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遇到紧急情况或面临危险时,你的孩子知道怎样处理吗?许多孩子虽然能说出应该怎样做,但是,真的去做时,又不知如何是好。你不妨用做游戏的方式,和你的孩子搞一搞“实战演习”。你可以用下面的7个问题考一考孩子,当他答不上来时,可教孩子实际做一做。 1.你一个人在家,有陌生人敲门时,怎么办? 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尽管他说是一个警察,说有什么紧急情况,或者说是你父母让他来取东西,你也不要给他开门。你应从紧闭的门缝中告诉他,你的爸爸妈妈不在家,请他另找时间再来,或让他留下电话,待父母回来再约他前来。  相似文献   

2.
文摘     
家长如何提防儿童被拐骗 一、告诉孩子,一人在家时,不要让陌生人看出家里只剩孩子一人,并告诫孩子:父母不在家不要为陌生人开门。 二、父母要掌握孩子每日的行踪,孩子上下学要结伴来去,年龄较小的幼儿由父母亲自接送。 三、告诉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时,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能搭乘陌生人带你去找父母或亲属的车。 四、告诉孩子不要在荒凉和偏僻的地方玩耍,即使到公共场所,也应由家人陪同。外出去向,父母都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当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问题。”这句话并非指孩子让我们成为问题父母,或是孩子一定会造成问题,而是意味着伴随孩子的成长,父母必定会面临孩子的各种形形色色问题。教养孩子,你是否仍然用奖赏、惩罚、训诫、贿赂、威胁等管教方式?这些手段是否依然有效?本期,我们和父母一起反思教育效果,并学做效能父母。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当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问题。"这句话并非指孩子让我们成为问题父母,或是孩子一定会造成问题,而是意味着伴随孩子的成长,父母必定会面临孩子的各种形形色色问题。教养孩子,你是否仍然用奖赏、惩罚、训诫、贿赂、威胁等管教方式?这些手段是否依然有效?本期,我们和父母一起反思教育效果,并学做效能父母。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当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问题。"这句话并非指孩子让我们成为问题父母,或是孩子一定会造成问题,而是意味着伴随孩子的成长,父母必定会面临孩子的各种形形色色问题。教养孩子,你是否仍然用奖赏、惩罚、训诫、贿赂、威胁等管教方式?这些手段是否依然有效?本期,我们和父母一起反思教育效果,并学做效能父母。  相似文献   

6.
黄淑文 《生活教育》2014,(13):32-33
正有一天女儿放学回家,居然跟我说,她的同学很羡慕,希望可以当我们家的小孩,又自由又开心。我反问女儿:"你呢?如果有来生,你还要不要再当妈妈的孩子?"女儿调皮地扑向我,哈哈大笑说:"下辈子当然还要当妈妈的女儿啊!因为妈妈总是听我说而不是要我听妈妈的话。"你给出的爱,孩子了解吗?我想,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为什么有些父母给出的爱却让孩子拒于千里之外呢?有些父母是不是急于给出自己想给的,而忘记聆听孩子真正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睿齐 《教育导刊》2006,(8):51-51
你真正爱孩子吗?那就请你千万不要犯以下十点错误。1.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归我。2.把孩子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替他收拾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免得他累着。这样他会养成习惯,遇事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3.父母经常吵架,恶言相加,根本不顾忌孩子在场。这样,将来孩子对他人破口大骂、粗言秽语,他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4.孩子要用多少零用钱都照给不误,不让他辛苦干活挣钱,也不教他节省,他将来能和父母一样勤劳和吃苦耐劳吗?5.当他和邻居、同伴或陌生人发生冲突时,家长坚…  相似文献   

8.
坚守     
朋友,你记着“母亲节”、“父亲节”固然很好,但你可知道我国自古就有“重阳节”携双亲登高望远的习俗吗?朋友,当你头戴红色圣诞帽,挤在小教堂里不亦乐乎的时候,你不要忘记,对于我们中国人,春节可是最盛大、最喜庆的节日。朋友,在西方节日的冲击下,你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肤色就是大地的黄色,是否还记得自己的精神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自信: 你好!还记得我吗?一个曾经自卑的孩子今天却想给你写封信,感谢你降临在我身边,使我走出了阴霾。小时候,我是一个集亲友宠爱于一身.自信得一塌糊涂的孩子。我很听话很会讨人欢心,连陌生人都喜欢  相似文献   

10.
周海萍 《家庭教育》2000,(12):28-28
大部分的人都记不起自己幼年的那段日子,偶有记忆,我们也会怀疑,那或许是潜意识的东西。那么幼儿的记忆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他们的记忆能持续多久?沉淀的记忆在学习上的效益如何?又该怎样唤醒幼儿的记忆呢? 我们和父母谈婴幼儿记忆的发展,是因为有效的记忆能帮助儿童建立知识,而婴儿6个月时,就可以记得看不见的物体依然存在,父母只要藉着适当的刺激,便能让幼儿的记忆嫩芽枝繁叶茂。本期我们继续和父母谈幼儿的记忆问题。孩子记些什么父母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婴儿越来越“认生”了,对陌生人会大哭或表现出焦虑不安,这表示他们能更清楚地知道谁是自己所熟悉的人。仔细想来,其实这是相当复杂的思绪,但孩子已有能力把陌生人  相似文献   

11.
当前,以儿童为人质勒索钱财及拐卖儿童等案件时有发生。暑假将临,不少孩子散居在家,家长更应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教育其树立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的方法。 1.掌握孩子的行踪。孩子准备到哪里去、和谁作伴、何时归来,父母都要知晓。 2.告诉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时,不要听信陌生人传话,不要跟陌生人走。 3.当孩子一人在家时,门窗要关好,并告诉孩子不要为陌生人开门。  相似文献   

12.
1.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当宝宝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已经能够根据父母的眼神来建立自我意识。父母的言语和行动比其他任何人和事对孩子的自我认知发展影响都大。因此,父母应该对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给予赞赏,使他感受到自豪;教会他独立做事,使他有胜任感和自立感。不要故意贬低孩子或无谓地与其他孩子比较长短,否则会导致孩子产生无能的感受。父母在评价孩子时,不要出语尖刻,诸如“你看你有多笨”或“你看你做事还不如弟弟妹妹”,因为这种刻薄的语言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据行影步事,或子“你”,2.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如果你想一想每天究竟有多少次数…  相似文献   

13.
当你看到人家的孩子表现杰出时,是否会埋怨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潜藏的才能等待开发,只是有些孩子的潜能还在沉睡,未被发现,所以这全看父母怎样给他们创造机会。以下是让孩子表现潜藏的才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家庭教育》2006,(8X):8-19
有人说:“当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问题。”这句话并非指孩子让我们成为问题父母,或是孩子一定会造成问题,而是意味着伴随孩子的成长,父母必定会面临孩子的各种形形色色的问题,教养孩子,你是否仍然用奖赏,惩罚,训诫,贿赂,威胁等教育方式?这些手段是否依然有效?本期,我们和父母一起反思自己的教育效果,并学做效能父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你曾注意过旋转木马上嬉戏的小孩吗?你曾聆听过细雨落到地上溅起的声音吗?你曾追逐过飞来飞去的蝴蝶吗?你曾凝视着落日渐渐黄昏吗?你最好慢下来,步子不要这么快,因为时光短暂,生命之乐不会持久。你是否每天忙忙碌碌,慌慌张张?当你问声“你好吗?”你是否听到了回答?当忙碌了一天后,你是否躺在床上还想着明天的种种繁琐事呢?你最好慢下来,步子不要这么快,因为时光短暂,生命之乐不会持久。你是否曾告诉过你的孩子明天将要做的事儿,而匆忙之中没有留意到孩子的伤心?你是否曾因失去联系,而使一段珍贵的友谊无奈凋零?你最好慢下来,步子不要这么快,…  相似文献   

16.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快乐的体验。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询问孩子的感觉,高兴不高兴,为什么?比如出去玩的时候问孩子:“你喜欢出来玩吗?高兴吗?”还可以问:“你跟妈妈在一起高兴吗?”父母也要经常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孩子,如“你能自己穿衣服,我很高兴。”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有些事情大人觉得没意思,孩子却很喜欢;大人认为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小孩得到了却并不高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很贵的玩具,孩子却宁愿玩水、玩泥巴、提迷藏、过家家。所以,我们不要总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做  相似文献   

17.
“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个都不会?”“你这个小笨蛋!”“我家孩子就是笨了点!”家长不妨反省一下:我是否经常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 我是否总在有意无意之中向孩子传达这样的观念——“你差,你不行”。我们发现,在下面各种不同的情况下,父母会对孩子说“笨”“不行”之类的话:当孩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对孩子的期望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要设身处地为孩子分忧解难,而不要硬逼孩子,不要无休止地对孩子要求这个那个,不切实际地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只会事与愿违。当我们无休止的对孩子期望要求时,我们首先想想给了他多少实际的帮助。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孩子天天这样不切实际的要求我们,结果又会如何呢?我接触过一位家长,他曾经和孩子试着换个位置,孩子当父亲,父亲做孩子,孩子向父亲提问题:“人家挣1000元,你怎么挣800元呢?人家住三居室,你怎么住筒子  相似文献   

19.
推荐金句:“记得从前的我升级时也很紧张……”孩子往往对爸爸妈妈的童年很感兴趣。不相信吗?跟孩子翻翻你的旧相薄就知道了——“妈妈小时候很可爱啊!”、“爸爸,为什么你的鞋子那么高?”所以,当孩子因为升级而感到紧张,父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指导,孩子会更有亲切感呢!孩子害怕什么?试回想自己小时候的感觉——是啊,会怕新老师太凶、会怕与新同学相处得不好、会怕新课程太深,应付不了等。而且更会希望回到从前,和自己的好朋友同一班!父母那时候怎样消除紧张的感觉呢?或者,他们当时最需要什么?父母把经验告诉孩子,让孩子感到父母…  相似文献   

20.
你可以设想一下,常年和一群聋哑儿生活在一起会是什么滋味?那么,当那一双双闪着灵气的眼神乞求能与你交流感情时,你又会如何?假若你是一个聋哑儿的父母,收到你的孩子用自己的手和思维,写出充满亲情的信时,你一定会流出激动的泪水吧。在宿迁,我们碰到过几位流过泪的父母,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