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申 《收藏》2012,(11):132-135
十几年前,笔者偶然从琉璃厂海王村古董店购得一尊鎏金佛坐像,极小巧可爱。虽然仅高5.7厘米,却一丝不苟,无论面相、衣纹、台座制作均佳,有大像的气势,可谓以小见大(图1)。值得赏玩的是,在须弥座的束腰部分刻有发愿文,字小如粟,共50字,文曰: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相,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供用,黄金镀  相似文献   

2.
铜鎏金财神     
成日至 《收藏》2009,(11):89-89
在笔者家乡盐城市郊车旺沟的沟西不远处,原来有一座清代中期建造的弥陀庵。庵内神台正中,供奉着一尊比人还高大的泥塑彩绘弥勒佛像。在弥勒佛像两侧,东面是一尊木雕的观世音,西面是一尊铜鎏金财神。不过,这两尊神像要比弥勒佛像小得多,各有一尺多高。然而,去庵中烧香的人,却是向观世音求子、向财神求财的人占了大多数。  相似文献   

3.
宗鸣安 《收藏》2010,(9):117-117
唐成通七年(866年)所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作八棱体,青石。高约140厘米,经幢下宽上窄,每面下部宽约14.5厘米,上部宽约12厘米。八面刻字,行草书,行约68字左右。  相似文献   

4.
谈善业泥像     
《收藏》2016,(19)
正善业泥即小型模压而成的泥制浮雕佛像,多见为唐代所造。善业泥之名也即因唐代有的佛砖背后有"大唐善业泥,压得真如妙色身"诸字而得名,故凡是这种小泥模制佛像也都可统称为善业泥像(图1)。而这种小型模印佛像其实早在北魏即已出现了,北魏和西魏的善业泥普遍较唐代为大。所见西魏佛砖,仅安排释迦佛坐像一尊,佛为高肉髻,面相清丽,着褒衣博带式大衣,衣脚纹褶密簇,趺坐于拱  相似文献   

5.
催气法:(四大金刚功雷、雨、风、云,有快速得气法之效)。该法经多年的习练,效果颇佳,故采纳为本功法的辅助功法,商谓配套功法。此法源出于浙江,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功力(内气外放、放射能量和渗透强度)。佛家功法多数依据朝内供奉的佛尊的形象而仿效。进朝门,即见弥陀佛、弥陀的两旁站立四尊金刚,就是四大金刚,就是模仿佛象的动作姿势,雷、雨、风、云,的象征为风调雨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2,(9):119-121
2004年秋,青州博物馆的庄明军约我与尚林对青州周边几个县市博物馆所藏佛像全面考察了一次,所获颇多。没想到此行还促成了一尊石造像失盗的佛首失而复得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正七佛,又称"过去七佛",是指释迦牟尼及其成佛之前悟得正觉的六位佛尊,依次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七佛作为魏晋以来长期流行的佛教艺术主题,现存实物多以石塔以及石窟壁画、画卷等多种表现形式出现,如北凉石塔,其造型及七佛布局明显受到印度键陀罗艺术的影响。在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内,七佛造像也大量出现,如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等这一时期所开窟龛,均有七佛题材的造像或壁画。元代  相似文献   

8.
李燕  范允明 《收藏》2007,(3):126-127
佛顶尊圣陀罗尼经幢现坐落于小雁塔东南角的“花径”院内,刻成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原为唐时彭城郡居士刘士宁为其已故的母亲所立。经幢为石质,八棱柱形,上覆莲花宝珠顶,下有一方形基座,  相似文献   

9.
王辉 《收藏》2007,(2):100-100
2006年10月15日,陕西扶凤县上宋乡红卫村一商周之际墓出土一件联珠纹提梁卣,盖,底同铭6字:“乍(作)大子丁[阝尊]彝。”同出青铜器还有鼎、簋、尊、、甗,礨、斗、戈、镳、泡等。  相似文献   

10.
正自北魏开始,中国佛教金铜造像中出现了一类用于供僧俗日常礼拜及修业、祈福的小型板式模铸铜造像。唐中期以前,其正面图像几乎均为一佛二菩萨的三尊样式。自8世纪初唐玄宗开元初年,善无畏与金刚智在中国传扬密法而形成密教一派后,铜佛板图像出现了108佛或千佛图样,外型也在单一的近方形基础上增加了近圆形式样。  相似文献   

11.
王永胜 《收藏》2006,(2):76-77
在佛教诸多尊神中,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梵语为Bodhisattva, 意为“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等。依《翻译名义集》卷一引法藏的解释,菩萨是指修持大乘六度,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宗教实践者。  相似文献   

12.
李楠 《收藏》2007,(10):152-153
在山西朔州有一位佛像收藏家张庆,他与其他收藏家有一个区别,就是至今未转让过一尊佛像,对佛像“只进不出”。目前他的佛像收藏已有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三晋藏佛第一人”。他收藏的佛像中,最小的2厘米,是明代的青铜如来佛像;最高的1米左右,如高73厘米的明代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年代最早的有北魏熙平年(516~518年)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最晚的有民国青铜观世音菩萨像。  相似文献   

13.
崇圣寺     
崇圣寺在苍山应乐峰下,建于南诏国第10代王劝丰佑(824—859)时期。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佛像1.14万尊,有“佛都”之誉。为南诏、大理国的皇家寺院,曾有啦大理国王逊位在此寺出家。清咸丰年间,寺毁于战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刘国俊 《上海集邮》2002,(10):17-17
千手千眼观音是佛教密宗金刚顶瑜迦部主尊之一。佛经中说观音“千眼遥视、千手接应”是为了“度一切众生,毫无阻碍”。另一种说法,千手表示维护众生,法力无边;千眼表示观照世间,有无穷的智慧和能力。宝顶大佛湾8号龛中的千手观音石雕像高3米,趺坐在莲台上。观音额上竖开一眼,面容慈祥,静默沉思,略带微笑。头戴的高花冠上有8尊小化佛,胸佩璎珞。胸前双手合十,头顶上双手高擎佛像,二手施印,二手抚膝。  相似文献   

15.
第十七章 黑龙潭霸主 黑龙潭霸主,这个词对于没有登陆过弈天的朋友来说,没有任何价值。而对于弈天的绝大多数帮派来说。则是永远无法企及的目标。无论你快棋上是天下无敌,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还是富可敌国,舍得花大把的金钱,都无法靠近这五个字。  相似文献   

16.
任旭华 《收藏界》2013,(12):110-112
东汉马三志刻石,原石藏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石高107厘米,面宽25厘米,厚37厘米,上刻文字五行,共计九十八字。文字下方刻人物一尊,两侧刻连璧纹,整体庄重朴实。  相似文献   

17.
改之 《收藏》2014,(3):116-117
收藏了几尊佛道造像后,就渐渐喜欢起这个门类来,到处搜罗。在一些圈子里也有朋友专门收藏此类造像,他们就告诉我一些这方面的信息,或是直接将藏品送于我处。  相似文献   

18.
王惊湖 《收藏》2007,(3):127-127
我曾祖父曾开一爿当铺。某日一和尚捧了一尊佛像来,要当50块大洋。我曾祖父感到好奇。信口说了一句:“只见和尚当袈裟,哪有和尚当菩萨?”和尚听后双手合掌道:“阿弥陀佛!和尚要钱经都卖,贫僧当佛不足怪。”拿了银元后扬长而去,一直未曾来赎。我家因此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9.
金申 《收藏》2012,(17):119-121
2004年秋,青州博物馆的庄明军约我与尚林对青州周边几个县市博物馆所藏佛像全面考察了一次,所获颇多。没想到此行还促成了一尊石造像失盗的佛首失而复得的故事。一天到达东营博物馆时,已是傍晚6点多。张万春馆长约上讲解员专门从家中赶来为我们打开展厅门,展厅内一尊名为"张郭石造像"的佛像引起了我的注意。此像颇为高大,通高264厘米,一佛二菩萨,主尊为螺发,褒衣博带,二菩萨头戴宝冠,帔帛,璎珞低垂至膝,虽无铭文,据整体风格判断应是隋代所造。此像原  相似文献   

20.
王丽明  刑毅 《收藏》2007,(8):107-109
这是迄今云南发现的大的一尊金身观音像,通高29.5厘米,重1135克(图1),为云南大理国时期(938~1253年)制作。观音像金质,背后附有银质舟形镂空花火焰状背光。高发髻,髻上束绕丝带编成连续的左11、右10瓣花结长乖于双肩,髻内藏有化佛(结弹定印的阿弥陀佛)。面相和善,略带笑容,双眉间点有“白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