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谐或社会和谐是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公正即和谐,和谐须公正”是西方伦理文化的一个经典命题;“贵公正,促和谐”,“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公平正义”,这些是中、西方两种伦理文化的共同启示。闺此,为了创设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首先要夯实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这就要深入开展公正教育、公仆教育和公民教育,促进落实当代中国社会公正原则,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培育一代又一代充满公平正义的和谐精神、人格健全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2.
以公民个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为核心的公民理念是现代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超越传统的“人民”的理性界限而倡导公民理念。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落实公民理念要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公民社会、弘扬公民文化这三个重要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予。没有文明的、高素质的公民,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而全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先导、是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只有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可以说,离开了以培养人、塑造人为根本宗旨而存在的教育,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失去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本保证。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教育对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1.“民主法治”需要教育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奋斗目标。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就指明了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责任和作用,而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不断创作出充盈和谐音符的优秀作品,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自己的贡献。新版本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以它独有的芬芳醇香,似一个激越的音符,为构建和谐社会礼赞歌唱。  相似文献   

5.
蒲菠 《神州学人》2014,(10):32-33
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就弘扬五四运动精神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24个字组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相似文献   

6.
导读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贵、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并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负责任的公民和公民公共精神的支持,而这一切又有赖于良好的公民教育。福建师范大学陈永森教授撰写的《和谐社会与公民的公共精神》一文认为,没有公民的公共精神,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军队思想教育如何适应和谐社会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同时又蕴纳着强烈的和谐意蕴。胡锦涛主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自然要对包括军人在内的所有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激发包括军队这一特殊群体在内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需要军队这一先进群体张扬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需要妥善协调包括军队在内的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等等。为此,必须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界定。其中,民主法治被定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内涵和特征。为此,我们构建和谐大连,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推进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三维立体的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而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它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1.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所谓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贯彻落实,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保证,这是社…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有关司法的论述是极为丰富的,在我国大力推进司法改革的今天,其理论价值不可忽视。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司法平等、司法公正、司法独立的角度来进行我国的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正义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正义感问题与自身的认知程度、家庭背景、友情、利益等外因和内因有着密切的联系。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正义制度、理性的善、公平的正义、反思平衡等对当代大学生正义感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大学生正义感教育要结合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从内因到外因强化大学生正义感认知、正义感行为和正义感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一个正义的社会必然包括内在正义、外在正义及正义自省,三者不可或缺其一。外在正义要求外在环境和机会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体;内在正义要求考虑个体的原初条件并对弱势群体给予补偿;正义自省是较高层次,是社会及个人对正义自知、自明所形成的自觉程度。内在正义、外在正义及正义自省在当今我国社会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柯亨(Gerald Allan Cohen)在其政治哲学巨著《拯救正义与平等》中以其独特的分析主义的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批判罗尔斯正义原则的同时,阐述了他自己对于"什么是正义"的回答。那么,究竟如何界定正义?体现正义的正义原则应该怎样得到确定?正义原则是否独立于各种完备性学说?正义原则的首要性何在?权利和平等哪个更能体现正义?文章尝试厘清柯亨对这些问题的阐论。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正概说、社会公正的前提及社会公正的标准是社会公正的基本内容。它既是热点问题,又是伦理学、政治学、法理学以及经济学的跨学科难点问题,社会公正是社会治理的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之一。要实现建立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枪手”现象入手,分析了这种现象背后存在的深层原因——个人利益的不当追求对程序正义以及公众的正义秉性的不利影响;程序正义和正义秉性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进而初步提出笔者对消除此类非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循环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公民正义感的缺失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伦理现象和社会问题。加强对公民正义感的培养,有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我国当前社会正义感缺失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道德主体心理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正义感只有在正义行为的实践中才能得到高度体现,公民正义感的培养也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中西思想家们在正义问题上的争论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人们不是在同样的层面上争论。正义首先是一个价值观念;其次,正义也是一个制度事实;再次,正义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从理念、制度和日常生活三个层面考察了正义问题,并克服了国内在正义问题研究中存在的片面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正义思想的研究中,主观正义论与超越正义论是两种很有影响的解读模式.本文对这两种模式提出了质疑,认为它们对马克思恩格斯正义思想的理解并不全面.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新正义论的主要内涵进行了初步揭示.  相似文献   

20.
正义感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感作为人的一种高级道德情感,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特殊能力。从指向来看,正义感既表现为社会成员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制度的评价与态度,又表现为社会成员对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评价与态度;从承担主体来看,正义感有个体正义感和社会正义感之分。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其社会成员的正义感水平在呈下降趋势。强化个体正义感,形成强大的社会正义感氛围,不仅有利干个人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获得更多的道德自由,而且有利于团结他人、维护正义原则、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