和异化以及对责任主义原则违反"等诸多理论缺陷。其实,在司法实践中,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内容应当与财产罪中非法占有目的做统一性解读,在认定路径中,应当贯彻"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和"责任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7.
信用卡诈骗罪中对"恶意透支"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卡诈骗罪是一种较为新型的金融诈骗犯罪。恶意透支是信用卡诈骗罪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但在认定“恶意透支”的问题上有不同的认识。本对“恶意透支”的行为内涵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以便能准确地把握恶意透支型的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8.
杨宇涛 《考试周刊》2011,(9):238-239
诈骗犯罪在1979年刑法中只作为一个单独的诈骗罪进行规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法律规定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1995年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1997年刑法在对《决定》有关内容予以适当修改的基础上,专门设立金融诈骗罪这一新的类罪;合同诈骗罪也作为一项新的犯罪写进了刑法。在实务中,一些犯罪因为其与诈骗犯罪相类似的行为方式而给司法实务中对犯罪行为的处理带来困扰。  相似文献   

9.
合同诈骗罪,是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一个罪名,司法实践中对其认定颇有分歧,并存在一些疑难问题。本文阐述了合同诈骗罪的构成特征,结合案例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认定该罪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0.
集资诈骗罪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对罪与非罪的认定困难、对此罪与彼罪的区分困难、对集资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认定困难、对社会公众的范围界定困难、对集资人使用的诈骗方法的认定困难等难题。其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是合理解决这些难题的核心所在。本文从我国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现状出发,进而阐述由此产生的实践难题,最后通过系统介绍解决这些难题的可行路径,为司法认定难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