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红红 《考试周刊》2011,(76):188-189
一、"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案例【案例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汇报进行的前一周,我把学生分成了温度组、水组、空气组三个小组进行实验。一周后的实验汇报课上,学生按课前分组汇报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彭玉美 《四川教育》2006,(11):27-27
“自由补充发言制”是指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时,小组代表说完后,组内其他成员可“自由补充发言”,组际间可自由提问,开展“辩论”。用学生的话来讲“:汇报时有了他人的补充,自己就不再害怕了。”同时,有了组内、组间的“辩论”,学生也会逐渐适应他人的质疑,减少个人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3.
自然教学中,学生能够一语道破得出实验结论,常令教师欣喜不已。而节外生枝或实验失败又常令教师头痛。其实,实验中出现一波三折的现象,取得的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比如在《金属》一课教学中,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检验各种材料是不是金属。在汇报实验结果时,有一小组得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结论———3号材料不是金属,因为它不导电,而其余组的结论都一样即3号材料是金属。对那个“不一样”,教师并没有一言蔽之,而是请这一组同学和另一组同学上台演示,这一组小电珠仍旧未亮,而另一组的小电珠亮了。这是怎么回事?教师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找寻原…  相似文献   

4.
近日,笔者听了一节内容是“5的乘法口诀”的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经过适当的引导后,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5的乘法口诀。经过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各个小组都完成了自己的创作。汇报交流开始后,一个小组的汇报中有这样一句口诀:三五一十五。  相似文献   

5.
[教学环节]小组学习,紧扣“还”字,披文入情,体会思乡之情。1.自由读诗,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2.自由汇报:你们小组学懂了什么?3.根据各组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A组:学生汇报一、二句的诗意,师引导学生从这两句诗句中找出有关的地名,并弄清它们的位置关系,小组代表上台在原有的长江图上贴画,并看着图示再说说诗句的意思。问:从这两句诗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板书:靠家近———很想还B组:学生尝试解释第三句,并从“又”字体会诗人的感情。板书…  相似文献   

6.
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促进生生对话的最有效形式。首先,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明确小组成员如果有一人掉队,将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其次,教师要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分配“工作”,强调组员之间的合作精神。最后,小组汇报交流成果。1.言语讨论促对话音乐大师肖伯纳说过,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每个人手中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以后,每人则有两种思想。对于同一首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可以通过合作形式,用各自的语言表达,并展开讨论或辩论。发言形式,有多种,一是“唧唧喳喳”式,既在小组中自由发…  相似文献   

7.
李建军 《湖南教育》2006,(11):17-17
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动手、动脑、互助合作进行实验探索.但是,在很多实验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情景:待小组合作实验的口令一宣布,学生迅速行动,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四人小组里,似乎每双手都在写,每张嘴都在争先恐后地发出声音.几分钟后,教师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开始汇报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会得出橡胶、塑料等绝缘材料“不会导电”、“碳棒及铜丝等金属会导电”,如何让学生由“不会导电”到“不容易导电”,从而得出“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这表面上看来是语言上的一种变化,实际上是学生思维变化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胡安波 《文教资料》2005,(23):176-177
【问题背景】近日,笔者听了一节内容是“5的乘法口诀”的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经过适当的引导后,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5的乘法口诀。经过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各个小组都完成了自己的创作。汇报交流开始后,一个小组的汇报中有这样一句口诀:三五一十五。当汇报的学生刚说完后,教师就问:“你觉得‘三五一十五’顺口还是‘三五十五’顺口?”这个学生沉默无语,其他小组的大部分学生回答道:“‘三五十五’顺口。”接着,课又继续进行下去了。当时听后,头脑中立刻涌动起些许疑问和想法:“三五一十五”是孩子自己的创造…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时间,笔者在几所中小学观看了几节被叫做“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的“公开课”。尽管几所学校的类型、特点不同,而“成果汇报”的情形却惊人的相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研究的“成果”;其汇报可谓形式多样,有小组每人一句的集体汇报,有小组代表像媒体主持人一样的“播讲”,又是展示照片,又是放录音,又是播录像,还有朗  相似文献   

11.
在许多数学课堂中,我们所听到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着一种“拉绳效应”.或者说是“旁观者效应”。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要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同时。在小组活动中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一、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1一锤定音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八年级科学公开课,课题是《空气的污染与保护》,这个班级共有38位学生,教师将学生分成“环保研究组、环境检测组、医学研究组、科研组、政府官员组、社会公民组”6个小组,每个小组6位学生,另选2位成绩好的学生当“小专家”,小专家面向学生坐在讲台位置,下面是这节课的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13.
“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如何管理?”针对这一话题,本期选取的一组文章,分别从两个角度做了回答,《釜底抽薪之策》和《变“禁用”为“监管”》两文提出的是加强监督和控制的办法;《治本之策是“疏”》《关键是管住用手机的人》《找到打开学生心锁的钥匙》三篇文章提出则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黄安群 《双语学习》2007,(7M):103-103
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了分组教学,把全班学生分为两人互助、四人小组型的六组,通过几次有意识的游戏活动,如“大家一起想”、“三个小皮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小组的一员,促进学生融入小组,和伙伴们共同学习,形成快乐的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5.
徐义 《贵州教育》2010,(21):41-41,43
班级里46名学生,按照成绩和自由组合,较为均匀地划分成了11个学习小组。小组里有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帮扶对象,剩下的一至两名学生即是普通组员。经过将近一年的实践,各个小组总体上能和睦共处,不仅在学习上能有效地互帮互助,在纪律上和思想上也往往能共同进步。然而,有一个小组却始终是我们的“心病”,时不时地爆出小组“内讧”。  相似文献   

16.
《小水轮》一课,为了使学生在“玩”中有“思”,发现小水轮的秘密,在教具上做了一番设计。给学生共准备了八个组的实验器材,每个小组均有水槽一个,水轮(叶轮)两个,茶壶两个(一个是粗嘴壶,一个为细嘴壶,由于粗细不同,所以水流量也不同,帮助学生比较由于水流量不同,小水轮的转速也就不同),另外,设计了三个关  相似文献   

17.
从口语使用的准确性、流利度及语音进步三个方面,研究了任务型教学中“汇报”的方式对大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统计分析显示,不同的汇报方式对大学生英语口语的准确性、流利度及语音的影响不同.即在采用任务型口语教学的两个班中,教师随机抽取汇报人的方式比小组自选汇报人的方式更能显著提高学生口语使用的准确性和流利度,但在促进语音进步方面,前者的优势不明显.从整体效果而言,教师随机抽取汇报人的方式对大学生英语口语发展更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请大家先看一个课例:语文公开课,学生被分成四人一小组,教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交给学生合作讨论.顷刻,讨论声此起彼伏,紧接,一组一组的汇报、讲解,时间一晃即逝.不少听课老师不吝赞美之词——合作学习把学生当作独特的个体,尊重与张扬了个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现,课堂氛围活跃.如果说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但当所有听课老师走出教室,任课老师对学生说了这么一句话以后,相信谁都会明白这次合作学习的实质:“同学们,明天我们继续讲这篇课文.不少内容老师要强调一下.”  相似文献   

19.
王艳 《今日教育》2011,(4):62-62
“老师,我不想在第一组了,您给我调一调吧!”“老师,把小雨调走吧!”“老师,我们组的同学都不想要小涛了。”……这两天一到课间,就不断有学生到我这里来上访,而“上访”的原因几乎都是为了不想跟某个学困生在同—个学习小组。面对这些愁眉苦脸而来,  相似文献   

20.
赵秀兰 《生物学教学》2003,28(12):21-22
在讲“种子的萌发”一节课的时候 ,我提前一周就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在条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每小组推选两名代表参加实验 ,共 10人 ,分两组进行。学生对这样的实验很感兴趣 ,积极性很高。先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为什么贮存的种子一般不会发芽 ,但播种的种子却会萌发出土 ?小组内讨论 :以上两种环境有什么不同 ?种子萌发必需哪些环境条件 ?根据讨论 ,引导学生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作出假设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有充足的水分、足够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针对假设中的各种因素 ,两个小组分别设计出了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