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金玉 《考试周刊》2008,(16):56-57
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质疑一直伴随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笔者以为,目前对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的探讨忽视了一个重要原因,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大量的"非语文"现象.本文由此出发,考察了语文教学中"非语文"现象,并把它分为"泛语文"、"伪语文"、"反语文",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警惕.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0期)讨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教语文?"一个"教"字,曾让我们倍感亲切并体味了不尽的荣耀和尊敬,但今天却是这样刺目.我们有资格"教"吗?一个老师只有"教",够吗?想到"担任语文教学"、"做语文教师"时,又觉得"资格"不妥了."资格"似乎是一个客观标准,于是干脆谈一下语文教师最需要什么吧.  相似文献   

3.
在百年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训练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由曾经的被特别凸显以致发生异化,到新世纪以来的被冷落甚至淡出,语文训练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两种极端表现,只有建构存在论视野下的语文训练观才能真正使语文训练理性回归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4.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全体小学语文教师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我们新课改重要任务之一.根据从教多年来的经验,我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观的视域,我们获得了认识语文教育的种种思想资源.这一研究方法是伴随着语文教育的独立而与之俱来的.从二十世纪初到以"语文”命名语文教育的近五十年里,达成语文教育就是祖国语言教育这一基本认识,是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最大成果,也使得此后的语文教育研究有了一个准确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当前的语文教育研究中,从语言观的视域获取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这一研究传统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造成语文教育研究在理论发展中的窘境.语言观的边缘处境与当前人们无意识地运用语言观于语文教育研究之间的尴尬,反映出人们对于语文教育中应当把握的某种核心要素的茫然.在语文教育中,立足于语言研究的成果,进一步说是祖国语言的研究,我们才能够得以确立语文教育的价值.语言研究已经而且必须成为语文教育研究借助的首要理论.  相似文献   

6.
时光仿佛长了翅膀,恍然间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十六年了,每一天都在勤勤恳恳地备教批辅考,可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每况愈下,问题出在哪了?我常常陷入迷茫。目前又出现语文考试分值加大的说法,语文教学是否会出现新的盲目?这也让我困惑。一.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我们坠入雾里之时,能拨开迷雾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返回根本,不妨问问自己:语文教育本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本文对2017年及其以后几年小学语文发展进行了初步预测,以期大家都有一个较明确的前进方向。主要预测是关注语文核心素养、探索语文拓展课程、直面部编语文教材、构建语文多元课型、推进语文"学本课堂"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程标准的不断修订,"语文素养"作为一个正式的词汇出现在人们面前.所谓语文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语文方面的修养以及能力,其应当成为教师的重点培养内容.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策略展开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结合语文教学评价的现状,从正确认识评价目的、全面优化评价内容、灵活掌握评价标准、积极改进评价方法四个方面探讨了高专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方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金燕 《新疆教育》2013,(14):19-19
2012年11月为期14天的国家级“2012年版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会在华东师大结束了,每一个参培人员的内心深处受到了一次深深地触动,反思这十年来所走过的语文课改之路,一线教师对课改经历了一个从“彷徨期一适应期一麻木期”的过程,对于课改“不以为然”,“不过如此”的心态充斥着不少语文教师的心。实际上深刻学习、领会、实践2011年版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已是—个挑战。  相似文献   

11.
当前语文课程有一个新理念:语文课“生活化”。这种“生活化”了的语文课程所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消解了语文教学,消解了“语文性”。“语文性”是站在语文课程的立场上,对语文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一个尺度。语文教学要有“语文性”。  相似文献   

12.
年幼时,觉得语文就是那本语文课本;稍长一点,渐渐觉得语文的世界很广阔.至少,它不只是一本语文课本,还有很多活动;再到后来,自己做了一名语文教师,才知道语文的世界与生活的世界相等.但现实中的语文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3.
孟召平 《考试周刊》2010,(53):47-48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施行很长一段时间,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仍有不少人对语文新课标理解有所疏忽,对语文教学认识有所偏颇. 一、对文本解读认识上的误区 某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轻视文本的解读现象,没有认识到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师的教学根本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该把文本作为一个宝贵的资源,作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平台、一种媒介,让学生从中获取语文的养料,从中获取语文学习的方法、途径,获取传承中国文化的力量及动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是什么?”这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历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工具主义语言观指导下的语文教育走向了单纯语言训练的误区.对话语言观认为,语言的本性就是对话,语言是对话的家园.在对话语言观的视域中,语文教育被看作是在语言中展开的对话活动,语文真正成为了心灵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与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新课标形势下,更要注重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为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本文提出了以下四点做法1.同游生活之海,共做生活主宰。2.创设情境,变语文课堂为生活课堂。3.精选电视节目,充实语文素材。4.丰富课外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折腾的语言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比其他课程,语文课程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形成稳定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的基本范式.且看这几十年,从"语文能力"到"语文素质"再到"语文素养",从工具论到人文论再到工具论与人文论的所谓统一,核心概念和相关基本范式走马灯似的一个取代另一个.伴随取代,又总是煞有介事地大力推行,导致无止无休的争论与纠缠.这样频繁的动荡与折腾,使语文教学难以步入常轨和正道(正常之道),使教学一线无所适从,质量无从保证.  相似文献   

17.
在几年的“大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开展“文学社”——“大语文”活动,本着一个宗旨,经历了两大步骤,采取了三种形式.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一个宗旨——以人为本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苏霍姆林斯基语)。语文教育应关注人文精神,关注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努力坚  相似文献   

18.
阳彬 《文教资料》2009,(16):40-41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语文和语文教学备受争议乃至非议.其中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语文的专业性不够明显,这表现在语文专业话语权泛化、大众化,学生语文素养专业化程度不足等方面.要让学生具备深厚的语文专业素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语文专业话语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升语文的专业品位,让语文因子融进学生的血液中.  相似文献   

19.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理念,它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综合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践行能力.由于认识的错误,许多教师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就是综合性与实践性,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上成综合实践活动课,使语文综合性学习缺乏语文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这种脱离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已经游离于新课标的精神之外,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0.
石杰 《教师》2009,(11)
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行了近三十年,教育界对于教改的各种想法也是层出不穷.的确,语文教育中存在着不足,急需改正,这是大家都已经认识到的,但谈到教改之法却是众说纷纭.对此,笔者也有些想法.在本文中,笔者将就语文教改主体的问题稍作探讨,并提出语文教学改革要将学生、语文教师和家长三者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