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这里通过对著名作家英国威廉@毛姆(1874-1965年)几部重要作品的分析,探索其作品中所反映的反基督教情绪的根源,并通过毛姆的创作及人生观的转折分析了叔本华、易卜生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对毛姆作品中所反映的宗教观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毛姆的作品的分析,发现毛姆的绅士情结主要来自其文化生存环境和他内在的精神追求.文章指出这个两个方面是深深的矛盾着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毛姆的作品的分析,发现毛姆的绅士情结主要来自其文化生存环境和他内在的精神追求。文章指出这个两个方面是深深的矛盾着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毛姆的作品的分析,发现毛姆的绅士情结主要来自其化生存环境和他内在的精神追求。章指出这个两个方面是深深的矛盾着的。  相似文献   

5.
作品名称是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失去了对名称的准确解读,就失去了对作品理解的完整性。本文通过对毛姆《面纱》的解读,来领会毛姆在作品命名上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6.
毛姆作品中的宗教主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基于此,通过细读毛姆最具代表性的三部长篇小说,梳理分析小说中体现的宗教观,试图发现毛姆宗教观的重要转变,即对基督教的摒弃和对印度教的青睐。  相似文献   

7.
英国畅销书作家毛姆曾认为其作品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欢和欢迎,部分原因在于他偏爱采用传统的故事叙述方法,从不在作品中对读者说教,向读者灌输自己的观点。但根据美国文体学家Booth关于可靠的叙述者的理论,通过研究毛姆主要小说和短篇故事中的叙述者,可以看到,叙述者在毛姆的作品中不仅仅起着叙述故事的作用,更多的是作者思想流露的窗口和代言人。也就是说,作者并没有完全从作品中消失,通过观察作品的特殊叙述者,读者仍然可以在作品中获知作者毛姆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在毛姆的创作中,以南太平洋海域和东南亚为背景的作品数量极为可观。文章一方面通过这些作品透视毛姆的殖民主义倾向,另一方面通过考察作家的日常生活解读毛姆的殖民主义倾向,认为毛姆是一位具有殖民主义倾向的作家。  相似文献   

9.
论毛姆对张爱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姆是迄今为止英国小说界难得的几个雅俗共赏、深得各阶层广大读欢迎的作家之一。他创作的作品大都以真人真事为素材,在读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与毛姆一样,张爱玲的小说人物也颇具真实性。她主张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生活,把真实地表现生活视为艺术的生命。毛姆对张爱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思想、表现方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精神分析方法四个方面。把握张爱玲的创作渊源,为的是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其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面纱》是英国小说家、戏剧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一部作品。女主人公凯蒂在经历了幻想破灭和生死离别之后,将生活的面纱从眼前揭开,并且实现了精神觉醒。本文试运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深刻分析小说中作为"他者"的东方人身份与作为"自我"的西方人身份,从而剖析毛姆小说中所体现的东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申利锋 《培训与研究》2010,27(4):1-3,17
毛姆的小说创作中存在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时代精神与科学思想,二是文学传统与审美理想,三是生活体验与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12.
毛姆的小说在我国拥有大批读者,其作品有着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技巧。毛姆本人对小说叙事理论也多有认识。本文从文本出发,结合小说叙事学理论,对作家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述、逆转与呼应等手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前景化概念与文学文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讨论文学文体分析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入手,初步探讨了前景化概念以及与其有关联的诸因素,辨析了突出与前景化这两个重要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来阐释前景化原理在文学文体分析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一道瑰丽的景观。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面纱》中有大量对于中国的描写,作品表现的中国形象既是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又是使人净化心灵的世外桃源形象,具有矛盾性。本文将运用形象学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对《面纱》中这一矛盾的中国形象进行具体分析,并进而探究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揭示西方文学建构中国形象的原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从《人性的枷锁》主人公菲利普生活经历的分析的基础上,可见"人性的枷锁"主要是指情感枷锁、金钱枷锁及宗教枷锁三方面。从《人性的枷锁》中可见毛姆语言犀利,风趣幽默,人物个性鲜明、独特,章节安排合理紧凑的创作思想和风格。  相似文献   

16.
语言作为意义的载体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交际意图,在语言交际中人们往往会有意识地选择所使用的措辞以达到其交际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么遵循会话原则,要么违反这些原则,无论作者或说话人做出什么选择,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其所期待的效果。文学作品虽然与日常的交际会话不同,其所表达的内涵也往往需借助语用原则尤其是会话原则理论才能得以充分的理解。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英国作家毛姆的短篇小说《万事通先生》(Mr.Know-all)来说明语用原则对文学作品理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介绍、评述 194 9年以后中国大陆李金发研究的情况。以 1980年为界 ,前一阶段 ,李金发被贴上“逆流”、“反动”一类的政治标签 ,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1980年之后 ,李金发被置于广阔的学术背景上重新审视 ,研究者对李诗的流派特征、诗美诗艺、诗思选择和它产生的文化背景、历史原因以及创作缺失等作了全方位的探讨。他大胆反叛、勇于创新 ,挑战世俗、积极探索 ,以先锋的姿态引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艺术 ,开中国象征派诗歌先河的历史贡献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艺术前驱的殊荣无疑属于李金发。  相似文献   

18.
本凭籍新近从欧洲人相关菱中获得的献资讯,解析H.C.Andersen童话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学现象,说明它们满贮诗意的内在原因,指出其不可作为狭义儿童学看待的理由,阐述其题材来源、形成过程以及当时已在欧美产生的深广影响。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applies criteria for 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 to Eric Donald Hirsch, Jr.'s interpretations of John Dewey. Specifically, three criteria that Hirsch, himself, established in his earlier work are used to evaluate Hirsch's interpretation of John Dewey as a member of a class (romantics) who embraced a naive naturalism (trait) more often than not (instances within a class) to the great detriment of other salient aspects of education. Hirsch calls his K–8 Core Knowledge sequence revolutionary. His revolution's justification rests, in part, on his rejection of an educational tradition that he attributes to John Dewey and his disciples. Hirsch uses his interpretation of Dewey to portray those who continue to take Dewey's ideas seriously as naive, dogmatic obstructionists who are blocking positive educational reform. Because Hirsch falls short of his own standards for validity in his interpretation of John Dewey,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professors of education who continue to rework Dewey's ideas may be sources of potential insight in addressing educational challenges rather than intransigent obstructionists.  相似文献   

20.
冉一鸣 《海外英语》2014,(16):180-181,209
This thesis focuses on D.H.Lawrence’s view on female in his novel writing. The author firstly introduces Lawrence’s view on female through analyzing female images in his works,then analyzes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his views’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