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十七岁的烦恼上帝来了,魔鬼也来了。像一个美梦连着一个噩梦,上帝将我们带入“十七岁的花季(高中)”,魔鬼却赋予我们“维特式的烦恼”。维特的烦恼只有一个绿蒂,而我们有无数个“绿蒂”。  相似文献   

2.
“我睡会儿,老师来了叫我一声啊。”“看不清黑板,笔记借我看一下呗”.“借根笔……”“饿了.你有吃的没?”“第一道题选哪个?”“挪开点,挡住我了!”“哎,这个字怎么写?”……  相似文献   

3.
罗娜 《小读者》2013,(3):46-50
“我睡会儿,老师来了叫我一声啊。”“看不清黑板,笔记借我看一下呗。”“借根笔……”“饿了,你有吃的没?…‘第一道题选哪个?…‘挪开点,挡住我了!”“哎,这个字怎么写?”……看到这里,你是否会不觉会心地莞尔,想起了那个在学校和自己相隔咫尺的人?同桌,不光是一张桌子的左右两边,  相似文献   

4.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5.
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识,渴求冲破精神和物质束缚,疾呼反抗,要求自由,这些精神充溢在狂飚突进作家的作品中,而歌德在此期间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飚突进运动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鲁撒冷在魏茨拉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借凯特涅的手枪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的内心激起了创作的冲动,他手不释笔,四周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  相似文献   

6.
和儿子散步时,他告诉我,高二德文课正在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课堂上讨论得很热烈. “喔?老师怎么说?”我兴味十足地看着他——是高二的时候读这本书的呀,在1969年的台湾,一边读歌德,一边读琼瑶。177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后,说是有两千个欧洲青年效法维特为爱自杀。拿破仑在东征西讨的杀伐中,总是随身携带着这本爱情小书。  相似文献   

7.
[文题] 屈原的悲愤、杜甫的忧思、李煜的愁绪、陆游的悲叹、维特的烦恼……犹如一江春水撞击着我们心灵的堤岸,让我们漾起情感的涟漪,触发我们倾诉成长烦恼的意愿。请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8.
《草船借箭》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应紧扣一个“借”字,引导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点出“借”字,揭示课题在揭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借”字的重要性。二、围绕“借”字,理清脉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借”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借”箭的经过怎么样?③“借”箭的结果如何?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相似文献   

9.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是本刊总编辑孙云晓提出的一条教育名言。其一提出就得到了学者和家长的认同。好的关系在亲子间尤其重要,一是因为有了好的关系才有好的沟通,父母的所思所悟才能被孩子接收;二是因为好的关系是亲子的共同追求,它会给彼此带来幸福感,哪个父(母)都不会是因为想多一个仇人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哪个孩子也不希望本应当是最相爱的人却仇人般相处。  相似文献   

10.
郭钦 《成才之路》2011,(13):I0015-I0015
老师出于“善意”,禁止学生“早恋”,显然是把“爱恋”当成一件坏事。读过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人都知道,少年的爱恋是一种自由个性的真情流露,  相似文献   

11.
高庆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8):132-135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狂飙突进运动"的最丰硕的果实,并处于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过渡时期,而传统的欧洲文学史将"狂飙突进"运动统归于启蒙运动的分支,在过去的研究中也有不少作品分析《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浪漫主义的差异性,歌德本人也一度撇清其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但《少年维特之烦恼》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在探讨《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之前,先了解"狂飙突进运动"与浪漫主义的关系是不可忽视的。在此前提下再细致分析《少年维特之烦恼》强烈的抒情性与维特人物形象两个方面,从而更加具体有力地论证《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浪漫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今年高考历史问答题第42题出得好。此题为“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此题好在1.三个问号中,哪个问号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第一个问号是基本概括,第二、第三个问号是综合分  相似文献   

13.
十八世纪,德国大作家歌德在其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描写了少年维特与少女绿蒂的爱情悲剧。维特钟情于绿蒂,绿蒂却屈从于礼俗,最后维特悲观自杀。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由于外在的原因,即当时德国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当代青年作家谢宗玉在其叙事性抒情散《伤疤情结》中,为我们成功地揭示了有别于少年维特的另一种烦恼,即青春期少男少女较为隐秘的内在“伤疤情结”,表现出对少男少女的质朴的关爱和牵挂,可谓其青春系列散中的又一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4.
《草船借箭》是五年制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题题限“借”字,联络通篇,经纬全文。教学时,可在学生掌握生字新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紧扣“借”字,层层深入分析,帮助他们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一、找出题眼,理清脉络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琢磨课题,想一想课文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写的?先后写了哪几部分内容?(课文围绕“借”字,写了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冲突。先后写了借箭的原因,借箭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电脑》2009,(7):128-128
2009年第三届(九月号)“同题作文大擂台”题目: 任选一题作文。 1.培根有一句名言: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成长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志趣相投的真心朋友,心里的秘密、成长的烦恼、相处的快乐都愿意与他分享。请以书信的方式,写一封信给你朋友,  相似文献   

16.
文有文眼,题有题眼。教学实践证明,扣“眼”解文可以收到一石三鸟之效。五年制第八册(?)8课《草船借箭》是一篇传统教材,可以在布置预习的基础上扣“眼”教学。我们由分析题意可知,“草船借箭”即用草船去借箭,关键是“借”,这是题眼,扣住“借”来教学,便能够自然地带出人物,弄清事件,理解联系,讲解课文也就省时省力了。首先,由题眼“借”带出人  相似文献   

17.
《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使青年歌德一举成名,并立刻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潮",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18世纪德国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维特的形象。维特的烦恼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共鸣。本文认为维特与当时的现实产生巨大撞击的人生追求可以概括为: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篇以“善待烦恼”为话题的作文,在期末试卷批改中,得了47分的好成绩。到底好在哪里,让我们试着结合中考作文评分的四项标准,去品评这篇作文。其一,内容。上文围绕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被贬至新疆伊犁这一事件展开,文中对虎门销烟的记述,对边塞风光的描写,对林则徐被贬谪后心情变化的想象,符合历史的真实,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同时也传达给阅卷教师一种信息,该生有相当的文化底蕴。同时,针对作文话题“善待烦恼”而言,林则徐功成被贬正是人生最大的烦恼,他用宽广胸怀,走出人生的低谷,正是文题最佳体现。鉴于此,在内容的评定分值17分上,立…  相似文献   

19.
维特:“反叛的受难者”韩耀成1774年莱比锡秋季博览会开幕时,《少年维特的烦恼》面世了,它像一块巨石扔进当时一潭死水似的沉寂的社会,激起层层波澜。“维特热”席卷整个德国,并越过国界蔓延到欧洲,乃至遥远的东方古国──中国。《维特》的作者约翰·沃尔夫冈·...  相似文献   

20.
以不争争,以无为为,正是水的显著特征,也是老子赋予我们的人生大智慧。尽管“不争”是老子的名言,许多人读了还是会摇头:“这是个竞争的时代呀,不争怎么行?”如果谈到教子“不争”,不少人更会疑惑:“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会竞争的孩子将来怎么生存?”于是,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见到了太多太多的争:一争宠爱。谁不知教师的权威?教师喜欢哪个学生,哪个学生就如坐春风。况且,独生子女在家受宠惯了,万一在学校失宠怎么受得了?所以,父母们争相向教师示好,争取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偏爱几分。二争职位。谁不知学生的职位有差别?如果孩子当上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