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68年,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被推翻。但蒙古贵族的势力并未随之消亡。明朝与蒙古的关系仍然是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一桩大事。对元顺帝撤出大都后明蒙关系的评价,即明与北元的关系问题,至今尚未有一致意见。从国内外许多世界通史、国别史以及其它专史、论文所持观点看,可以分为三类:一、北元是独立于当时中国以外的一个国家。二、否认北元政权的存在,强调蒙古贵族与明朝保持着某种政治上的隶属关系,是明的  相似文献   

2.
元朝政权消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也不是全国大部分耕地逐渐集中到少数统治者手中,而是以元朝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的日愈腐败所造成。第一个认真总结元亡教训的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反映在他建立明朝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上。  相似文献   

3.
关于一三六八年以后蒙古史的研究,似乎已经形成一种“体系”,即用“明代的蒙古”来套这一时期的蒙古历史。这就导致中国史进入明代,蒙古也必须同时进入明代;明朝被满族贵族灭亡进入清朝时期,蒙古也必须进入清朝。这样势必抹煞蒙古历史发展的本身规律,违背历史唯物主义。本文仅就所谓“明代蒙古”的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发表几点意见。一、关于一三六八年后的蒙古政权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明代蒙古”“明代蒙古”是中外史学界常用的概念,与“十四至十七世纪蒙古”同义,且经常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由于“明代蒙古”一语简洁明了,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十四至十七世纪蒙古”。我们认为,北元——蒙古与明朝是并峙的两个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又一次南北朝。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北元——蒙古从总体上讲并没有隶属于明朝,那么“明代蒙古”之说能够站得住么? 我们的回答是:二者并不矛盾,“明代蒙古”这一术语并没有不合适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朱敏仪 《文教资料》2011,(14):111-113
明朝确立之初,为抵御倭寇入侵,防止国内外反对势力相互勾结,巩固新生政权,明太祖朱元璋厉行海禁政策。在海禁政策之下,朝贡贸易日趋繁荣,走私贸易亦迅速发展,明朝洪武年间的对外贸易受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与明初三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师──首都是一个政权的政治中心,也是一个政权存在与否的重要标志。朱元璋建明称帝之初,建都南京,设立北京(开封)、中京(凤阳),明朝初年出现了三都。朱元璋选择南京为都城是其以武装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军事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凤阳建立中都也是其在明朝建国之初所采取的重大政治措施;以开封为北京,只是为了北方对元作战而临时设立的指挥中心和补给基地。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的“重典治吏”政策是。刑乱世用重典”思想的具体体现,对稳定明初的社会环境,整顿吏治,巩固明朝的统治有着重要意义,并对明清硬代的法律制度有着深远影响。本文考察了朱元璋“重典治吏”政策的具体措施,分析了朱元璋“重典治吏”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启示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萨尔浒战争     
一六一九年明、后金之间发生的萨尔浒战争,是明朝中央政权和后金地方割据政权争夺东北地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是明朝汉族地主阶级同女真族奴隶主阶级之间的一场搏斗。它不但直接改变了东北地区的力量对比,促进了明朝的复亡,使满州贵族以少数民族上层的资格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及蒙族贵族登上中央政权的宝座,而且成为中外战争史上战役上以少敌众,战斗中以众击少,各个击破,取得全胜的著名战例。明朝对女真族各部“以夷治夷”“分而散之”的政策,由于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政权的勃兴而趋于瓦解。从建州左卫中掘起的后金不但讨平了建州、东海窝集、虎尔哈各  相似文献   

9.
明代蒙古史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所谓明代蒙古史,一般指一三六八年君临全国的元朝灭亡后,至十七世纪四十年代漠南蒙古大部归附清朝的二百八十余年间,我国北方草原地区蒙古族的历史。这期间蒙古贵族所建立的政权,自称为元朝统治的继续,与明王朝相对峙,由此而形成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南  相似文献   

10.
明代特别是明中期以来,山西、河北等地汉族移民纷纷北上,形成一股移民潮。这些汉民进入土默特地区后,与土默特蒙古人民共同开发了当地经济。促成当时这一股移民潮的原因有自然灾害、叛卒逃亡以及北元蒙古贵族的南下掠夺等。  相似文献   

11.
明朝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达到空前高度.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沿袭元制组织中央政府机构,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中书省总管天下政事,丞相统率百官,对政务有专决的权力.象一切封建帝王一样,朱元璋不能容忍相权对君权的挑战.从明朝立国的特殊性来说,朱元璋本人出身极其寒贱、权欲极大,眼见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明太祖实录》卷59),更考虑到皇太子懦弱,皇太孙年幼,朱元璋决心在诛杀威慑皇位的功臣的同时,永远地废罢丞相制.  相似文献   

12.
元朝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蒙汉等族地主阶级的联合封建政权。所辖地域“东南所指不下汉唐,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一个落后的蒙古族怎样统治先进的汉族及这样广大的疆域,是两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元统一后为了加强  相似文献   

13.
据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登基那天大发诗兴,面对群臣以“金鸡报晓”为题吟诗一首:“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吟到这里,朱元璋停了停,众臣便在心中窃笑:“皇上,这叫作什么诗呀!”朱元璋又接着吟道:“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众臣听了这两句,惊得瞠目结舌,连声称妙,想不到开头那么平实朴素的两句诗,竟然引出这样气势非凡的结句来。朱元璋这首诗就是“逆挽诗”。采用“逆挽”的手法,于浅显平常的开头之后掉转笔头,翻出新意,达到奇峰突出,石破天惊的效果。明朝江南才子唐伯虎颇擅长“逆挽诗”的写作,他的《游虎丘山》…  相似文献   

14.
明朝以前,我国香料多依赖域外输入,并且仅限于宫廷和贵族之间流通使用.到了明朝,香料才真正实现全民化和日常化.究其原因,一是明太祖朱元璋颁布海禁政策,增加了香料通过朝贡贸易的输入量;二是民间海外贸易被阻止后,明朝政府鼓励百姓种植香料,使得本土香料的产量大幅增加;三是合香技术进一步发展,香料成本降低,使全民用香逐渐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15.
清王朝是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贵族从东北兴起建立清朝,逐步统一了蒙古各部,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对蒙古的民族政策.本文就清王朝对蒙古的民族政策问题略加论述.一中央设理藩院,地方设将军、都统、大臣的制度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置理藩院,为处理蒙古事务的机构.在蒙古地区设将军、都统、大臣办理具体事务.理藩院既负责制定对蒙古的重大方针政策,又采取各种措施,保证重大方针政策的  相似文献   

16.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实行“海禁”即闭关锁国政策的朝代。明朝这一政策的始作俑者是明太祖朱元璋。实际上,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初,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只是到了后来,由于对日外交的失败和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才开始严厉推行这一政策。本文试图对明洪武年间的外交政策的演变,分洪武前期和洪武中后期两个阶段进行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元朝灭亡后,有大量的蒙古族人留居在明朝境内,明初政府对这些遗民采取了非常明智的安抚政策,在某些政治和军事机构中任用了蒙古上层人物,对具有专长的人和平民,也都能让他们有所发挥和安居乐业,这些政策的实施,争取了留居在明朝境内的蒙古移民的心,巩固了新政权的统治,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军人的抚恤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建设关乎国家的国防保障,明朝的建立在很大程度是依靠军队的。朱元璋出身贫苦却起自行伍,他有着特殊的最低阶层的军人的社会经历,在建立明政权后,他及后继者较重视对军人的抚恤,确保了军队的后勤保障,明政府通过颁布一些抚恤政策在某些方面实行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至明朝已经步入晚期。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体经过朱元璋的不断调整,君主的权利达到了封建社会空前强化的高峰。而这一君主专制政体的空前强化,又和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就非常重视政权建设不无关系。本文论述了朱元璋集团统一全国前的政权建设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明初洪武年间的科举间行是科举制度史上一件很特殊也很重要的事件。历来著述对此事产生的原因都沿袭明太祖朱元璋“今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及试用之,不能措诸行事”的成说。本文否认了这一传统观点,并认为明初知识分子对新王朝采取徘徊观望的态度、科举未能达到加强和巩固统治的目的、统治者用各种形式获得了大量人才,充实了各级官僚机构等,是洪武六年朱元璋诏停科举的原因;十年以后,明朝的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也得到空前发展,胡蓝党案以后,官僚机构急需人员补充等等,是为朱元璋于其时下诏重开科举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